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美國副總統詹姆斯·戴維·萬斯(以下簡稱萬斯)率團訪問位於格陵蘭島北部的美國皮圖菲克太空基地。

這是3月28日在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首府努克拍攝的美國副總統萬斯講話的直播畫麵。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而就在幾天前的3月23日,美國第二夫人辦公室還發表聲明說,訪問團由烏莎·萬斯領銜。她將於27日出發,29日返回,“參觀曆史遺址”並“了解格陵蘭島的文化遺產”。在遭到輿論批評後,美方取消探訪美軍基地以外行程活動,並改由萬斯本人率團。
作為第二夫人,烏莎·萬斯為什麽要去訪問格陵蘭島?美國曆史上,又有哪些著名的第二夫人?
文 | 戴雨瀟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一場“道德戰爭”
按照美國的慣例,總統的妻子通常被稱為“第一夫人”。據考證,這一說辭最早的出處是一份1838年的報紙,作者用其形容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
起初,第一夫人的主要職責就是當白宮的女主人,但是自20世紀以來,第一夫人開始積極參與公共事業和美國政治,乃至於在官方場合代表總統。總統的夫人是第一夫人,那麽副總統的夫人順理成章就是第二夫人了。第二夫人和第一夫人一樣,隻是一種身份的稱呼,這兩個夫人都沒有書麵規範的明確職責、也不是可以領薪水的政府崗位。
按照美國憲法,副總統是美國總統的第一順位繼任人,如果總統於任內死亡、辭職或因為其他原因無法履行職務,副總統會自動接任。
在美國製憲和建國早期,副總統的崗位並未得到重視,其產生由總統選舉中得票第二的候選人擔任。這種安排通常會導致當選的正副總統之間存在敵意——在大部分選戰中,候選人之間會相互攻訐。1800年,美國還出現了正副總統來自不同政黨,幹擾政府運作的情況。1804年,國會通過了憲法第十二修正案,規定選舉人對總統和副總統人選分開投票。自此之後形成了總統候選人找同黨搭檔一起競選的格局。
雖然副總統的重要性開始逐漸顯現,但是副總統的家人基本還是生活在公眾視線之外。直到1829年,一個極具戲劇性的政治事件改變了這一傳統。
當時的總統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民粹主義者安德魯·傑克遜,副總統是約翰·C.卡爾霍恩。卡爾霍恩娶了自己的堂侄女弗洛裏德·卡爾霍恩為妻。在卡爾霍恩擔任副總統期間,卡爾霍恩夫人也沒閑著。
事情的背景是,總統傑克遜認為一個叫佩吉·汀布萊克的女人還不錯,於是鼓勵同事約翰·伊頓娶了她。伊頓在成婚後的兩個月,被傑克遜任命為戰爭部長。
【注:美國戰爭部長是美國戰爭部(國防部的前身)的首長,負責統領美國的軍事事務,該職位自1789年設立,至1947年撤銷,期間一直是美國總統內閣成員。】
按照美國當時的習俗,伊頓的婚事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因為佩吉在前一任丈夫死後僅9個月就嫁給了伊頓,再加上她年輕的時候在酒吧的工作、曾經試圖和一名軍官私奔等不合適的舉動,令很多人質疑她的道德水平。質疑者中就包括卡爾霍恩夫人。
卡爾霍恩夫人帶領傑克遜政府的內閣成員和華盛頓顯貴政要的妻子組成了一個“反佩吉聯盟”,在各種場合疏遠和孤立伊頓夫婦。
這場妻子們發動的“道德戰爭”,以及一些其他的齟齬,導致副總統卡爾霍恩和總統傑克遜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事情的最終結果是,在傑克遜的要求下,反對伊頓的內閣成員除郵政總長以外全體辭職,卡爾霍恩也不得不在任期結束前辭職。
2
第二夫人們
當然,卡爾霍恩夫人屬於特例。60多年後,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萊的副手加勒特·霍巴特的妻子珍妮·塔特爾·霍巴特,成了第一位在白宮活動中扮演積極角色的副總統夫人。
由於當時的第一夫人伊達·麥金萊身患癲癇等慢性病,霍巴特夫人以第二夫人的身份代替她承擔了很多本應由白宮女主人負責的接待活動。這也是第二夫人這幾個字首次高調地出現在美國政治之中。
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第一夫人出現在更多的公眾活動中,第二夫人的表現也愈發活躍。
50年代,時任副總統理查德·尼克鬆的夫人帕特·尼克鬆不僅陪同丈夫出現在各種政治場合、到達多個國家訪問,還積極推動各種慈善活動,前往醫院、孤兒院和療養院等場所訪問,試圖引起公眾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注。
在一篇發表於1959年7月28日的《紐約時報》報道中,帕特是“穿高跟鞋的外交官”以及“婦道典範”。這位賢內助對於尼克鬆的公眾形象和日後競選總統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有美國曆史學家認為帕特·尼克鬆“可能是美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第二夫人”。
在1960年的大選中,副總統候選人林登·約翰遜的妻子克勞迪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總統候選人約翰·肯尼迪的夫人傑奎琳懷孕,不方便四處奔走。克勞迪婭代替她在全國各地參加了一百多場競選活動,幫助肯尼迪和約翰遜搭檔贏得競選。
在第二夫人任內,克勞迪婭繼續代替第一夫人參加政府和民間的各種接待活動。肯尼迪遇刺的時候,約翰遜夫婦也在相隔不遠的總統車隊中,克勞迪婭作為刺殺的近距離親曆者多次回憶並記錄了事件的全過程,幫助調查人員補充了很多現場的細節。
近幾十年來,公益和慈善基本上成了第二夫人的主要活動領域。例如,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的妻子瓊積極倡導藝術,老布什的妻子芭芭拉專注於提高國民的讀寫能力,喬·拜登的妻子吉爾和時任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共同成立了關注美國軍隊家屬和烈士遺孤的組織“聯合力量”,等等。
2021年,隨著卡瑪拉·哈裏斯成為美國首個女性副總統,美國也迎來了史上首個“第二先生”道格·埃姆霍夫。自此之後,第二夫人的稱呼就要改成不限性別的“第二配偶”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曆史上,有12名第二夫人隨著丈夫擔任總統,“升職”成了第一夫人。
3
烏莎·萬斯
美國現任副總統萬斯的妻子原名烏莎·奇盧庫裏,出生於美國加州聖迭戈的印度移民家庭。烏莎的父母在1980年代從印度安得拉邦移民至美國,兩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烏莎在聖迭戈的中上階層社區長大,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校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異。
2003年,烏莎被耶魯大學錄取,四年後以最優等(Summa Cum Laude)的成績取得了曆史學學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畢業後的烏莎接受雅禮協會資助,前往中國廣州的中山大學教授美國曆史。隨後,她在蓋茨基金會劍橋獎學金的支持下,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獲得了近代史領域的碩士學位。

