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廣州地鐵6號線,經沙貝至河沙段,地鐵駛入地麵高架,透過窗戶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不遠處的金沙洲大橋。過去十餘年裏,這兩個過江通道一直是潯峰洲島(包含廣州金沙洲和佛山南海部分區域)近40萬居民往廣州中心城區的出行首選。流動其間的人流、車流,也不斷拉近著廣州與佛山的空間距離。
經廣州地鐵6號線沙貝段至河沙段,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不遠處的金沙洲大橋。
但如果在高峰期加入這波車流,你會看到交通便捷的另一麵。作為多年唯一免費的跨江通道,金沙洲大橋的“擁堵”已是老話題。為解決這一難題,2007年,沉香大橋(曾用名沉香沙大橋)首次出現在《金沙洲綜合交通規劃》中。然而這一規劃,就是18年。
這是一座由廣佛共建的跨江大橋,起於佛山南海,最終接入廣州白雲。坐落於廣佛全域同城化的核心區域,沉香大橋的建設為何跟不上同城化步伐?有關政府部門曾解釋,項目因為涉及珠江水源保護區的調整、環保鄰避等複雜問題,方案論證耗時較長。項目建設單位則回應稱,當前正在編製項目資金籌措實施方案以及完善項目社會穩定影響評估報批,持續推進項目立項工作。
跨越18年,廣佛已然攜手行至全域同城化“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當我國城鎮化進程已邁入城市群、都市圈為重點的發展新階段,同城化進程走在全國前列的廣佛兩市又將走向何方?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新質生產力大調研課題組試圖透過這座還未建起的大橋,觀察兩市同城化發展的路徑。
走訪
過江路段2公裏堵車30分鍾
橋梁施工路段未見動工痕跡
工作日下午,課題組嚐試從位於金沙洲的沙貝地鐵站打車前往荔灣永慶坊。導航顯示,從金沙洲大橋接入增槎路的路段嚴重擁堵,2公裏的路程,堵車約30分鍾,而在另一天的非上下班高峰時段,記者也發現該路段在導航上顯示擁堵。盡管2015年金沙洲大橋擴寬工程通車,但由於交通量過大,擁堵問題至今仍存在。
課題組嚐試選擇其他路線,比如繞行位於金沙洲大橋以南的廣佛大橋(一期),再經過珠江大橋東橋進入廣州荔灣,也就是斜穿大坦沙島。但這條路線耗時更久且依然擁堵,用金沙洲居民的話來說就是“車輛出得了金沙洲,卻堵在大坦沙島,17公裏17個紅綠燈”。
導航顯示,15點45分,金沙洲大橋接入增槎路的路段有2公裏擁堵(記者在圖例上標注出金沙洲大橋、廣佛大橋、珠江大橋東橋、大坦沙島)。
從更大的區位圖來看,沉香大橋的起點位於潯峰洲島。這座江島在大坦沙島以北,被廣州與佛山共同擁有。島上歸屬廣州白雲區的部分區域,為金沙洲;其餘大部分區域屬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和大瀝鎮。在所有臨廣板塊中,金沙洲片區最靠近廣州“心髒”地帶,聚集了眾多廣佛“候鳥”,片區內居民跨江出行的需求量極大。
圖示塗色部分為潯峰洲島,其中粉色板塊屬佛山南海區裏水鎮和大瀝鎮;橙色板塊屬廣州白雲區,即金沙洲(根據《沉香大橋環境影響報告書(2024)》裏的圖例標注)。
然而,截至2024年底,金沙洲片區僅擁有北環白坭河大橋和金沙洲大橋2座過江大橋。由於前者高速收費以及北環高速沙貝立交處本身交通量較大,使得金沙洲大橋幾乎成為片區與廣州中心城區聯係的“獨木橋”。
那麽,18年了,沉香大橋還建嗎?2024年最新的《沉香大橋環境影響報告書》顯示,沉香大橋項目,整體呈東西走向,跨越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金峰洲片區與廣州市白雲區羅衝圍片區。項目計劃於2025年1月正式開工,預計2028年12月建成通車,工期36個月。但時至今日,沉香大橋依然未迎來動工消息。
項目地理位置圖。圖片來源:《沉香大橋環境影響報告書(2024)》
近日,課題組深入走訪了沉香大橋項目廣州段、佛山段周邊多個小區。廣州白雲區江天際小區,臨近沉香大橋項目的施工路段。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周邊有多處施工圍蔽設施,其中包括白雲區地鐵13號線二期槎頭站的施工地塊,裏麵時而傳出鉤機作業的轟鳴聲。正值雨季,通向珠江邊的主路可見不少水坑,越靠近江邊,道路越泥濘,盡頭同樣有處施工現場,臨時搭建的圍牆上貼有工程告示牌,工程名稱處寫著“廣州市珠江西航道堤防加固工程”。在場有居民介紹,這是在修建珠江碧道。此外,多位房產中介表示,小區周邊目前主要在配套建設地鐵,暫未聽到有建橋的消息。
在佛山,課題組走訪了裏水鎮金峰洲社區一帶。相比起上述廣州段的小區,鄰近沉香大橋佛山段的小區明顯更密集,入住率更高。記者在場詢問了數十位居民,少數稱不清楚要建設大橋,大多數表示多年前曾聽說建橋,但近期並未發現動工。
記者檢索網上公開信息,也未看到沉香大橋主體工程的施工招標或設計招標信息。
