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越南的中國人,經曆了驚心動魄的一周。
4月2日,在越南胡誌明市北側的平陽新城,劉西權覺得自己的生意要完蛋了,他利用抖音號“劉老師越南谘詢”吸引客流,幫中國企業在越南注冊公司、處理簽證護照、租廠房、招聘工人,而當天美國宣布對越南征收46%關稅。
據劉西權說,某些原定要到越南的考察團,緊急取消了行程;有些要來注冊公司的,定金都交了,緊急說暫停;平陽新城某些中國工廠,訂單被取消,隻好組織工人開大會,勸工人先回家。
平陽新城的某家製衣工廠,則選擇緊急開足馬力生產,趕在9號關稅生效前把貨趕出來、發過去。此工廠2006年因人力成本上漲,從中國搬遷到越南,因與美國客戶合作時間長,因此雙方沒有取消訂單。
4月9日,事情發生戲劇性轉變,美國宣布,將暫緩對包括越南在內的貿易夥伴加征關稅,這也意味著越南在未來90天內不會麵臨46%的關稅稅率,其輸美商品關稅將為10%。
劉西權的手機又忙碌起來,當地工廠找他幫忙招聘工人,停工的中國工廠需要重新開工,並且要加倍的人工,力圖在90天內完成更多訂單;來越南考察的人又多起來了,找他谘詢生意機會、租廠房、注冊公司的人,絡繹不絕。
中國生意人湧入,沒有停
“即便關稅46%,我們也會進駐越南。”中國夥伴產業服務集團越南公司總經理李軍娥說,在關稅政策反複劇變的一周裏,她剛好在越南出差,頂著烈日,在平陽新城的工業園區裏奔波,尋找廠房。
她們公司2024年底決定出海越南,那時起,她每個月都會到一次越南,每次都帶著30多名團隊成員,四處考察,僅考察費用就已經投入幾百萬。
據李軍娥說,她們公司在廣東地區從事工業廠房開發改造、招商、銷售、管理運營的業務,客戶大部分是廣東地區的製造業企業,她們之所以出海,就是為了響應客戶的需求。
根據她們2024年做的客戶調研,有1萬多個客戶有明確的出海需求,其中40%的客戶希望到越南落地。因為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越南的供應鏈更成熟、更完善,到越南的客戶不用擔心找不到供應商、原材料。
她的不少客戶,部分訂單在中國,部分訂單在海外,但國內訂單的利潤率較低,他們主要靠歐美訂單賺錢,所以這些客戶出海的決心很大,目的就是要實現中國+1,國內海外雙線布局。
“這幾天還是有中國客戶來簽約購買廠房”,越南A到Z谘詢服務股份公司總經理武娜娜表示,雖然上周關稅政策波動,有小部分中國客戶產生了觀望情緒,但大部分中國客戶還是堅持原計劃。
憑借在廣西民族大學2年的中文課程,武娜娜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幾乎無法分辨她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她也因此做了20年的中越企業服務。
據她回憶,2016年前後,曾有一波中國企業湧入越南的高潮,當時越南對中國簽證政策寬鬆,商務簽證有效期可達一年,她每天能接受3-5波客戶谘詢。
2018年之後,出現了另一波高潮,催化因素是當時的中美貿易戰,不少中國企業搬遷到越南。
近3年來,中國企業到越南的步伐沒有停歇,產業也越來越高端。
2025年,中國汽車企業也集體進軍越南。奇瑞宣布將在越南建設工廠;比亞迪3月份在越南開設了首批4S店,但所有車輛從中國進口;吉利也在越南開設了4S店,並且宣布與越南企業Tasco合作,在越南建設汽車裝配工廠。
據吉利汽車越南胡誌明市4S店的越南經理介紹,2025年,吉利在越南4S店的總數,將從目前的22家增加到52家,目前在售車輛是馬來西亞生產的,未來越南工廠投入使用後,將實現本地化。

