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大學生情欲探索:約會、性與愛的多元麵貌

大學生情欲探索:約會、性與愛的多元麵貌

文章來源: 北美生活指南 於 2025-08-04 09:57:3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本文要點

本文深入探討了中國大學生群體中休閑性行為(約炮)的現狀、個體經曆、心理動因及社會影響。通過多位學生的視角,文章展現了他們對性、愛、親密關係的不同理解與實踐,並結合專家觀點,強調了安全性行為和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重要性。

•大學生休閑性行為的普遍性 根據2020年全國調查,超過31%的大學生有過性經曆,女性平均有2.3個性伴侶,男性為3.7個。

•個體經曆的多元性 文章展現了異性戀與同性戀學生在休閑性行為中的不同動機、原則(如是否戴套)、情感投入及對親密關係的看法。

•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 專家和學生均強調全程使用避孕套是降低疾病傳播風險的唯一有效方法,定期體檢也至關重要。

•情感與親密關係的挑戰 休閑性行為可能滿足生理需求,但難以提供情感慰藉。部分學生尋求此行為,也反映出他們在建立長期親密關係上的障礙。

•社會觀念與心理影響 社會評價對個體對休閑性行為的羞恥感有不同影響。研究表明,參與休閑性行為的中國大學生可能麵臨更大的心理困擾、更低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

  大學生情欲探索:約會、性與愛的多元麵貌

在當代中國大學校園中,“約炮”這一現象已不再是禁忌話題。它通常指的是在不建立戀愛關係的前提下,滿足性需求的行為。這種現象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在探索親密關係、表達自我需求方麵的多元化趨勢。本文將深入探討幾位大學生的親身經曆與感受,並結合專家觀點,力求呈現這一複雜現象的真實圖景。

  現象概述與數據洞察

近年來,中國青年群體的性觀念和行為模式正經曆顯著變化。市場經濟的擴張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性觀念產生了衝擊。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大學生參與休閑性行為的比例仍相對較低,但其增長趨勢不容忽視。

根據中國計劃生育協會、清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中心和中國青年網於2020年聯合發布的一項全國大學生性生活調查,該調查覆蓋了全國1764所大學的54580名學生,揭示了以下關鍵數據:

•超過31%的大學生表示有過性經曆,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在18至19歲。

•女性學生的平均性伴侶數量為2.3個,而男性學生為3.7個。

•超過56%的女性學生表示從未自慰,男性則為13%。

•超過30%的女性表示從未體驗過性高潮,或不清楚性高潮的含義。

•絕大多數女性反對一夜情和休閑性行為。

•僅有約一半的受訪學生表示在學校接受過性教育,其中不到15%的學生對所接受的教育感到“非常滿意”。

這些數據表明,盡管休閑性行為在大學生中存在,但性教育的不足以及對性行為的認知差異依然普遍。此外,研究還指出,參與休閑性行為的中國大學生可能麵臨更大的心理困擾、更低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

  多元視角下的大學生經曆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現象,我們與幾位大學生進行了交流,他們分享了各自的經曆、原則和情感考量。

張浩(化名):實用主義者的性探索

大四學生張浩(化名)回憶起他的第一次休閑性經曆,是在武漢(Wuhan)的秋日。那次經曆後,他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大學四年間,他與不少女生有過休閑性關係,包括學姐和學妹。張浩有自己的“原則”:

•從不使用“陌陌”(MoMo)等社交軟件。

•從不與自己圈子裏的人發生關係。

•從不與完全不認識的人約會。

張浩坦言,他從不戴避孕套,認為這樣“一點也不爽”。為避免女性懷孕,他會在事前或第二天購買緊急避孕藥(毓婷)給對方。他表示,大多數時候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並非刻意為之。然而,他也承認:“遇到‘活’好的,我會忍不住經常約出來吃飯。”最多的一次,他與一個女生約了四、五次。在他看來,與陌生人發生性關係隻是“雙方各取所需”,無需感到羞愧。他常說:“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經驗。”

