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藏區夏季熊出沒:進垃圾場 到牧民家 上縣城覓食

藏區夏季熊出沒:進垃圾場 到牧民家 上縣城覓食

文章來源: 南方周末 於 2025-06-04 08:02:5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牧民家安裝防護刺繩圍欄,防止熊進屋。受訪者供圖

夜幕降臨,一隻藏馬熊晃晃悠悠地走過來,一頭紮進雜多縣的垃圾填埋場。

郭慧和同伴藏在垃圾場一輛關緊門、滅著燈的汽車裏,忐忑地注視著不請自來的“食客”。它有著黑色和深棕色的毛發,胸前有一圈白色領圈,立起來比成年人還高。有些牧民心懷畏懼,稱它們是“遠遠的動物”“遠方的動物”。

這裏位於青海省南部、玉樹州西南部,是熊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作為青海省雪境生態宣傳教育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雪境)人獸衝突項目負責人,郭慧的精力著重放在研究這類棕熊身上,它們的學名叫西藏棕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4年7月,在垃圾場等待的這一晚,她一次性見到了十多隻研究對象。

每年5、6月份,是棕熊活動的高發期,它們自冬眠醒來,四處覓食。2025年5月中旬,有牧民發布短視頻稱出現熊傷人事件,引發關注與擔憂。根據雪境一年多來的實地調研,在青藏高原地區,棕熊對人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傷人、捕食家畜、進入人類房屋進行破壞、翻食垃圾等。其中,熊傷人情況比較罕見。

“人熊衝突問題現在還是很嚴重。”郭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牧民定居點的垃圾場已在改變棕熊覓食習慣。在人與熊的生存空間重疊的地區,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熊白天不會下山,晚上村民不會出門。

垃圾的誘惑

垃圾場散發著食物腐壞的臭味,但被扔掉的方便麵對棕熊有著莫大誘惑。

作為雜食動物的棕熊,尤其喜歡有刺激性的、高熱量的人類垃圾食品。牧民告訴郭慧,家裏如果放了白糖,熊就會將白糖都吃掉。從牧民的事後損失分析,白糖、麵粉、酥油和植物油都受到熊的青睞。

她和同伴近幾年調研,發現棕熊都會集中到垃圾場去覓食。研究者在垃圾場放置紅外相機監測,每天黃昏時,棕熊就會下山進垃圾場,清晨五六點鍾再返回山間。在雜多縣的垃圾填埋場,郭慧坐在車裏邊,窗戶也不敢放下來,提前準備了兩響炮、二踢腳和防熊用品。

在雜多縣政府的支持下,這個垃圾填埋場建起了防熊電網。郭慧說,垃圾場本沒有電,是專門從外麵拉電過去,需要管理維護。除了棕熊,周邊牧民養的犛牛也喜歡去翻垃圾,犛牛角絕緣,一鉤到電網,裝備就斷電失效了。在過去一年中,每隔一兩個月都得專門維修一次。

藏在填埋場的汽車亮起了燈,翻垃圾的犛牛抬頭望了過來,許多流浪狗在周邊吠叫,燈光照在埋頭苦吃的棕熊身上,它們連頭都沒有抬。“非常鎮定地低頭在那吃,好像我們不在一樣。”郭慧有些哭笑不得,“一般情況下,在普通的牧區裏其實很難遇到熊的。垃圾場真的是太吸引熊了,所以去垃圾場的熊它都不怕人。”

很多人知道垃圾場常有熊出沒,便專門去蹲點,旅遊博主“戲命師”便是如此。他發布的一係列熊視頻,獲得了上千萬的播放量。他和朋友在2024年9月去到了西藏昌都市丁青縣當堆鄉,十幾天時間裏“天天都能遇見熊”。甚至有熊偷偷爬到他們車後,在車後備箱裏找食。

當堆鄉位於山穀,周邊山峰眾多。據“戲命師”觀察,熊一般住在山上,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會到村莊邊上的垃圾場翻找食物,因為“吃垃圾比捕獵要更簡單”。他有一次在垃圾場附近露營,一共見到了17頭熊。不過,不是每片垃圾場都能發現熊的蹤跡,它們喜歡溫度低一點的、海拔高一些的牧區,有山有草有牧場的地方。

郭慧曾在2024年走訪過玉樹州治多縣一地,接近可可西裏和三江源核心區一帶,“熊害非常嚴重”。但當地牧民很少將食物扔到垃圾場,而是直接喂牛、喂狗,垃圾場都是幹垃圾,就很少有熊會來翻垃圾。

垃圾成為了人熊衝突的催化劑,打開了棕熊覓食的思路。在郭慧的描述中,嚐過人類食物的棕熊,逐漸更換了覓食方式。2000年左右,藏區牧民取消了四季遊牧,開始有了定居點。夏天時,他們會搬到夏季牧場,將食物留存在冬季牧場定居點的房屋裏。棕熊雖然怕人,但對於這類房屋很是覬覦,慢慢形成了夏天進屋找東西吃的習慣。

