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把房價抬到你買不起,然後再說自己惠及民生,你信嗎?
王晶那番關於李嘉誠的言論,不是第一次引發輿論地震,但這次,網友的反應比以前都要激烈。話說回來,這些年李嘉誠的家國情懷到底有沒有經得起推敲,真的得認真聊一聊。
李嘉誠,曾是華人世界的商業神話,也是香港資本敘事的象征人物。他早年確實拚過命,靠塑膠花起家,後來轉戰地產、港口、電信、零售,逐步構建出一個龐大的長和帝國。到2015年,李嘉誠身家超2000億港幣,穩居亞洲首富多年。
可就是這麽一個被商業史冊寫進金字塔尖的名字,到了2020年之後,卻被越來越多香港人貼上吸血、冷血的標簽。
為什麽會這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嘉誠曾在97回歸前頻繁撤資,把資產從香港和內地轉移到歐洲,特別是英國。他旗下的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大規模投資英國基建項目:電力、天然氣、水務、港口幾乎都插了手。
據《英國金融時報》統計,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在英國控製了超過25%的供水市場、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氣配送和六分之一的電力零售市場。簡單說,如果你住在倫敦,每洗一次澡、每充一次電,背後可能都在幫李嘉誠掙錢。
有人說這是商業布局無可厚非,我一開始也是這麽理解的。可是你再看時間點,就不那麽簡單。
李嘉誠在2013年之後賣掉大量內地和香港的地產資產,包括中環的地標性建築如盈科中心,甚至連港燈都賣掉了一大部分股份。同期他在歐洲尤其是英國投資超200億英鎊。
這些舉動被很多人解讀為對香港失去信心。當年香港反對派興風作浪、局勢混亂時,李嘉誠的媒體和企業也保持沉默,甚至冷處理,口風極緊。
你很難不讓人懷疑:他早就做了離場準備。
王晶說李嘉誠不配談愛國,其實不是一句氣話。霍英東當年參與興建廣州白雲機場、捐建北京亞運村、投資南沙開發區,幾十年如一日支持國家建設。
中國奧運會首次拿金牌,背後也是霍家出的錢。霍英東自己說過一句話:我賺錢是為了國家發展。
霍英東不是不賺錢,但他知道什麽叫義利有別。
李嘉誠當然也有捐款。汶川地震時,李嘉誠基金會捐了1億港幣。可你同一時期他的企業在英國港口投資項目一次就砸下10億英鎊,是捐款的一百倍。
不是說誰捐得多就一定更道德,而是你得看心在哪。
商人圖利天經地義,但你有沒有一條底線?
我記得2019年,香港社會對立最激烈的時候,李嘉誠曾罕見發聲,勸大家黃台之瓜,何堪再摘,表麵是呼籲和解,實則模糊立場。
你可以說他老成圓滑,但更多人看出來了:他就是不願站隊。
而國家早就明確了態度:支持愛國愛港商人。2017年,中央官媒罕見點名支持曾慶紅、林建嶽、劉鑾雄這些香港實業家,唯獨沒有提到李嘉誠。
這不是巧合。
如果說普通商人沉默是自保,那像李嘉誠這樣對香港經濟擁有壓倒性話語權的人,一旦選擇沉默,本質上就是一種態度。
有人會反駁,說李嘉誠造房也沒漲價,他也沒逼誰買啊。但事實呢?
2021年長實集團被曝在深圳鹽田的一塊地皮竟然跳樓價出讓,幾乎是市場價一半。當時媒體評論說,這相當於明牌割肉,意味著他已經完全不看好內地樓市長期發展。
有人說他敏感,有商業嗅覺。但我看這不是嗅覺,這是抽身。
而如今的香港普通人,最痛恨的就是這個抽身。
你在房價最飆升的時候高價囤地,等泡沫快破了就全身而退。你留下的是高企的生活成本和幹幹淨淨的賬麵。
我也查了下2024年的數據,長實集團利潤下滑近四成,但李嘉誠家族依舊穩坐香港首富。這就說明,他退得早,退得巧,個人財富沒有大傷。
但這種財技操作,對於留下的香港人來說,是一種背叛感。
我不是說每個富豪都得像霍英東那樣舍財救國,但最起碼,你不能像李嘉誠這樣,成於斯,卻不肯守。
我一直記得一句話:你可以不愛國,但你不能在關鍵時刻隻愛錢。
李嘉誠這個名字,可能還是會被寫進經濟教材。但我真不知道,幾十年後香港人會不會把他記作一個最成功的商人,還是一個離開的富豪。
你覺得李嘉誠如果今天回到街頭,還能被人叫一聲李超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