張浩曾與兩個女生一起開房,也曾將醉酒的女生扛回宿舍。其中,一位名叫陳雁(化名)的女生讓他印象深刻。一次約會中,陳雁因貧血昏倒,張浩將其送回宿舍。不久後,張浩再次約她,雖然陳雁當時已有男友,但她表現出強烈的欲望。張浩說:“她欲望很強很需要,但那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提過約的事情。”

李萌(化名):在性與愛中尋找自我

與張浩的觀點截然不同,大四學生李萌(化名)在安全性行為上態度堅決:“我約的要麽是處男,要麽是知根知底的朋友,而且都必須戴套。”

她第一次一夜情發生在HELENS酒吧(Bar),那裏的昏暗環境和酒精點燃了她的熱情。李萌後來愛上了那個男生,但因對方有女友而不得不放棄。在情緒低落時,李萌喜歡通過社交軟件交友,她更看重對方是否“好玩”,而非外貌、年齡或身高。她選擇休閑性行為的另一個原因是,她不喜歡獨自解決生理需求——“人是需要互動的。”

李萌曾與一位通過軟件認識的男生保持了三個月的休閑性關係,大約每兩周約會一次。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QQ號被對方刪除,這段關係便戛然而止。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男人,她覺得他雖然矮但很帥,而且“很好玩”。由於沒有避孕套,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沒有發生性關係。李萌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個男人。

陳肖煜(化名):同性戀群體的謹慎與責任

大三學生陳肖煜(化名)是一名同性戀者。起初,他對休閑性行為非常排斥,甚至厭惡。然而,在2013年,他開始嚐試通過同性交友應用(APP)認識朋友並進行休閑性行為。邁出第一步後,他曾感到自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接受了這種行為。

在大學一二年級,他與三個人有過休閑性關係,有的在認識後發展,有的則是為滿足性需求而約。他發現,同性戀圈子內的朋友並不多,找到心儀的對象更是難上加難。陳肖煜在休閑性行為中也曾動過感情,但最終選擇放棄一段關係,因為他預料到對方“花心”的本性。

後來,陳肖煜談過幾次戀愛,期間他不再進行休閑性行為,並刪除了那些交友應用。現在,為了安全起見,他有一個固定的休閑性伴侶,不再認識新的人,也不再約陌生人。他反複強調:“安全第一,安全第一。”他每次都會戴避孕套,並每月去醫院檢查,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他坦言:“因為現在其實還蠻亂的,圈子裏。”

Dave(化名):開放關係與自我選擇

與陳肖煜的謹慎相比,大二學生Dave(化名)顯得更為灑脫。他也是一名同性戀者。去年,19歲的他開始了初戀。而現在,剛滿20歲的他在短短一年內約了三四十次,平均每10天一次。他描述一次典型的休閑性過程:“見麵、洗澡、進屋、聊天、拉手、親吻、做愛、洗澡、離開。”

Dave的第一次休閑性行為是在與男友發生關係後。由於男友需要間隔24小時才能再次發生性關係,而酒店開房價格不菲,Dave便背著男友約了另一個人,那次性行為持續了40分鍾。與男友分手後,他頻繁地進行同性休閑性行為。他偏愛比自己年齡大、稍微成熟、帶點“職場小性感”的男生。

Dave喜歡使用同性交友軟件,遇到聊得來的就會約出來見麵。他非常看重約會對象的顏值:“先看臉,再看身體,最後看屬性。”如果見麵與網上頭像相差太大,他會拒絕進一步發展。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自己不是很樂意,他也會選擇為對方口交,認為這樣“會更紳士一些”。Dave也很看重擁抱,他認為“這個行為要走心,走腎倒是靠臉了。”他認為,如果有人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還能進行精神交流,這樣的人便可以發展為長期關係(LTR,即Long Term Relationship)的對象。

