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美日聯合安全磋商首次將“核”議題納入延伸威懾討論,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外界普遍解讀,這可能是美方準備將戰術核彈部署至日本的重要信號,甚至傳出衝繩將成潛在駐核地點。對於二戰中唯一遭核轟炸的日本而言,若參與美國主導的核共享計劃,將在道德、戰略與法律層麵掀起巨大震蕩,朝中俄三國亦不可能坐視不管。
核共享(Nuclear
Sharing)是冷戰時期美國在北約內部推動的政策,透過將核武器預先部署於盟國境內,加強集體防禦與核威攝力。目前美國已在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部署
B61 係列戰術核彈,並陸續升級為精準度更高、投射更靈活的 B61-12
型。此次將此計劃納入美日合作範疇,顯示美方正積極推動核威懾東移,將亞太納入戰略核布局。
不過,日本自 1967 年即提出“無核三原則”──
不擁有、不製造、不引進核武器,長年以來作為戰後和平主義與自我約束的象征。一旦違背此原則,無疑將引爆國內強烈反彈,尤其日本社會對核議題普遍敏感。多個反對黨與市民團體已公開表態,批評核共享將把日本變成亞太核衝突的前線。
此外,B61-12 戰術核彈已可搭載於 F-35 戰機,期可變當量範圍從 0.3 至 50
千噸,具備高精度與戰場靈活部署能力,顯著提升實戰效能。加上美國正開發新型“20
英尺集裝箱運輸模式”,可透過民航與船隻使打擊更加具有隱蔽性。雖提升戰備效率,卻也被外界質疑增加核擴散與戰略誤判風險。
地緣政治方麵,美日若啟動核共享計劃,恐引爆亞太地區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北韓勢必借此加速核試與導彈研發,中國可能擴建核彈頭儲備與導彈基地,以維持戰略平衡,俄羅斯也可能重新部署遠東地區的核力量。整體安全局勢將更不穩定,擦槍走火的風險升高。
此外,核共享的合法性亦備受爭議。依據《核不擴散條約》(NPT),核國不得向非核國轉讓核武器或其控製權。盡管美方聲稱部署在他國的核彈仍由美軍控製,未違反
NPT,但此說法多年來始終具爭議性。若日本最終加入核共享,將為 NPT 帶來進一步挑戰,恐削弱全球核裁軍努力。
總體而言,美日在磋商中將“核”納入討論,不僅是戰略方向的重大轉折,也標誌著亞太安全格局可能進入核威懾的新時代。這項政策能否成真,仍將取決於日本國內政治博弈、國際輿論壓力與區域力量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