牧民行為的改變,可能影響熊的取食行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農學博士張護(化名)從2018年開始研究人熊衝突,據他觀察,牧民循環搬遷,將食物留存於定居點是其中一個原因。垃圾隨意丟棄、牲畜屍體不當處置,進一步吸引熊前來覓食。

更重要的是,家畜數量擴大,牧區範圍也隨之擴大,侵占了部分野生動物的適宜棲息地,熊的棲息地受到擠壓且碎片化,與人類接觸逐漸密切。

在一個垃圾填埋場,熊(中間路上欄杆處)吃完垃圾準備返回山上。受訪者供圖

棲息地的重疊

為了覓食,兩個物種的生存空間開始重疊。

在垃圾場上方近兩公裏的半山腰至山穀的廣闊區域裏,人與熊活動的領域重疊明顯。郭慧觀察到,熊通常會住在山洞中,白天下山沿路覓食,它們最喜歡半山腰的灌木環境,可以藏身,也能遮陽。牧民在山腳下建了定居點,也會在半山腰的位置建房,作為春秋季牧場的落腳點,它比山下村落更加涼爽寧靜,去深山放牧也更為方便。

在高原生態係統中,西藏棕熊的存在至關重要。一頭成年西藏棕熊每年可以捕食超過三千隻鼠兔,遏製草場沙化;它們進食腐肉,可以促進物質循環,阻斷傳染病傳播。

在人類社會裏,郭慧了解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棕熊曾被牧民視為“土地主”。如果一戶人家的房屋遭受棕熊破壞,或某人在野外遭到棕熊襲擊,會被認為做了某些不符合當地習俗或價值觀的“錯事”,被作為“土地主”的棕熊懲罰。

但是,牧民對“土地主”的敬重,逐漸轉變為畏懼與厭惡。有牧民同郭慧說,現在家家都有熊進去,家家都沒做好事嗎?

熊的蹤跡到處可見,且在擴張。據郭慧了解,玉樹州治多縣是青海省內最早發生熊害的區域之一,那裏的大部分牧民在2000年之後集中居住,建了定居點。熊起初出沒於治多縣最西北端,隨後便往東南移動。到現在,治多縣最東邊的立新鄉,都逐漸有了熊的身影,“從範圍上,熊的棲息地是在不斷擴大的”。

她去詢問牧民,後者的主觀感受是,周邊牧區的熊變多了,原來可能隻有一兩頭,現在經常在山上看到四五頭。40歲的健身教練嘎瑪生活在玉樹州縣城裏,離牧區有七八十公裏。2024年的蟲草季節,他曾數次在開車時碰到熊,朋友們在結伴挖蟲草時也曾遇到過,“就像大家看到寵物貓寵物狗一樣頻繁了”。

熊出沒的時間也提前了。玉樹州囊謙縣一位牧民注意到,2015年之前,5月左右熊才會出現,但是這幾年,3月就有熊露頭。“我們藏區那邊基本上各個地方都有熊出現,去山上放羊和放牛、挖蟲草它也會出現,城市那邊也有。山上可能沒有動物,它餓了沒辦法,就直接到我們的院子和房子裏。”

17歲的雜瑪一家目前是半牧民的生活狀態,到了挖蟲草的季節,他們都要回到村裏待著。據她介紹,每年夏天都會有熊出現,她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管控熊的出現。“熊真的泛濫成災了,夏季的時候它甚至會往區縣裏麵走。”她感覺到,熊開始頻繁地進入縣城,因此不敢在晚上出門。

在西藏那曲市比如縣,薩普神山附近的一家賓館前,有遊客遇到一隻正在淡定吃東西的棕熊,他將這一幕發到視頻平台上,引來大量評論。同一地點,同樣的場景,曾入住該賓館的網友對視頻中的棕熊表示眼熟,有人評論調侃:“此熊是老演員了,每晚來。”

每年夏天,賓館迎來旅遊旺季,也正撞上棕熊的活動期,附近的棕熊“特別多”,老板見怪不怪,並不感到困擾。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人怕熊,熊也怕人。熊下來就是吃點東西,這邊村民不殺生,就是驅趕它。如果熊到他房子裏,驅趕一下就行了。”

雙方似乎形成了一種相處默契,熊白天不會下山,晚上村民不會出門。

玉樹州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熊傷人的惡性事件相對來說比較少,並沒有那麽誇張。玉樹州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作人員說,如果群眾在山上碰到熊傷人的問題,應該第一時間撥打當地110尋求幫助,當地設有檢查站,挖蟲草期間會有工作人員值班,如果遇到問題,他們也會第一時間前往協助。