  專家解讀與心理健康

對於大學生群體中的休閑性行為,專家們提供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鄒宇量發現,確實有一小部分大學生進行過休閑性行為,其中也包括同性間的休閑性行為。他認為“性是一件很美好的東西,它像是一朵生命之花,兩性會讓人愉悅也能讓生命延續聯係。”

鄒教授理解這種行為,他認為在大學這個探索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的時期,休閑性行為現象不可避免。他試圖從關係層麵上解釋,找一個對象進行性行為(休閑性行為)相當於給自己找了一個客體,可以從客體中看到一個良好的自己,與這個客體交流,會有不一樣的快感。他表示:“有人會選擇自體行為,說白了就是自己和自己玩,但手淫和去找一個人是有很大不同的。”

然而,鄒教授也認為,休閑性行為看似滿足了某種肉體渴望,卻無法完成感情上的慰藉。他強調:“不管怎樣,約炮難以避免,但戴套可以減少感染疾病的風險。唯一能減少風險的辦法就是全程戴套,沒有其他辦法。”

武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谘詢師聶晗穎則指出,存在一部分難以與人建立長久親密關係的群體,他們尋求休閑性行為這種不需要付出太多維係成本、不需要承擔責任就可以得到生理滿足的簡化親密關係。她與鄒教授觀點相同,認為有些人執著於休閑性行為,實際上是對建立長期親密關係存在某種障礙,他們更願意選擇這種“快餐式”的享受,不用承擔責任,也不必輕易向別人袒露自己。

但聶晗穎教授也強調,學會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親密關係非常重要。她認為:“這種長期的穩定的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將會影響人的一生。沒有親密關係的生命之花很快就會枯萎。”

  情感與社會觀念的碰撞

大學生對性、愛和親密關係的看法是多元且複雜的,常常在傳統與現代、情感與生理之間碰撞。

張浩對從休閑性行為中尋求愛情的觀點不以為然,他認為:“男人就沒有幾個不賤的,有些男生就是以戀愛為目的騙炮的,然後女的就迷迷糊糊相信了。從談戀愛到給他第一次,再到分手最多也就半個多月甚至更少。這樣的戀愛不如不談。我不在乎一個人,要找到一個能理解我的人才能真正在一起談戀愛。”他對感情非常慎重,不輕易愛上一個人,也不輕易談戀愛,因為“如果愛上一個人,就意味著一種責任。”

而李萌則與張浩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在她看來,愛情就是“兩個人開心就在一起,不開心就分開”。她會愛上自己的休閑性伴侶,但不追求永遠在一起,隻享受當下的快樂,不去想未來的永久。她表示:“有了男朋友我就絕對不會再約了,以及如果有了可能成為男朋友的異性,我也不會再約了。”在認識了那個“自己好像愛上了的人”之後,李萌刪掉了那些交友軟件,打算不再進行休閑性行為。盡管兩人年齡相差十幾歲,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關係,李萌覺得他們現在就像男女朋友,隻是還沒有明確。

陳肖煜三年的經曆也讓他的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他認為隻要不因為休閑性行為傷害了對方的感情,約與不約都隻是自己的選擇。心理谘詢師聶晗穎也表示:“人和人對這件事情態度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心裏感受不同有一部分是來源於社會評價的影響。”在她看來,休閑性行為現象涉及世俗評價,包涵社會意味,而人們對羞恥感的感受程度存在差異,因此社會評價對每個人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

曾經,為了讓家人接受自己同性戀的事實,陳肖煜與父母進行過艱難的對抗。他表示,自己近十年間應該沒有結婚的打算。他解釋道:“因為我還蠻怕兩個人綁在一起,那樣其實就沒有激情,沒有新鮮感。可能因為太年輕了吧。以後就是看緣分吧。”他認為:“其實有時候約炮比談戀愛好的一點就是宣泄了情感,又沒有什麽感情糾葛,而且就像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樣,第一次就已經全部放開了,可以聊很多話題,不開心的話也可以聊聊天。”

