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中國貿促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如約啟幕,75個國家和地區的651家企業和機構齊聚一堂。首次參會的美國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開幕式上發表了演講。
鏈博會開幕式上,黃仁勳沒有穿他那件標誌性的皮衣,而是身著唐裝,並用中文開場演講。
記者:一開始你用的是中文,然後就放棄了,最後又換回中文,為什麽?
黃仁勳:如果我全程用中文講得花半個小時,太費時間了,而且我特別緊張。我的中文是在美國隨便學的,自己學的。
鏈博會是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國際形勢變亂交織的大背景下,全球供應鏈承受重重壓力,本屆鏈博會的主題“鏈接世界、共創未來”,表達的正是在不確定性中實現共贏的願景。
記者:不僅英偉達,全球企業都麵臨同樣的問題,你認為,這次鏈博會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企業?
黃仁勳:中國運營著全球數一數二的供應鏈體係,它的規模、複雜性、多樣性,製造商的產品類型、技術含量,參與建設中國供應鏈的企業數量,都堪稱世界級的奇跡。中國還為全球其他供應鏈提供設備、控製係統和零部件,所以說中國不僅自己做供應鏈,還研發技術和產品幫別人做供應鏈。
在第三屆鏈博會期間,中國貿促會發布了2025年版《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以及全球供應鏈指數矩陣,相關數據表明,盡管世界經濟當中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正在持續增加,但是促進因素始終占據主流。
黃仁勳:全球供應鏈規模非常龐大,而且相互關聯。英偉達一方麵受益於一個極其精密、先進且技術含量極高的供應鏈,同時我們的供應鏈也是全球性的,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有製造合作夥伴,而且為了構建我們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我們需要100到200家不同的技術合作夥伴為我們的產品提供支持。
黃仁勳介紹,供應鏈是把全球各地公司、各個國家的看家本領都整合起來。這樣一來,最終產品的質量比任何企業單打獨鬥做出來的都要好。美國不可能獨自生產所有產品,這既不現實也沒必要。以前這叫生產製造,現在叫供應鏈管理,雖然生產仍是重要部分,但供應鏈整合非常複雜,堪稱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本屆鏈博會,美國參展商數量比上屆增長15%。繼續位列境外參展商數量之首。其中,首次參加鏈博會的英偉達帶來了多款人工智能領域的解決方案,包括機器人仿真、數字孿生、大數據學習等。英偉達安排了超過100名技術人員為來訪者提供服務,而黃仁勳本人則是今年第三次到訪中國。黃仁勳表示,在中國感到非常受歡迎,真心相信自己的客戶和合作夥伴非常歡迎並重視自己。
就在此次來華之前,英偉達總市值在7月9日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首家市值超過4萬億美元的公司。在第三屆鏈博會開幕前一天,黃仁勳公開宣布美國已批準H20芯片可以銷往中國。
H20芯片是英偉達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AI加速器,算力和性能與H100相比有縮減,適用於垂類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但無法滿足萬億級大模型訓練的需求。即便如此,美國還是在今年4月對H20出口中國下達了禁令,當時英偉達股價一度大跌近7%。
記者:有人說H20沒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也有人擔憂這可能會阻礙國內創新,對此你怎麽看?
黃仁勳:中國創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擋的,當然我相信英偉達能做出重要貢獻。AI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係統,除了芯片還有係統、網絡技術、AI基礎設施、軟件、AI算法,以及最上層的應用服務。一方麵AI的發展需要係統每一層的創新,但如果某一層進展不夠快,工程師們足夠聰明,他們可以通過上下層的創新來彌補,從而推動整個係統前進。
黃仁勳尤其提到,不得不佩服深度求索(DeepSeek)這家公司的驚人創新能力,他們研發的R1模型是真正的創新。它重新設計了AI模型的很多運行方式,讓它們能充分發揮H20架構的優勢,這種做法非常有創意。所以盡管深度求索(DeepSeek)是基於H20構建的,但他們依然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這也說明研究人員和開發者們完全能夠根據不同技術層麵的特點進行調整。
黃仁勳:我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充滿樂觀和信心,不管手頭有什麽資源都能適應。H20雖然不是英偉達最頂尖的產品,但能力依然非常出色,正是這種架構定義,甚至可以說創造了現在的AI革命,所以即便放到今天它依然相當出色。
黃仁勳今年5月曾表示,芯片限製措施已導致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幾乎減半。他在多個場合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多次呼籲放寬技術出口限製,讓美國企業能公平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記者:中國市場對你們有多重要?