據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動物災害管理部門的數據,2014-2017年間,全省有14位牧民受到棕熊的攻擊,5人受傷,9人死亡。在上述四年時間裏,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區內共上報296起棕熊肇事案件,其中入侵房屋占93.58%,捕食牲畜占24.73%,傷人占1.69%。

2025年4月的一天,雜瑪從父親那裏聽到了壞消息,遠房親戚六叔在趕牛時被熊襲擊,在山上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呼吸。家人在家族群發了訃告,按照習俗,為他禱告念經。

牧民在家外安裝了電圍欄,2024年雪境在此安裝了紅外相機用於監測。受訪者供圖

防熊試點的嚐試

在牧區,牧民會做一定的防熊準備。雜瑪介紹,牧區房子的鐵門上會安裝鋒利的釘子,上山趕牛和挖蟲草的時候,牧民也會結伴而行。

蟲草季在每年5至7月。嘎瑪說,牧民上山采挖蟲草,會駐紮在山腳下。山中的信號不好,牧民隻有在需要與家人聯絡時,才會去信號好的地方打電話,這一時期較易遇熊。

他們也曾嚐試過用鞭炮驅趕熊,效果並不明顯。嘎瑪還在朋友圈裏看到有人售賣防熊電纜,但當地的牧業發達,電纜有可能把牧民飼養的牛馬電死。雪境在牧區推廣防熊手冊與個人防護工具包,裏麵裝著能發出超大聲音的防熊報警器、近距離應急的便攜式幹粉滅火器、獨自野外放牧使用的高分貝口哨、挖蟲草期防熊靠近的強光手電筒,集中在人身防護方麵。在青海省最南端的玉樹州囊謙縣東壩鄉,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合力,已進行了五年防熊實踐。據郭慧回憶,果永村是熊害最嚴重的村子之一,雪境提供了七八種防護措施,牧民最終選擇用帶著一個個小鉤子的刺繩圍欄,放在門窗上,讓熊不敢去碰。

做刺繩圍欄,每戶需花費一兩千元。雪境當時有資金支持,村民每家出10%資金即可,這樣的資金額度,大家都比較能接受,“費用有10%由他們來出,他們就會特別好地愛護”。

社區防熊有賴於牧民積極自護,郭慧說,阿寶協會是十餘年前牧民自發成立的環保小組,保護水源、撿拾垃圾、保護野生動物,聚集了願意為村子做事的“熱心腸”。他們嚐試了防熊屋、防熊垃圾桶、防熊圍欄、氣味掩蓋等措施。

2023年時,5戶聚居在一處的人家,決心嚐試成本更高、維護更難的電圍欄。夏天牧民搬離,不常回冬季定居點,野草容易長到圍欄邊,他們約定每一兩周回去割一次草,檢查是否漏電,做好維護管理。郭慧次年回訪,發現牧民們有在用心維護,特別愛惜地將電瓶放在棚裏,罩上好幾層塑料布,拿石頭壓住,“小細節做得特別好”。

西藏的村子與青海略有不同,張護調研發現,當地大多數牧民屬於定居,不分冬季草場與夏季草場,不涉及轉移問題,牧民更希望將自己的房屋與羊圈全部圍起來。圍欄成本較高,牧民通常用土或牛糞砌牆,或建低矮的鐵絲網,防止羊群跑出,但這並不能起到防範棕熊入侵的作用。

張護在西藏一處熊害嚴重的村子,建了圍欄、加裝閃爍的“狐燈”,測試這些防熊措施的可行性。隔了一年時間,2025年5月下旬,他再次返回村子,結果令他有些驚訝,警示燈光起了效,電圍欄卻沒用。

牧民告訴他,在電圍欄安裝好的第三四天,電表就被人偷走了,一群羊早上被趕出來吃草時,又撞壞了電圍欄本身,花費最高的設備壓根沒派上用場。普通的鐵絲圍欄反而好用,比較牢固,後期維護成本也低,哪裏破損,用鐵絲加固即可。

此外,張護有些擔憂,即便是狐燈,也未必能夠長效運作,“因為熊是很聰明的,會學習。它適應燈光的閃爍頻率機製後,可能就不怕了”。

那曲市政府工作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沒有較好的防熊措施,要加強個人防護,看到熊一定要遠離,不要傷害它。他叮囑,往山下跑,會更好脫離危險,不要往上方跑。

2021年,雪境在當地與政府部門、牧民一起開動員大會。受訪者供圖

肇事補償的變化

在人熊關係議題上,郭慧希望多視角看待“衝突”這種說法。

她在評估報告中說,“人熊衝突”這一被廣泛采納的主流稱謂,將動物描述為“有意識地”與人類對抗,然而在“衝突”背後,潛在的是保護目標與生計目標間的矛盾,以及人身安全與健康防護等問題。