和陳肖煜一樣,Dave也不願步入婚姻殿堂。一方麵,他認為同性戀不能結婚,不願變成第一負責人,“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在他看來才是最舒服的;另一方麵,考慮到中國法律,他認為如果自己非要結婚,隻能選擇移民,或等待中國法律的改變。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告指出,中國校園中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酷兒)學生麵臨邊緣化和歧視加劇的問題,一些大學甚至被指控收集LGBTQ+學生名單,引發了對潛在迫害的擔憂。

對於李萌而言,即使現在的關係很美好,她仍不敢完全相信那個三十歲的男人可以陪伴她以後的生活。“我知道他很喜歡我,即使他特別忙也會繞遠路到武漢來找我,將來我出國他也計劃會陪著。但是誰知道呢?我是不太相信這種承諾。”她說。

  結語

大學生群體的休閑性行為是一個多維度、複雜且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它既是個體對生理和情感需求的探索,也反映了社會觀念的變遷。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是在安全性行為方麵,並努力建立健康、真誠的親密關係,這對於每個人的成長和一生都至關重要。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知名華裔醫生被丈夫平底鍋打死焚屍 體麵婚姻裏隱藏著什麽
白人學生抱怨中國學生太多引爆輿論 全班就我講英文
“他還是個孩子” 南航打人事件:熊家長社死 父親身份被扒
阿茲海默可逆! 哈佛發現這東西可助恢複記憶 已臨床試驗
曝劉建超下機就被帶走 網疑違背習近平外交路線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烏克蘭領土會有一點變化”
中國海警船衝撞自家軍艦 菲方:還得幫救人
川普關稅地獄來襲!沃爾瑪價簽大換新 漲價近60%…
罕見視頻:中國海警追菲艇狠撞自家軍艦
武大性騷擾案後續:又一次見識到了男寶瑪的惡毒
朱令骨灰今下葬 父母發訃告:我們將一如既往追凶
中國海警船撞自家軍艦 浪花“染紅” 2中國海警疑身亡
澤連斯基立場軟化,烏克蘭可能在領土上讓步?
解放華盛頓!大批聯邦特工"占領"街頭 國民兵FBI軍事化執法
“美好生活我是看不到了” ICE監獄自殺華男遺書曝光
川普簽署行政令 將對華關稅“休戰期”延長90天
上海民警長年猥褻繼女判囚 揚言"在你媽麵前強奸你"
特朗普:正在考慮允許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提起重大訴訟
談一談中國社保的高存繳比例:這合理嗎?
川普宣布華府緊急狀態:部署國民兵 司法部接管警局
紐時:加拿大正經曆一個尖銳持久深刻的憤怒時代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大學生情欲探索:約會、性與愛的多元麵貌

北美生活指南 2025-08-04 09:57:34
本文要點

本文深入探討了中國大學生群體中休閑性行為(約炮)的現狀、個體經曆、心理動因及社會影響。通過多位學生的視角,文章展現了他們對性、愛、親密關係的不同理解與實踐,並結合專家觀點,強調了安全性行為和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重要性。

•大學生休閑性行為的普遍性 根據2020年全國調查,超過31%的大學生有過性經曆,女性平均有2.3個性伴侶,男性為3.7個。

•個體經曆的多元性 文章展現了異性戀與同性戀學生在休閑性行為中的不同動機、原則(如是否戴套)、情感投入及對親密關係的看法。

•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 專家和學生均強調全程使用避孕套是降低疾病傳播風險的唯一有效方法,定期體檢也至關重要。

•情感與親密關係的挑戰 休閑性行為可能滿足生理需求,但難以提供情感慰藉。部分學生尋求此行為,也反映出他們在建立長期親密關係上的障礙。

•社會觀念與心理影響 社會評價對個體對休閑性行為的羞恥感有不同影響。研究表明,參與休閑性行為的中國大學生可能麵臨更大的心理困擾、更低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