“沉香大橋有什麽最新消息嗎?”走訪期間,一位家住金沙洲的居民反問記者。他表示,自己曾打車經金沙洲大橋到越秀區,約六七公裏的路程,打表計費花了90多元,“金沙洲依舊是廣州嚴重的堵車區域之一,我們等這些大橋的建設已經太久了。”
調查
邊緣變核心人口增至近40萬
同城化升級卻未加速大橋建設
一座大橋的規劃與一片區域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官方的“廣佛同城”概念提出之前,地處廣佛交界的金沙洲地區就已有了民間的同城化實踐。2003年,金沙洲大橋正式開通,金沙洲近兩萬居民從此告別乘坐輪渡入城的曆史,廣佛兩地往來增多。2004年,首版金沙洲控製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控規”)將金沙洲定位為“廣佛都市圈的居住新城”。此後,廣州金沙洲與相鄰的佛山南海裏水、大瀝迎來開發建設的高峰期,萬科、中海等房企紛紛進駐,大量廣佛“候鳥”開始在此集聚。
隨著居住人口增多,金沙洲的交通配套也開始提上日程。在2007年的《金沙洲綜合交通規劃》中,首次出現沉香大橋、廣佛大橋(曾用名大坦沙大橋),規劃輔以地鐵6號線,以滿足該地區往廣州方向的出行需求。彼時,金沙洲僅有一座大橋接駁市區的交通困境已經出現。
等候上金沙洲大橋的車輛。過去十餘年間,這座橋金沙洲片區唯一免費的跨江通道。
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廣佛同城上升為國家級戰略規劃。2009年3月19日,廣佛兩市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廣佛同城的征程由此開始。兩地政府共同把金沙洲列為廣佛同城先行片區之一。這一年,金沙洲在控規裏的定位被調整為“廣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規劃人口升至16萬。曾經的廣佛“西伯利亞”一躍成為廣佛同城的最前哨。
在2009年至2021年廣佛同城化發展過程中,金沙洲的區位不斷升級。2014年,金沙洲的控規再調整,其定位不再是“居住新城”,而是“廣佛同城門戶節點”。
當時,該地區已聚集數十個大型樓盤以及經適房、保障房等。片區對外交通的困境越發凸顯,並成為社會輿論的關注焦點,稱金沙洲為“睡城”“堵城”的聲音不絕。於是,廣佛兩地開始站在廣佛同城的高度考慮交通難題——按金沙洲及佛山南海交界地區的30萬人口來規劃。
這一時期,《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2009-2020年)》《廣佛肇經濟圈發展規劃(2010-2020年)》《廣佛同城化“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相繼推出,不斷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沉香大橋則出現在了每一份廣佛同城相關的文件中,被視為實現金沙洲地區兩市道路無縫對接的重要支點,以打通交界區域的交通瓶頸。
2021年,沉香大橋成為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同年出台的《廣佛兩市道路銜接規劃修編》中,提出新增5條出島過江通道,包括碧江大橋、沉香大橋、廣佛大橋、海北-大坦沙通道、同心橋,預計通行能力將提升至當時的2.6倍。
2022年發布的《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再提沉香大橋、廣佛大橋係統工程、碧江大橋、廣佛同心橋工程4條過江大橋。
根據廣佛全域同城化“一區、三軸、一環”的空間格局,白雲與南海的功能定位也得到戰略疊加。其被納入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的範圍,要求建成廣佛全域同城化的核心支撐和城市間協同治理的突出典範。作為傳統同城化的主陣地,白雲與南海還成為了“中部核心發展軸”的關鍵節點。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袁奇峰在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區域發展角度看,作為白雲與南海的區域聯係通道,沉香大橋建成後,將串聯起裏水“廣佛青創城”、金沙洲和羅衝圍片區、白雲新城的產業通道,尤其是可以提升白雲站的客流疏散能力,加速廣佛兩地要素在物理空間上的流動,從而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進程。
從區域發展角度看,沉香大橋作為白雲與南海的區域聯係通道,可以提升白雲站的客流疏散能力。圖片來源:《沉香大橋環境影響報告書(2024)》
2023年,佛山市全域被納入廣州都市圈,沉香大橋是重點建設公路項目之一。這一年,沉香大橋還被列入廣州市“攻城拔寨”項目。