目前,牧民主要是被動承受傷害。上述玉樹州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因熊帶來的經濟、人身傷害損失,當地會有一定的經濟補償。此外,鄉鎮政府或村委會會向村民組織捐款或捐贈活動,對造成損失的牧民進行能力範圍之內的捐助。

為了彌補棕熊造成的人居財產損失,青海、西藏等地設立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製”。根據2012年實施的《青海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辦法》,若有農作物或經濟林木損失,房屋、家具、帳篷等生產生活設施損失,或牲畜死亡,均按當地市場價格的50%補償。如造成人員死亡,支付死亡補償金和喪葬費,總額為全省上年度農牧民年均純收入的22倍。

這些補償經費,省級財政負擔50%,州、縣級財政各負擔25%。

但在實際施行中,許多受損牧民並未申請上述補償。在玉樹州林草局主辦的“2023年緩解人熊衝突研討會”上,國家林草局發展研究中心的劉詩琦博士公布了一組數據:在三江源地區,約80%受訪家庭2021年遭受過狼和棕熊等野生動物損害,隻有約一半受損家庭申請過補償。其將問題總結為定損難度大、周期長,補償標準高。

郭慧解釋,為申請補償,受損失的牧民需向村裏提交財務受損照片,拿到蓋好章的情況說明,再到縣林草局去申請補償。補償申請並非按照單筆處理,需要等到年底匯總,按照整體損失情況上報,“這樣的話,要等的周期就非常長”。

基於這一現狀,青海省自2022年啟動保險賠償試點,由第三方保險公司對牧民損失進行賠償。根據《青海日報》,新的試點方案明確了賠償範圍、提高了賠償標準、優化了理賠流程,其中人員死亡賠償標準提高至60萬元,較原先的補償標準提高近三倍,造成生產生活設施損失,每次每戶最高賠償限額為30萬元。同時,保險資金到位時間相較於以往有所提前,確保受損群眾能快速得到理賠。

“保險費用還是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牧民不需要自己投保。”郭慧說,牧民填報情況說明,再將材料提交至保險公司,用保險理賠的方式彌補損失。他們打算做些宣傳折頁,將這一流程在牧區宣傳,“我覺得現在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還在慢慢推廣”。從“野生動物肇事”,到“人獸衝突”,再到“人與野生動物共存”,張護留意到說法在發生變化,“人和動物更應該是平和的生存關係,而不是單一的熊或者野生動物對人類造成傷害,把所有責任推到動物身上。”他希望能探尋出人熊共存的方式,保護人的生命物質權益,也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於雪境這家常年紮根青海的民間組織來說,問題的最核心與根源,是人類食物及垃圾的易獲取性。隻要熊仍可輕易獲得人類的食物、垃圾等,衝突就會持續下去。

這同樣是嘎瑪的判斷,他覺得熊對人類食物產生了依賴。每次碰到遊客向熊投喂食物,他都會主動勸阻,也在社交平台發視頻擴散,“禁止投喂”的科普視頻最高瀏覽量已有130萬。

人與熊的相互接觸及影響是雙向的。郭慧擔憂,有些小熊一生下來,就跟著母熊來垃圾場覓食,沒有抓過旱獺或鼠兔,可能缺乏自然取食的能力。如果垃圾場關閉,周圍習慣取食垃圾的棕熊,可能會去周邊牧民家,人類遭受熊害的風險也會上升。從長遠考慮,她覺得在垃圾場做好防護措施,讓棕熊慢慢脫離對垃圾的依賴,是重要的第一步。

他們勸導當地牧民改變生活方式,去夏季草場時將家中食物一同搬走,不在空屋留餘糧;將有味道的廚餘垃圾集中裝袋轉運,不要在牧場隨處亂扔;將房間中的肉末與奶渣清掃幹淨,用樟腦丸、84消毒液、大蒜油等掩蓋食物氣味。

郭慧說,這都是為了讓熊逐漸消除對人類食物、垃圾的依賴,重新變回自然取食習性。這種習慣的反向養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愛潑斯坦1993年參加特朗普婚禮照片曝光!特朗普怒斥CNN
日本進口車關稅15%!底特律3大車廠不滿:糟糕的交易
杜建英被曝另有丈夫且從未離婚 私生子身份恐成疑
美駐中使館發布一份“傷害性不大 侮辱性極強”圖文警告
中國正在搶占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