  大學生情欲探索:約會、性與愛的多元麵貌

在當代中國大學校園中,“約炮”這一現象已不再是禁忌話題。它通常指的是在不建立戀愛關係的前提下,滿足性需求的行為。這種現象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在探索親密關係、表達自我需求方麵的多元化趨勢。本文將深入探討幾位大學生的親身經曆與感受,並結合專家觀點,力求呈現這一複雜現象的真實圖景。

  現象概述與數據洞察

近年來,中國青年群體的性觀念和行為模式正經曆顯著變化。市場經濟的擴張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性觀念產生了衝擊。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大學生參與休閑性行為的比例仍相對較低,但其增長趨勢不容忽視。

根據中國計劃生育協會、清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中心和中國青年網於2020年聯合發布的一項全國大學生性生活調查,該調查覆蓋了全國1764所大學的54580名學生,揭示了以下關鍵數據:

•超過31%的大學生表示有過性經曆,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在18至19歲。

•女性學生的平均性伴侶數量為2.3個,而男性學生為3.7個。

•超過56%的女性學生表示從未自慰,男性則為13%。

•超過30%的女性表示從未體驗過性高潮,或不清楚性高潮的含義。

•絕大多數女性反對一夜情和休閑性行為。

•僅有約一半的受訪學生表示在學校接受過性教育,其中不到15%的學生對所接受的教育感到“非常滿意”。

這些數據表明,盡管休閑性行為在大學生中存在,但性教育的不足以及對性行為的認知差異依然普遍。此外,研究還指出,參與休閑性行為的中國大學生可能麵臨更大的心理困擾、更低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

  多元視角下的大學生經曆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一現象,我們與幾位大學生進行了交流,他們分享了各自的經曆、原則和情感考量。

張浩(化名):實用主義者的性探索

大四學生張浩(化名)回憶起他的第一次休閑性經曆,是在武漢(Wuhan)的秋日。那次經曆後,他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大學四年間,他與不少女生有過休閑性關係,包括學姐和學妹。張浩有自己的“原則”:

•從不使用“陌陌”(MoMo)等社交軟件。

•從不與自己圈子裏的人發生關係。

•從不與完全不認識的人約會。

張浩坦言,他從不戴避孕套,認為這樣“一點也不爽”。為避免女性懷孕,他會在事前或第二天購買緊急避孕藥(毓婷)給對方。他表示,大多數時候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並非刻意為之。然而,他也承認:“遇到‘活’好的,我會忍不住經常約出來吃飯。”最多的一次,他與一個女生約了四、五次。在他看來,與陌生人發生性關係隻是“雙方各取所需”,無需感到羞愧。他常說:“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經驗。”

張浩曾與兩個女生一起開房,也曾將醉酒的女生扛回宿舍。其中,一位名叫陳雁(化名)的女生讓他印象深刻。一次約會中,陳雁因貧血昏倒,張浩將其送回宿舍。不久後,張浩再次約她,雖然陳雁當時已有男友,但她表現出強烈的欲望。張浩說:“她欲望很強很需要,但那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提過約的事情。”

李萌(化名):在性與愛中尋找自我

與張浩的觀點截然不同,大四學生李萌(化名)在安全性行為上態度堅決:“我約的要麽是處男,要麽是知根知底的朋友,而且都必須戴套。”

她第一次一夜情發生在HELENS酒吧(Bar),那裏的昏暗環境和酒精點燃了她的熱情。李萌後來愛上了那個男生,但因對方有女友而不得不放棄。在情緒低落時,李萌喜歡通過社交軟件交友,她更看重對方是否“好玩”,而非外貌、年齡或身高。她選擇休閑性行為的另一個原因是,她不喜歡獨自解決生理需求——“人是需要互動的。”