(越南胡誌明市吉利汽車4S店 攝影:劉丁 2025年4月10日)
越南生意人,融入中國產業鏈
近年來,中越經貿合作穩定發展,自2004年起,中國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自2016年起,越南是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商務部信息顯示,中越雙邊貿易額連續四年突破2000億美元,2024年達到2606.5億美元,同比增長13.5%。越南是中國在海外重要的投資目的地,2024年中國企業對越南直接投資超過25億美元,保持較快增長。
梁靜婷(化名)在胡誌明市教中文,每周上三次課,每月收入折合人民幣1萬元。她的爺爺是廣東佛山人,1938年日軍進攻廣東,她爺爺從佛山乘船逃難,沒想到上錯船流落到越南,就此紮根在越南。
梁靜婷的工資是普通越南人的三倍,因為中文在越南非常熱門,超過英語。大批中國工廠、中國公司、中國老板湧入越南,為越南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
實際上,不少越南生意人,也已經從歐美的產業分工,轉入到中國的生態鏈上。
在胡誌明市市郊居民區的小巷子裏,Dieu Linh大姐站在她的雜貨鋪門口,指著貨架上的商品說:“以前越南人覺得中國貨質量差,喜歡日本貨,但現在覺得中國貨又耐用又實惠。”
她此前在附近的美國工廠裏打工,做了6年產線工人,又做了7年管理崗位,2020年的時候,工廠受疫情衝擊,工資下降,她利用業餘時間賣雜貨,靠銷售一款中國浙江產的掃把,獲得了小小的成功,有了信心,2022年幹脆辭職開啟了雜貨鋪,還在網上開設了賬號,做電商,目前已經擁有2萬多粉絲。
現在,Dieu Linh大姐雜貨鋪裏的商品85%是從中國采購,她在家旁邊租了兩個房子,用來囤貨、發快遞,總共雇傭了17個人。
她很慶幸自己的轉變,她之前打工的美資工廠,班組裏10個人,現在隻剩下1個人,其他崗位全部被裁掉了。
她認為,關稅的變化,肯定會讓越南消費力減弱,她計劃減少線下投入,增加線上,打造自己的網站,擺脫對電商平台的依賴。
為了帶娃,Chi Van女士3年前辭去了在外資企業的會計工作,開始做電商。她在1688平台上尋找中國源頭工廠,采購假發,另一邊在越南的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直播,自己出鏡佩戴假發,講解不同材質產品的特點,收獲了大量粉絲。
據她說,假發這類產品,隻能從中國購買,越南此類生產商數量少、質量一般,全球其他地方也沒有這種產業帶。所以,雖然她語言不通,但還是想辦法克服重重困難,從中國采購。
談起關稅和貿易戰,Chi Van女士說,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隻有這樣才能擺脫關稅的影響。下一步要自己設計產品,向中國的工廠下單。

(Chi Van女士在自己家中,背後是庫存的產品和包裝, 攝影:劉丁 2025年4月9日)
如果說美國主導的產業分工,是讓越南人做低端勞動,那麽,中國的生態鏈則是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越南人自己創業、打造品牌,提升產業地位。
一通電話後他就跑到了越南
相比於聚集在泰國的中國汽車企業,或者聚集在印尼的礦業和鋰電巨頭,聚集在越南的中國企業,更多是中小型企業,不少是從廣東來的紡織企業、家具企業,具有濃濃的市井氣息。
劉西權此前在杭州一家企業管理谘詢公司打工,競爭激烈,公司業務下滑,2023年的一天,他看到一個老朋友發朋友圈說到越南發展了,他撥通電話跟老朋友溝通之後,很快就飛到了越南。
走出胡誌明市機場,迎著熾熱潮濕的空氣,鑽進破舊的日本車,在狹窄的道路上看著摩托車大軍在身邊穿梭,在坑坑窪窪的越南國道上,以不到60邁的速度,搖晃2個小時,就能抵達胡誌明市北側的平陽新城,這裏有約3000家中國人投資的家居企業,是中國之外最大的家居產業帶,也是越南南部的中國人聚集區。

(越南胡誌明市街景 攝影:劉丁 2025年4月8日)
有的成功的中國老板,已經來了近20年,從工業園建設、運營起家,業務發展到整個東南亞,還擁有衛星發射公司、電影公司。
有的人到了這裏,剛開始賣機器設備,後來轉型做直播,現在又轉型在越南拍短劇。
也有很多個體戶,自己一個人搞生產,例如自己調配化工原料,自己分裝,自己跑客戶銷售,自己做貿易公司。
一些中國企業到越南來發展,在越南開公司、建廠,將產品出口到歐美等國。
越南的生產成本其實比中國要高,廠房的月租金每平方米約5美元,比東莞貴三分之一,越南人工工資每月約3000元,但當地工人熟練程度差,通常2個越南工人才能抵得上1個中國工人,因此算下來人工也比中國貴。
也有不少中小企業,來越南發展是為了追求越南本地市場“樹上低垂的果實”,他們認為越南發展滯後中國,細分市場競爭不充分,憑借經驗和資本能夠賺到先發優勢的錢。
王強(化名)此前在深圳做私募基金,3年前決定轉行,到越南發展。他與朋友在越南創辦了一家MCN機構,招聘當地年輕女孩,組建娛樂團,直播跳舞,賺取打賞錢。
但是,據他所說,越南市場低垂的果實,已經幾乎沒有了。近些年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們公司年輕女孩的工資從此前的2000元左右上漲到5000元左右,網絡平台的抽成也越來越高。
全球貿易的大浪潮將劇烈波動,越南的未來,走向哪裏?生意人們的命運,又將怎樣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