24小時討論排行

李承鵬:塔西佗,服不服及杭州糞水的《時間撿屎》
華裔女孩回雲南認親 28年前與親生父母在醫院走失
司法部5月告知川普 他反複出現在愛潑斯坦文件中…
華女18歲懷孕偷渡美國 21年後“功成名就”卻遭驅逐
台灣26日投票“大罷免”,中國因素推波助瀾?
烏軍總司令匯款百萬送父母到莫斯科治病?親屬發聲
學者開投票 中國網友竟一麵倒挺民進黨 原因毛骨悚然
特朗普指控奧巴馬“叛國”,背後有何恩怨與心機?
美政府員工"赴中探親"遭限製出境!美方正交涉放人
配合川普政策!美奧會改規範,跨性別女性"僅能報男子組"
特朗普指奧巴馬涉叛國,呼籲司法部起訴
愛潑斯坦案令特朗普很憤怒 “第一次看到白宮癱瘓了”
內蒙古6大學生參觀礦場 全部溺亡 掀網絡熱議
德媒:特朗普成功挑撥離間了歐中的關係
華爾街日報:為什麽股票在上漲?沒人知道
知名反捕鯨人士“紅通令”獲撤 日本人追了他14年!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藏區夏季熊出沒:進垃圾場 到牧民家 上縣城覓食

南方周末 2025-06-04 08:02:51


牧民家安裝防護刺繩圍欄,防止熊進屋。受訪者供圖

夜幕降臨,一隻藏馬熊晃晃悠悠地走過來,一頭紮進雜多縣的垃圾填埋場。

郭慧和同伴藏在垃圾場一輛關緊門、滅著燈的汽車裏,忐忑地注視著不請自來的“食客”。它有著黑色和深棕色的毛發,胸前有一圈白色領圈,立起來比成年人還高。有些牧民心懷畏懼,稱它們是“遠遠的動物”“遠方的動物”。

這裏位於青海省南部、玉樹州西南部,是熊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作為青海省雪境生態宣傳教育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雪境)人獸衝突項目負責人,郭慧的精力著重放在研究這類棕熊身上,它們的學名叫西藏棕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4年7月,在垃圾場等待的這一晚,她一次性見到了十多隻研究對象。

每年5、6月份,是棕熊活動的高發期,它們自冬眠醒來,四處覓食。2025年5月中旬,有牧民發布短視頻稱出現熊傷人事件,引發關注與擔憂。根據雪境一年多來的實地調研,在青藏高原地區,棕熊對人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傷人、捕食家畜、進入人類房屋進行破壞、翻食垃圾等。其中,熊傷人情況比較罕見。

“人熊衝突問題現在還是很嚴重。”郭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牧民定居點的垃圾場已在改變棕熊覓食習慣。在人與熊的生存空間重疊的地區,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熊白天不會下山,晚上村民不會出門。

垃圾的誘惑

垃圾場散發著食物腐壞的臭味,但被扔掉的方便麵對棕熊有著莫大誘惑。

作為雜食動物的棕熊,尤其喜歡有刺激性的、高熱量的人類垃圾食品。牧民告訴郭慧,家裏如果放了白糖,熊就會將白糖都吃掉。從牧民的事後損失分析,白糖、麵粉、酥油和植物油都受到熊的青睞。

她和同伴近幾年調研,發現棕熊都會集中到垃圾場去覓食。研究者在垃圾場放置紅外相機監測,每天黃昏時,棕熊就會下山進垃圾場,清晨五六點鍾再返回山間。在雜多縣的垃圾填埋場,郭慧坐在車裏邊,窗戶也不敢放下來,提前準備了兩響炮、二踢腳和防熊用品。

在雜多縣政府的支持下,這個垃圾填埋場建起了防熊電網。郭慧說,垃圾場本沒有電,是專門從外麵拉電過去,需要管理維護。除了棕熊,周邊牧民養的犛牛也喜歡去翻垃圾,犛牛角絕緣,一鉤到電網,裝備就斷電失效了。在過去一年中,每隔一兩個月都得專門維修一次。

藏在填埋場的汽車亮起了燈,翻垃圾的犛牛抬頭望了過來,許多流浪狗在周邊吠叫,燈光照在埋頭苦吃的棕熊身上,它們連頭都沒有抬。“非常鎮定地低頭在那吃,好像我們不在一樣。”郭慧有些哭笑不得,“一般情況下,在普通的牧區裏其實很難遇到熊的。垃圾場真的是太吸引熊了,所以去垃圾場的熊它都不怕人。”

很多人知道垃圾場常有熊出沒,便專門去蹲點,旅遊博主“戲命師”便是如此。他發布的一係列熊視頻,獲得了上千萬的播放量。他和朋友在2024年9月去到了西藏昌都市丁青縣當堆鄉,十幾天時間裏“天天都能遇見熊”。甚至有熊偷偷爬到他們車後,在車後備箱裏找食。

當堆鄉位於山穀,周邊山峰眾多。據“戲命師”觀察,熊一般住在山上,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會到村莊邊上的垃圾場翻找食物,因為“吃垃圾比捕獵要更簡單”。他有一次在垃圾場附近露營,一共見到了17頭熊。不過,不是每片垃圾場都能發現熊的蹤跡,它們喜歡溫度低一點的、海拔高一些的牧區,有山有草有牧場的地方。