李萌曾與一位通過軟件認識的男生保持了三個月的休閑性關係,大約每兩周約會一次。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QQ號被對方刪除,這段關係便戛然而止。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男人,她覺得他雖然矮但很帥,而且“很好玩”。由於沒有避孕套,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沒有發生性關係。李萌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個男人。

陳肖煜(化名):同性戀群體的謹慎與責任

大三學生陳肖煜(化名)是一名同性戀者。起初,他對休閑性行為非常排斥,甚至厭惡。然而,在2013年,他開始嚐試通過同性交友應用(APP)認識朋友並進行休閑性行為。邁出第一步後,他曾感到自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接受了這種行為。

在大學一二年級,他與三個人有過休閑性關係,有的在認識後發展,有的則是為滿足性需求而約。他發現,同性戀圈子內的朋友並不多,找到心儀的對象更是難上加難。陳肖煜在休閑性行為中也曾動過感情,但最終選擇放棄一段關係,因為他預料到對方“花心”的本性。

後來,陳肖煜談過幾次戀愛,期間他不再進行休閑性行為,並刪除了那些交友應用。現在,為了安全起見,他有一個固定的休閑性伴侶,不再認識新的人,也不再約陌生人。他反複強調:“安全第一,安全第一。”他每次都會戴避孕套,並每月去醫院檢查,對自己的身體負責。他坦言:“因為現在其實還蠻亂的,圈子裏。”

Dave(化名):開放關係與自我選擇

與陳肖煜的謹慎相比,大二學生Dave(化名)顯得更為灑脫。他也是一名同性戀者。去年,19歲的他開始了初戀。而現在,剛滿20歲的他在短短一年內約了三四十次,平均每10天一次。他描述一次典型的休閑性過程:“見麵、洗澡、進屋、聊天、拉手、親吻、做愛、洗澡、離開。”

Dave的第一次休閑性行為是在與男友發生關係後。由於男友需要間隔24小時才能再次發生性關係,而酒店開房價格不菲,Dave便背著男友約了另一個人,那次性行為持續了40分鍾。與男友分手後,他頻繁地進行同性休閑性行為。他偏愛比自己年齡大、稍微成熟、帶點“職場小性感”的男生。

Dave喜歡使用同性交友軟件,遇到聊得來的就會約出來見麵。他非常看重約會對象的顏值:“先看臉,再看身體,最後看屬性。”如果見麵與網上頭像相差太大,他會拒絕進一步發展。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自己不是很樂意,他也會選擇為對方口交,認為這樣“會更紳士一些”。Dave也很看重擁抱,他認為“這個行為要走心,走腎倒是靠臉了。”他認為,如果有人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還能進行精神交流,這樣的人便可以發展為長期關係(LTR,即Long Term Relationship)的對象。

  專家解讀與心理健康

對於大學生群體中的休閑性行為,專家們提供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鄒宇量發現,確實有一小部分大學生進行過休閑性行為,其中也包括同性間的休閑性行為。他認為“性是一件很美好的東西,它像是一朵生命之花,兩性會讓人愉悅也能讓生命延續聯係。”

鄒教授理解這種行為,他認為在大學這個探索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的時期,休閑性行為現象不可避免。他試圖從關係層麵上解釋,找一個對象進行性行為(休閑性行為)相當於給自己找了一個客體,可以從客體中看到一個良好的自己,與這個客體交流,會有不一樣的快感。他表示:“有人會選擇自體行為,說白了就是自己和自己玩,但手淫和去找一個人是有很大不同的。”

然而,鄒教授也認為,休閑性行為看似滿足了某種肉體渴望,卻無法完成感情上的慰藉。他強調:“不管怎樣,約炮難以避免,但戴套可以減少感染疾病的風險。唯一能減少風險的辦法就是全程戴套,沒有其他辦法。”