然而直至今日,包括沉香大橋在內,上述規劃的4條過江大橋,僅廣佛大橋(一期)建成通車。而早在四年前,官方公布的潯峰洲島人口已達38萬人,其中金沙洲人口16萬人。區域經濟發展、同城化戰略都未能給大橋的建設按下“加速鍵”。
追問
18年未動工原因何在?
兩地前期對接耗時長、環評期間爭議不斷
自2007年規劃往後的十年間,有關沉香大橋項目進展的公開信息不多,僅有一份官方文件顯示“處於前期設計階段”。
彼時,已有不少“大橋何時動工”的聲音。2020年,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在廣東民聲熱線欄目中回應稱,項目涉及廣州和佛山兩地規劃的對接、珠江水源保護區的調整等問題,前期花了很多時間精力。經過近一年來廣佛兩地協調和對接,明確沉香大橋由廣州主導推進。
同年,沉香大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信息首次公示,這是該項目的關鍵時間節點。但是,首次環評公示後卻爭議不斷。有居民認為,十餘年前的項目規劃地段尚未開發,如今區域內已居民樓林立,建議與時俱進改進方案。這是爭議的開端。此後,環評報告書多次修改、多次公示,相關單位屢次公開“時間表”,項目建設卻始終未能兌現。
從公眾意見的反饋數據看,相比廣州段,佛山段呈反對意見的數量更多。南都N視頻記者走訪期間,也有佛山裏水鎮中海金沙裏的居民透露,小區1、2、3棟離橋梁選址很近,三四年前曾有業主在小區拉橫幅以示反對,但近期已鮮有聽到有關建橋的討論。
根據建設單位統計,環評公示期間公眾意見主要集中在佛山市裏水鎮金峰洲社區,廣州市白雲區西洲社區也有少量公眾意見。這些意見主要反映的是項目施工期、營運期噪聲、汽車尾氣、揚塵等對沿線居民的影響,以及對方案選址、橋隧比選、沉香島保護等方麵的疑問。
針對這些疑問,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管理中心自2021年起多次開展公眾座談會,並逐條回應。該中心在2024年環評公眾參與說明中答複稱,沉香大橋在設計階段就已同步考慮噪聲防治措施,還將在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隔聲窗等強化綜合降噪措施。橋梁建成後主要以客運為主,實行夜間限貨方案。
此外,建設單位委托多方對項目路線進行了唯一性論證。結論為,受交通功能、建設條件、技術風險等限製,項目線位無法避讓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為規避穿越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項目線路穿越珠江西航道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的選線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唯一性。同時,經調查,項目區域不涉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省級以上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
相應地,公眾意見態度有了變化。第一次環評公示的公眾支持率約為79%,第二次的支持率已上升至92%左右。
最終,經多次調整,環評報告書於2024年獲批,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原則同意報告書中所列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和擬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沉香大橋項目方案的終版為:西起佛山市裏水鎮裏廣路,向東沿規劃金峰大道至珠江西岸,再以橋梁形式跨越珠江及沉香島,在珠江東岸經過槎頭山體後,上跨增槎路,終點接入西槎路。
《沉香大橋環境影響報告書(2024)》。
南都N視頻記者日前就項目進展詢問相關單位,佛山市交通運輸局方麵回應,佛山與廣州市相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與協作,今年4月重新出具了項目佛山段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意見。5月,建設單位將重新修編後的項目建設方案征求廣佛兩市相關部門意見,該局匯總意見後已於5月23日回複建設單位。
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管理中心則答複表示,沉香大橋由廣州、佛山兩市共同出資建設。由於項目跨越廣州、佛山,建設條件相對複雜,技術難度高,涉及跨越珠江航道、沉香沙島、地鐵12號線以及考慮城市建成區征拆、環保鄰避等問題,項目選線方案經兩市反複研究協調穩定後,已按照要求相繼開展並完成了項目用地預審、通航論證、防洪評價、地鐵安全保護、地質災害影響、影響區鷺鳥保護調查、環境影響評價聽證等立項前的專項論證。