郭慧曾在2024年走訪過玉樹州治多縣一地,接近可可西裏和三江源核心區一帶,“熊害非常嚴重”。但當地牧民很少將食物扔到垃圾場,而是直接喂牛、喂狗,垃圾場都是幹垃圾,就很少有熊會來翻垃圾。

垃圾成為了人熊衝突的催化劑,打開了棕熊覓食的思路。在郭慧的描述中,嚐過人類食物的棕熊,逐漸更換了覓食方式。2000年左右,藏區牧民取消了四季遊牧,開始有了定居點。夏天時,他們會搬到夏季牧場,將食物留存在冬季牧場定居點的房屋裏。棕熊雖然怕人,但對於這類房屋很是覬覦,慢慢形成了夏天進屋找東西吃的習慣。

牧民行為的改變,可能影響熊的取食行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農學博士張護(化名)從2018年開始研究人熊衝突,據他觀察,牧民循環搬遷,將食物留存於定居點是其中一個原因。垃圾隨意丟棄、牲畜屍體不當處置,進一步吸引熊前來覓食。

更重要的是,家畜數量擴大,牧區範圍也隨之擴大,侵占了部分野生動物的適宜棲息地,熊的棲息地受到擠壓且碎片化,與人類接觸逐漸密切。

在一個垃圾填埋場,熊(中間路上欄杆處)吃完垃圾準備返回山上。受訪者供圖

棲息地的重疊

為了覓食,兩個物種的生存空間開始重疊。

在垃圾場上方近兩公裏的半山腰至山穀的廣闊區域裏,人與熊活動的領域重疊明顯。郭慧觀察到,熊通常會住在山洞中,白天下山沿路覓食,它們最喜歡半山腰的灌木環境,可以藏身,也能遮陽。牧民在山腳下建了定居點,也會在半山腰的位置建房,作為春秋季牧場的落腳點,它比山下村落更加涼爽寧靜,去深山放牧也更為方便。

在高原生態係統中,西藏棕熊的存在至關重要。一頭成年西藏棕熊每年可以捕食超過三千隻鼠兔,遏製草場沙化;它們進食腐肉,可以促進物質循環,阻斷傳染病傳播。

在人類社會裏,郭慧了解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棕熊曾被牧民視為“土地主”。如果一戶人家的房屋遭受棕熊破壞,或某人在野外遭到棕熊襲擊,會被認為做了某些不符合當地習俗或價值觀的“錯事”,被作為“土地主”的棕熊懲罰。

但是,牧民對“土地主”的敬重,逐漸轉變為畏懼與厭惡。有牧民同郭慧說,現在家家都有熊進去,家家都沒做好事嗎?

熊的蹤跡到處可見,且在擴張。據郭慧了解,玉樹州治多縣是青海省內最早發生熊害的區域之一,那裏的大部分牧民在2000年之後集中居住,建了定居點。熊起初出沒於治多縣最西北端,隨後便往東南移動。到現在,治多縣最東邊的立新鄉,都逐漸有了熊的身影,“從範圍上,熊的棲息地是在不斷擴大的”。

她去詢問牧民,後者的主觀感受是,周邊牧區的熊變多了,原來可能隻有一兩頭,現在經常在山上看到四五頭。40歲的健身教練嘎瑪生活在玉樹州縣城裏,離牧區有七八十公裏。2024年的蟲草季節,他曾數次在開車時碰到熊,朋友們在結伴挖蟲草時也曾遇到過,“就像大家看到寵物貓寵物狗一樣頻繁了”。

熊出沒的時間也提前了。玉樹州囊謙縣一位牧民注意到,2015年之前,5月左右熊才會出現,但是這幾年,3月就有熊露頭。“我們藏區那邊基本上各個地方都有熊出現,去山上放羊和放牛、挖蟲草它也會出現,城市那邊也有。山上可能沒有動物,它餓了沒辦法,就直接到我們的院子和房子裏。”

17歲的雜瑪一家目前是半牧民的生活狀態,到了挖蟲草的季節,他們都要回到村裏待著。據她介紹,每年夏天都會有熊出現,她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管控熊的出現。“熊真的泛濫成災了,夏季的時候它甚至會往區縣裏麵走。”她感覺到,熊開始頻繁地進入縣城,因此不敢在晚上出門。

在西藏那曲市比如縣,薩普神山附近的一家賓館前,有遊客遇到一隻正在淡定吃東西的棕熊,他將這一幕發到視頻平台上,引來大量評論。同一地點,同樣的場景,曾入住該賓館的網友對視頻中的棕熊表示眼熟,有人評論調侃:“此熊是老演員了,每晚來。”