黃仁勳:中國不是眾多市場中的一個,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市場。這個市場的活力、創新能力、發展勢頭,以及產業的發展速度,都是絕無僅有的。我們30年前就到中國了,那時候中國隻有聯想和長城這兩家科技公司。我的很多老朋友都是一起在PC行業成長的。我要特別提到我在中國的幾位傑出朋友:阿裏巴巴、美團、騰訊、百度、小米、比亞迪。
黃仁勳提到,這次到北京見了雷軍,從小米創立之初就開始與雷軍合作了。
黃仁勳:我與雷軍合作已經很久了。我們一起做過手機,現在正在共同開發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軟件等等,還有很多項目正在合作。中國市場既有活力,又有創新能力卓越的優秀工程師,中國計算機科學家數量是全球最多的之一,唯一能與之比肩的隻有美國,而且終端消費者群體規模極其龐大。
黃仁勳表示,所有供應商都需要客戶,而中國這個市場非常獨特,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參與中國市場的意外後果和長期影響,雖然難以預測,但他懷疑結果不會樂觀。
英偉達的誕生,源於黃仁勳抓住了計算機技術帶來的一波機遇。黃仁勳1963年出生在中國台灣,5歲隨家人搬到泰國生活,10歲時離開泰國來到美國,獲得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後,於1993年創立英偉達公司。1999年,英偉達發明GPU,讓實時可編程著色技術成為可能,這一技術也定義了現代計算機圖形及後來革命性的並行計算。
在英偉達推動GPU大規模並行計算普及之前,主流計算架構主要依賴以CPU為基礎的串行計算模式。當時也曾有不少企業嚐試開發並行計算架構,但都失敗了,初創的英偉達卻堅持把重心放在並行計算領域,最終,GPU成了英偉達的立業之基。
如今,英偉達成為了這個時代最主流的AI公司之一,但AI技術的發展同時引發激烈的競爭。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IDC的統計,自2023年至2024年,中國數據中心加速卡市場中,國產算力占比從14%激增到34.6%,這個數據顯示的是中國進口芯片受到限製後,市場發生的變化。
黃仁勳介紹,如果英偉達公司不在這裏,會有其他中國創新者、芯片公司為這個市場服務,很多雲服務提供商也會自研芯片,中國也有很多創新型企業,比如華為公司。
黃仁勳:華為不僅極具創新力,更是一家規模和實力非凡的公司。華為比我們大得多,從公司規模、人員規模和技術能力來看,他們既廣又深。如果有人仔細看過華為手機,就會明白其中蘊含的技術奇跡。如果你看現在的華為,他們在自動駕駛領域非常出色,AI技術也相當卓越,這是一家擁有強大芯片設計能力、係統設計和係統軟件的公司。
黃仁勳認為,中國的AI市場,無論有沒有英偉達都會進步,如果英偉達不在這裏,華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華為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尊重與讚賞,這是一家非凡的科技公司,隻要他們決定專注並投入的領域,就一定能做好。從企業哲學、企業文化、挺過的難關、取得的成就和構建的事業來看,除了“非凡”這個詞,找不到其他評價,他們的成就值得欽佩。
當提及英偉達是將華為當作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的問題時,黃仁勳說:“這家公司依然極具競爭力,他們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但仍然可以欽佩和尊重競爭對手,並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手不是敵人。世界很大,我希望未來我們能繼續競爭很多年,但我對他們的感情是欽佩、尊重,並且充滿競爭意識。”
7月17日,鏈博會的一場“爐邊談話”中,黃仁勳與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裏雲創始人王堅院士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話題從“圖形處理器GPU”延伸到了“超級智能”、開源模型乃至AI與生物工程的融合。他們一同回顧人工智能的演進軌跡,也大膽展望下一次科技浪潮的源頭。
記者:你曾說過所有會動的東西未來都可能機器人化,而且很快,有多快?
黃仁勳:就是現在,我們看到中國遍地都是自動駕駛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在這裏的發展速度比任何地方都要快,小鵬、理想、蔚來、小米、比亞迪都有這項技術。所以將人工智能、軟件和機械係統融合的能力,對中國來說是非常自然的能力,這對中國來說是個非凡的機遇。
近年來,英偉達持續擴大在華研發投入,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設立AI創新中心,並與多家中國企業保持深度合作。據黃仁勳透露,英偉達在華員工規模已接近4000人,涵蓋研發、銷售、技術支持等多個領域。
從一家在遊戲玩家中享有盛譽的顯卡公司,到如今定義AI時代的算力基礎設施引領者,轉型路上,英偉達曾經有兩次瀕臨破產。無論芯片還是AI,技術迭代的速度都極為迅猛,黃仁勳自稱無法鬆懈也不敢鬆懈。
在英偉達的會議上,黃仁勳常以一句警示作為開場白:“我們公司離破產隻有30天。”
工作中,他的嚴厲作風已成為鮮明特質,他堅信失敗需要公開麵對,因此會在公開場合指出具體錯誤,讓團隊共同引以為戒。然而生活中的他展現截然不同的一麵,充滿激情、活力四射、幽默風趣,幾乎從不顯露工作中的嚴厲。黃仁勳多次公開表示,他計劃持續工作到80歲,甚至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