回應
持續推進項目立項做好資金籌措與保障
專家建議站在都市圈立場解決交通問題
顯然,當下距離沉香大橋開工建設還有一段路要走。和沉香大橋一樣,同屬廣佛共建的大橋還有碧江大橋和廣佛同心橋,它們也未動工。事實上,翻閱不同時期廣佛交通對接重點項目名單可知,相比起軌道交通,涵蓋大橋建設的道路交通排序始終在後。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認為,大橋建設力度的減弱,或是財政收費機製的變化引起的。此前位於廣州核心區的跨江大橋多是在過橋收費的時期建成,如今建橋已成為公共投資,建設排序就可能改變。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規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征學則認為,如今政府財政普遍緊張,當沉香大橋項目度過漫長的方案論證期後,當下或許已不是建設大橋的最佳時機。
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管理中心給南都N視頻記者的答複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由於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社會影響較為複雜,目前中心正根據最新的有關政策要求,編製項目資金籌措實施方案以及完善項目社會穩定影響評估報批,持續推進項目立項工作。佛山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會積極配合廣州市加快落實項目立項和開工建設各項條件,結合地方財政狀況,做好項目資金的籌措與保障。
然而,沉香大橋的意義不止是一個珠江之上的過江通道,它還是廣佛同城化的進程縮影。馬向明表示,項目進展緩慢背後所體現的,是不同城市建設議程的差異問題。我國的財政主體以市級為單元,各城市有各自的建設議程,解決問題的優先序列便不同,“目前,廣州的建設重點是東進和南拓,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項目資金的安排就隻能優先保障重點。”
袁奇峰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認為,東進南拓是正確的,但隨著都市圈時代的來臨,珠三角已經形成新的區域結構,即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三大都市圈。南沙大橋、深中通道開通後,深圳都市圈已成氣勢且影響力逐漸擴大,但廣州都市圈的發展與期望仍有差距。“廣州都市圈的核心是廣佛同城,現階段廣州都市圈要發展,就需要廣州與佛山重新審視雙方的發展關係,先建立更大的廣佛利益共同體,再向外擴展都市圈的範圍。”
袁奇峰表示,回到同城化發展的角度思考,跨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仍是最首要的一環。破局沉香大橋項目,需要兩地重新回歸廣佛同城的戰略共識,共同站在廣州都市圈與廣佛全域同城化的立場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兩地可以將沉香大橋項目作為突破點、催化劑,共同探索廣佛全域同城化的下一步發展方向,“而且這座橋也始終是廣州市政府對金沙洲人民的承諾。”
無論如何,廣佛全域同城化的腳步不會停下。在全國所有地級市中,廣州和佛山是市中心離得最近的兩座城市。這其中,沉香大橋所跨越的廣州白雲區與佛山南海區,恰好處於兩地融合發展的最前沿。
黃征學對南都N視頻記者表示,當前國家要求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加強這些城市在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增強核心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防範城市無序蔓延。在超大特大城市之間建立緩衝帶,是防範風險的重要舉措。白雲與南海就是這樣的緩衝帶。
“從全國層麵看,兩個城市交界的地方通常是欠發達的區域,但珠三角不同,區域內許多城市的交界地區已經加快崛起,白雲與南海就是其一。”黃征學認為,這樣的地區更需要破除利益藩籬和行政壁壘,在全國作出示範。例如,在經濟發展層麵,向川渝高竹新區學習,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在民生領域,向寧波和舟山學習,探索“戶籍同城化”。
“實際上,廣佛同城化在全國實踐中已走在前列,我們對它的要求就會更高,這也是現代化都市圈的發展要求。”黃征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