每年夏天,賓館迎來旅遊旺季,也正撞上棕熊的活動期,附近的棕熊“特別多”,老板見怪不怪,並不感到困擾。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人怕熊,熊也怕人。熊下來就是吃點東西,這邊村民不殺生,就是驅趕它。如果熊到他房子裏,驅趕一下就行了。”

雙方似乎形成了一種相處默契,熊白天不會下山,晚上村民不會出門。

玉樹州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熊傷人的惡性事件相對來說比較少,並沒有那麽誇張。玉樹州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作人員說,如果群眾在山上碰到熊傷人的問題,應該第一時間撥打當地110尋求幫助,當地設有檢查站,挖蟲草期間會有工作人員值班,如果遇到問題,他們也會第一時間前往協助。

據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動物災害管理部門的數據,2014-2017年間,全省有14位牧民受到棕熊的攻擊,5人受傷,9人死亡。在上述四年時間裏,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區內共上報296起棕熊肇事案件,其中入侵房屋占93.58%,捕食牲畜占24.73%,傷人占1.69%。

2025年4月的一天,雜瑪從父親那裏聽到了壞消息,遠房親戚六叔在趕牛時被熊襲擊,在山上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呼吸。家人在家族群發了訃告,按照習俗,為他禱告念經。

牧民在家外安裝了電圍欄,2024年雪境在此安裝了紅外相機用於監測。受訪者供圖

防熊試點的嚐試

在牧區,牧民會做一定的防熊準備。雜瑪介紹,牧區房子的鐵門上會安裝鋒利的釘子,上山趕牛和挖蟲草的時候,牧民也會結伴而行。

蟲草季在每年5至7月。嘎瑪說,牧民上山采挖蟲草,會駐紮在山腳下。山中的信號不好,牧民隻有在需要與家人聯絡時,才會去信號好的地方打電話,這一時期較易遇熊。

他們也曾嚐試過用鞭炮驅趕熊,效果並不明顯。嘎瑪還在朋友圈裏看到有人售賣防熊電纜,但當地的牧業發達,電纜有可能把牧民飼養的牛馬電死。雪境在牧區推廣防熊手冊與個人防護工具包,裏麵裝著能發出超大聲音的防熊報警器、近距離應急的便攜式幹粉滅火器、獨自野外放牧使用的高分貝口哨、挖蟲草期防熊靠近的強光手電筒,集中在人身防護方麵。在青海省最南端的玉樹州囊謙縣東壩鄉,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合力,已進行了五年防熊實踐。據郭慧回憶,果永村是熊害最嚴重的村子之一,雪境提供了七八種防護措施,牧民最終選擇用帶著一個個小鉤子的刺繩圍欄,放在門窗上,讓熊不敢去碰。

做刺繩圍欄,每戶需花費一兩千元。雪境當時有資金支持,村民每家出10%資金即可,這樣的資金額度,大家都比較能接受,“費用有10%由他們來出,他們就會特別好地愛護”。

社區防熊有賴於牧民積極自護,郭慧說,阿寶協會是十餘年前牧民自發成立的環保小組,保護水源、撿拾垃圾、保護野生動物,聚集了願意為村子做事的“熱心腸”。他們嚐試了防熊屋、防熊垃圾桶、防熊圍欄、氣味掩蓋等措施。

2023年時,5戶聚居在一處的人家,決心嚐試成本更高、維護更難的電圍欄。夏天牧民搬離,不常回冬季定居點,野草容易長到圍欄邊,他們約定每一兩周回去割一次草,檢查是否漏電,做好維護管理。郭慧次年回訪,發現牧民們有在用心維護,特別愛惜地將電瓶放在棚裏,罩上好幾層塑料布,拿石頭壓住,“小細節做得特別好”。

西藏的村子與青海略有不同,張護調研發現,當地大多數牧民屬於定居,不分冬季草場與夏季草場,不涉及轉移問題,牧民更希望將自己的房屋與羊圈全部圍起來。圍欄成本較高,牧民通常用土或牛糞砌牆,或建低矮的鐵絲網,防止羊群跑出,但這並不能起到防範棕熊入侵的作用。

張護在西藏一處熊害嚴重的村子,建了圍欄、加裝閃爍的“狐燈”,測試這些防熊措施的可行性。隔了一年時間,2025年5月下旬,他再次返回村子,結果令他有些驚訝,警示燈光起了效,電圍欄卻沒用。

牧民告訴他,在電圍欄安裝好的第三四天,電表就被人偷走了,一群羊早上被趕出來吃草時,又撞壞了電圍欄本身,花費最高的設備壓根沒派上用場。普通的鐵絲圍欄反而好用,比較牢固,後期維護成本也低,哪裏破損,用鐵絲加固即可。

