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圖蟲
清明時節來臨,大眾已陸續開啟了一年一度的傳統祭掃追思。
“前兩年因為工作太忙,清明都沒有掃墓,今年必須回去看看爺爺。”3月的最後一個周末,95後程序員陳默驅車數小時回到老家浙江紹興,帶上了白菊、水果與青團,與父母一同前往墓園拜祭去世的長輩。陳默發現,不少人都選擇提前一周掃墓,墓園裏隨處可見捧著鮮花、提著祭品盒的年輕人。
而受製於時間或距離無法親臨現場,部分逝者家屬隻能依托“代祭”表達心意,代祭掃服務因此而生。時代財經從多名從事代祭掃服務的業內人士處了解到,3月中旬後業務需求激增,“光是同一個墓園的祭掃服務,(目前)一天最多就有6個訂單。”該人士透露道。
除了托人代祭掃,近年來,網絡祭祀亦成為不能實地掃墓者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據民政部最新數據,全國網絡祭祀用戶已突破1.2億,較上一年同期增長37%。“Z世代”已成為這一新式祭拜模式的核心選擇人群。
“祭掃儀式的進化,從未改變清明的精神內核”。這場綿延千年的傳統儀式,正在以新舊融合的形式發生著變化。
全套祭祖用品銷量攀升
從目前來看,前往墓園進行實地祭掃仍是大部分人選擇的祭掃模式。在清明節假期前最後的雙休日,各地墓園也迎來祭掃高峰。
以3月29日、30日清明節假期之前最後的雙休日為例。據江蘇省宜興市民政局統計數據,3月29日~30日,約12萬人次前往該市各墓園祭掃,車輛近3萬台次,與去年同期相比,人數和車輛基本持平;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上述兩日祭掃市民達18.3萬多人次、車輛5.8萬多台次,祭掃人數和車輛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兩倍,並預計今年清明節祭掃人群總量將比2024年有明顯增長。
這也讓祭祀用品市場迎來銷售旺季。
時代財經走訪廣州市荔灣區多家超市、祭品專賣店發現,諸如傳統黃紙、錫箔元寶、托盤香燭、紙紮用品等相關祭品都被擺放到醒目的位置。
有祭品專賣店店員透露,近一個月以來,前來選購祭祀用品的人數有所增加,顧客人群以上了年紀的“老一輩”居多,“大部分人都是來買黃紙、元寶和香燭,(上麵這些)是清明祭掃必備要買的,‘紙紮公仔’就還是看個人需求,買的人相對會少一些。”
而在電商平台上,元寶、紙錢、鮮花等各類祭品銷量也大幅攀升,全套祭祖用品更成為熱銷首選。在拚多多平台上,包含紙錢、元寶、金條、紙紮用品等全套祭祖用品銷量普遍已過萬,近一周內拚單數在500~2000件之間。在京東平台上,“清明節全套祭祀用品”商品已售出2萬件。
代祭祀服務迎來需求高峰
線下祭掃的衍生需求催生了代祭掃需求的爆發。清明前夕,不少提供代祭掃服務的“賣家”都在小紅書、閑魚等平台活躍起來,其普遍以自己所在城市或周邊城市為服務範圍,並根據不同時長、需求等製定出相應的服務套餐。
時代財經搜索發現,在閑魚上,“代祭掃”服務範圍一般包含對墓碑的基礎清潔、擺放指定祭品、上香、獻花、默哀鞠躬等,套餐價格帶普遍在188元~1000元之間。如若需要增加額外祭品、誦讀悼念詞、視頻連線等需求,則需要額外付費。
有從事代祭掃服務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透露,三月中旬以來,其接到不少服務訂單,但主要來自幫襯多年的熟客,如今不少墓園都有開設代祭掃服務,對其生意有所衝擊。“有些人隻是過來谘詢對比一下價格,最後還是會選擇先人所在的墓園提供的代祭服務,他們信不過私人代祭。”
墓園推出代祭掃服務並非新鮮事。早在2007年,上海福壽園便推出了“代客祭掃”項目,2010年以來,武漢、昆明、廣州、長沙等多個城市也陸續開展了代客服務。
據《福建日報》報道,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今年代客祭掃服務需求較往年增長50%,目前已承接近百個訂單。
據“上海鬆江”公眾號信息,今年清明期間,上海浦南陵園已有四五十戶家庭預約代客祭掃服務,以子女身處外地或境外的家屬為主。目前該服務提供三種套餐:35元的公益套餐包含擦拭墓碑、敬獻鮮花、三鞠躬及反饋2~3張照片;120元的套餐在公益套餐的基礎上增加部分供品;280元的定製套餐則增加糕點、水果、奠酒等多類供品,並全程拍攝視頻。
年輕人更青睞“雲祭祀”
當部分人堅守實地祭掃時,另一場“雲端追思”亦在悄然重構儀式邊界。
近年來,不少殯葬服務機構都搭建了網絡祭掃平台,思念堂、慈恩天下等網絡祭祀平台日漸興起。在平台上,用戶可以創建虛擬紀念館、線上獻花點燈、並通過AR技術擺放虛擬貢品等。
作為在業內最早大規模推出“雲祭掃”服務的福壽園,早在2020年清明,其在首推該服務時訪問人數即達到25萬人次。如今,“紀念家元”平台(原“福壽雲”雲祭掃平台)已經成為一個覆蓋全國40餘座城市、累計使用量超過兩百萬人次的互聯網紀念平台。
民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清明節期間,全國180個城市開通網絡祭掃平台,電子香燭銷量同比激增47%。
這也吸引不少用戶前去追思。慈恩天下後台數據顯示,清明期間,用戶日均訪問頻次達4.3次,單個紀念館留言量最高突破500條,這種持續性的數字互動遠超線下儀式的單次參與度。目前,武漢孝恩園已推出的“數字家譜”功能,允許用戶上傳老照片、錄音構建家族記憶庫,已有超30萬家庭使用。
“數字祭祀通過LBS定位、三維建模等技術,將祠堂祭祖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產,既保留了焚香叩首的情感內核,又創造出跨越代際的文化對話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春玲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從祭掃人群來看,年輕人已逐漸成為網絡祭祀的選擇主力軍。
《2024年中國祭祀行為報告》顯示,Z世代群體中高達82%選擇網絡祭祀,其中73%將其視為“既能維係情感又踐行環保的理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