資本當道,演員擺爛,觀眾這兩年算是把爛劇的苦吃明白了。
從範丞丞《小巷人家》的木頭演技,到劉宇寧八年拍30部戲的行業奇跡,2024年全網吐槽的"資源咖"現象,徹底撕開了影視圈最後一塊遮羞布——當平台分賬模式撞上明星帶貨數據,資本捧人的底層邏輯早就變成了"流量變現工具人"大甩賣。
看看這些數據就懂了。2023年網絡劇備案量破萬,實際開機量卻暴跌45%,平台對腰部項目的投資策略早就變成了"流量明星+公式劇本+30天速成"。範丞丞能兩年連拍七部劇的秘密就在這裏:《小巷人物》開機前平台方直接攤牌,隻要他微博數據達標,每集分賬價自動上浮20%。比起磨煉演技,經紀團隊更關心他抖音挑戰賽有沒有破百萬點讚。這種畸形機製下,金晨在《南來北往》裏鑲著水鑽睫毛演女知青的魔幻場麵,可不就是大數據算出來的"下沉市場最愛土潮混搭風"?
現在行業裏傳的"捧人三板斧"才叫絕。第一招"代餐經濟學",李浩菲這種周冬雨低配版,專吃劇方想蹭電影咖又舍不得花錢的縫隙市場。第二招"跨平台人肉彈幕",劉宇寧的OST承包戶身份,本質上就是給爛劇上雙重保險——劇撲街還能賣歌,歌紅了反哺播放量。最狠的還是第三招"下沉市場特攻隊",參考某古偶劇男主開播期間在拚多多直播九場,直接把大媽觀眾轉化率拉高30個百分點,這數據往資方麵前一拍,演技差算個屁?
但這套玩法最近開始反噬了。愛奇藝2024Q1財報顯示,觀眾容忍度跌破臨界點——明星定製劇平均棄劇率67%,比素人劇還高15個百分點。更打臉的是,B站二創區"鑒毒師"們帶火的《小巷人家》刪減版,播放量居然比原片高出兩倍。觀眾用二倍速和剪刀手投票,把資本強喂的"資源咖"又原樣吐了出來。
說到底,這波亂象是分賬製度走偏的惡果。2018年某平台搞的"主演流量分賬加成"政策,本意是鼓勵明星配合宣傳,結果被玩成了選角指揮棒。現在片方選角會上,表演老師的話不如MCN機構的數據表好使。建議行業趕緊把這套分賬算法改了,學學韓國TVN那套"新人保障條款"——啟用新人演員的項目,平台分賬比例直接上浮10%,這才是治本之道。
觀眾早就不瞎了。《狂飆》裏張頌文吃碗豬腳麵都能封神,《漫長的季節》全員演技派照樣破圈。那些還想著靠硬捧混日子的,建議看看某頂流去年三部劇連撲後,現在直播間人數都穩不住五萬了。影視圈終究是作品說話的地界,大數據能算得出流量,算不出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