此外,張護有些擔憂,即便是狐燈,也未必能夠長效運作,“因為熊是很聰明的,會學習。它適應燈光的閃爍頻率機製後,可能就不怕了”。

那曲市政府工作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沒有較好的防熊措施,要加強個人防護,看到熊一定要遠離,不要傷害它。他叮囑,往山下跑,會更好脫離危險,不要往上方跑。

2021年,雪境在當地與政府部門、牧民一起開動員大會。受訪者供圖

肇事補償的變化

在人熊關係議題上,郭慧希望多視角看待“衝突”這種說法。

她在評估報告中說,“人熊衝突”這一被廣泛采納的主流稱謂,將動物描述為“有意識地”與人類對抗,然而在“衝突”背後,潛在的是保護目標與生計目標間的矛盾,以及人身安全與健康防護等問題。

目前,牧民主要是被動承受傷害。上述玉樹州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因熊帶來的經濟、人身傷害損失,當地會有一定的經濟補償。此外,鄉鎮政府或村委會會向村民組織捐款或捐贈活動,對造成損失的牧民進行能力範圍之內的捐助。

為了彌補棕熊造成的人居財產損失,青海、西藏等地設立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製”。根據2012年實施的《青海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辦法》,若有農作物或經濟林木損失,房屋、家具、帳篷等生產生活設施損失,或牲畜死亡,均按當地市場價格的50%補償。如造成人員死亡,支付死亡補償金和喪葬費,總額為全省上年度農牧民年均純收入的22倍。

這些補償經費,省級財政負擔50%,州、縣級財政各負擔25%。

但在實際施行中,許多受損牧民並未申請上述補償。在玉樹州林草局主辦的“2023年緩解人熊衝突研討會”上,國家林草局發展研究中心的劉詩琦博士公布了一組數據:在三江源地區,約80%受訪家庭2021年遭受過狼和棕熊等野生動物損害,隻有約一半受損家庭申請過補償。其將問題總結為定損難度大、周期長,補償標準高。

郭慧解釋,為申請補償,受損失的牧民需向村裏提交財務受損照片,拿到蓋好章的情況說明,再到縣林草局去申請補償。補償申請並非按照單筆處理,需要等到年底匯總,按照整體損失情況上報,“這樣的話,要等的周期就非常長”。

基於這一現狀,青海省自2022年啟動保險賠償試點,由第三方保險公司對牧民損失進行賠償。根據《青海日報》,新的試點方案明確了賠償範圍、提高了賠償標準、優化了理賠流程,其中人員死亡賠償標準提高至60萬元,較原先的補償標準提高近三倍,造成生產生活設施損失,每次每戶最高賠償限額為30萬元。同時,保險資金到位時間相較於以往有所提前,確保受損群眾能快速得到理賠。

“保險費用還是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牧民不需要自己投保。”郭慧說,牧民填報情況說明,再將材料提交至保險公司,用保險理賠的方式彌補損失。他們打算做些宣傳折頁,將這一流程在牧區宣傳,“我覺得現在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還在慢慢推廣”。從“野生動物肇事”,到“人獸衝突”,再到“人與野生動物共存”,張護留意到說法在發生變化,“人和動物更應該是平和的生存關係,而不是單一的熊或者野生動物對人類造成傷害,把所有責任推到動物身上。”他希望能探尋出人熊共存的方式,保護人的生命物質權益,也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於雪境這家常年紮根青海的民間組織來說,問題的最核心與根源,是人類食物及垃圾的易獲取性。隻要熊仍可輕易獲得人類的食物、垃圾等,衝突就會持續下去。

這同樣是嘎瑪的判斷,他覺得熊對人類食物產生了依賴。每次碰到遊客向熊投喂食物,他都會主動勸阻,也在社交平台發視頻擴散,“禁止投喂”的科普視頻最高瀏覽量已有130萬。

人與熊的相互接觸及影響是雙向的。郭慧擔憂,有些小熊一生下來,就跟著母熊來垃圾場覓食,沒有抓過旱獺或鼠兔,可能缺乏自然取食的能力。如果垃圾場關閉,周圍習慣取食垃圾的棕熊,可能會去周邊牧民家,人類遭受熊害的風險也會上升。從長遠考慮,她覺得在垃圾場做好防護措施,讓棕熊慢慢脫離對垃圾的依賴,是重要的第一步。

他們勸導當地牧民改變生活方式,去夏季草場時將家中食物一同搬走,不在空屋留餘糧;將有味道的廚餘垃圾集中裝袋轉運,不要在牧場隨處亂扔;將房間中的肉末與奶渣清掃幹淨,用樟腦丸、84消毒液、大蒜油等掩蓋食物氣味。

郭慧說,這都是為了讓熊逐漸消除對人類食物、垃圾的依賴,重新變回自然取食習性。這種習慣的反向養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