武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谘詢師聶晗穎則指出,存在一部分難以與人建立長久親密關係的群體,他們尋求休閑性行為這種不需要付出太多維係成本、不需要承擔責任就可以得到生理滿足的簡化親密關係。她與鄒教授觀點相同,認為有些人執著於休閑性行為,實際上是對建立長期親密關係存在某種障礙,他們更願意選擇這種“快餐式”的享受,不用承擔責任,也不必輕易向別人袒露自己。

但聶晗穎教授也強調,學會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親密關係非常重要。她認為:“這種長期的穩定的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將會影響人的一生。沒有親密關係的生命之花很快就會枯萎。”

  情感與社會觀念的碰撞

大學生對性、愛和親密關係的看法是多元且複雜的,常常在傳統與現代、情感與生理之間碰撞。

張浩對從休閑性行為中尋求愛情的觀點不以為然,他認為:“男人就沒有幾個不賤的,有些男生就是以戀愛為目的騙炮的,然後女的就迷迷糊糊相信了。從談戀愛到給他第一次,再到分手最多也就半個多月甚至更少。這樣的戀愛不如不談。我不在乎一個人,要找到一個能理解我的人才能真正在一起談戀愛。”他對感情非常慎重,不輕易愛上一個人,也不輕易談戀愛,因為“如果愛上一個人,就意味著一種責任。”

而李萌則與張浩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在她看來,愛情就是“兩個人開心就在一起,不開心就分開”。她會愛上自己的休閑性伴侶,但不追求永遠在一起,隻享受當下的快樂,不去想未來的永久。她表示:“有了男朋友我就絕對不會再約了,以及如果有了可能成為男朋友的異性,我也不會再約了。”在認識了那個“自己好像愛上了的人”之後,李萌刪掉了那些交友軟件,打算不再進行休閑性行為。盡管兩人年齡相差十幾歲,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關係,李萌覺得他們現在就像男女朋友,隻是還沒有明確。

陳肖煜三年的經曆也讓他的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他認為隻要不因為休閑性行為傷害了對方的感情,約與不約都隻是自己的選擇。心理谘詢師聶晗穎也表示:“人和人對這件事情態度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心裏感受不同有一部分是來源於社會評價的影響。”在她看來,休閑性行為現象涉及世俗評價,包涵社會意味,而人們對羞恥感的感受程度存在差異,因此社會評價對每個人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

曾經,為了讓家人接受自己同性戀的事實,陳肖煜與父母進行過艱難的對抗。他表示,自己近十年間應該沒有結婚的打算。他解釋道:“因為我還蠻怕兩個人綁在一起,那樣其實就沒有激情,沒有新鮮感。可能因為太年輕了吧。以後就是看緣分吧。”他認為:“其實有時候約炮比談戀愛好的一點就是宣泄了情感,又沒有什麽感情糾葛,而且就像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樣,第一次就已經全部放開了,可以聊很多話題,不開心的話也可以聊聊天。”

和陳肖煜一樣,Dave也不願步入婚姻殿堂。一方麵,他認為同性戀不能結婚,不願變成第一負責人,“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在他看來才是最舒服的;另一方麵,考慮到中國法律,他認為如果自己非要結婚,隻能選擇移民,或等待中國法律的改變。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告指出,中國校園中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酷兒)學生麵臨邊緣化和歧視加劇的問題,一些大學甚至被指控收集LGBTQ+學生名單,引發了對潛在迫害的擔憂。

對於李萌而言,即使現在的關係很美好,她仍不敢完全相信那個三十歲的男人可以陪伴她以後的生活。“我知道他很喜歡我,即使他特別忙也會繞遠路到武漢來找我,將來我出國他也計劃會陪著。但是誰知道呢?我是不太相信這種承諾。”她說。

  結語

大學生群體的休閑性行為是一個多維度、複雜且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它既是個體對生理和情感需求的探索,也反映了社會觀念的變遷。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是在安全性行為方麵,並努力建立健康、真誠的親密關係,這對於每個人的成長和一生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