3月14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和妻子烏莎·萬斯在美國密歇根州一場活動上。新華社/法新
2010年,烏莎回到母校耶魯大學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正是在這期間,她和萬斯的人生出現了交集。在一次一年級法學博士生的活動上,烏莎遇到了萬斯。
根據萬斯的著作《鄉下人的悲歌》中的描述,他是由染有毒癮的單身母親和外婆撫養長大的,生活貧困。萬斯克服人生困難的坎坷經曆,令烏莎十分敬佩。烏莎後來在演講中稱自己的丈夫是一個“勞動階級出身、克服了我難以想象的童年創傷、並最終成功進入耶魯法學院的人”。
2013年,兩人雙雙取得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並於一年後在肯塔基州舉行了一場婚禮。烏莎·奇盧庫裏成了烏莎·萬斯。
畢業後的烏莎短暫地在司法機關任職,如擔任過哥倫比亞特區巡回上訴法院法官布雷特·卡瓦諾的書記員。而卡瓦諾在2018年被特朗普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
2015年,萬斯一家搬到了加州的舊金山。一年後,烏莎開始在當地著名的芒格、托爾斯和奧爾森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主要負責民事訴訟,代理過的客戶包括迪士尼和太平洋煤電公司等大公司。
萬斯宣布參與副總統競選後,烏莎離職,從去年7月開始陪同丈夫在全國各地參加競選活動,並且一直擔任丈夫的顧問,幫助他準備辯論和演講。很多美國媒體將萬斯在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中的優異表現歸功於烏莎的協助。萬斯也曾說,妻子是讓他保持謙遜的關鍵謀士:“如果我有時感到自大或是驕傲,我就會提醒自己,她比我更優秀。”
可以說,作為一位優秀女性,烏莎也許有誌於以第二夫人的身份,在美國政壇發揮一些作用。
4
“美國人回家去”
從曆史上來看,美國第二夫人(或第二先生)的角色經曆了幾個不同的曆史階段:從最初的不為人知,到協助副總統的禮節性角色,再到近幾十年較為活躍地參與一些公共事務乃至主持政府的公益倡議。此外,在第一夫人因故不方便履行職責的時候,第二夫人通常會積極頂上,替代她的角色。
雖然美國沒有法律條文明確第二配偶的職權,但這一角色可以參與的事務範圍仍然存在邊界。歸根結底,第二配偶並沒有經過選舉等正常的官員任命程序,在美國的政治邏輯中,過多地介入政務並不合適。
拿此次烏莎的格陵蘭島之行來說,屬於不請自來。3月23日,時任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穆特·埃格德對當地媒體說,此次來訪是“一種危險的挑釁”,近期美國對格陵蘭島施加的壓力“正在侵犯我們作為一個民族的尊嚴”。

3月28日,在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首府努克,一名女子舉著抗議標語。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格陵蘭島居民都反對該島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3月15日,格陵蘭島首府努克出現了反美示威遊行,參加的民眾超過千人,考慮到努克人口隻有1.5萬,這個數字相當可觀。遊行民眾高舉“格陵蘭不賣”“格陵蘭島屬於格陵蘭人”“美國人回家去”等標語,從市中心行進至美國駐努克領事館。
丹麥首相弗雷澤裏克森已多次重申,格陵蘭島屬於丹麥的事實“不會改變”。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3月27日說,美國一些政客正在散布關於格陵蘭島的虛假敘事,企圖製造“格陵蘭人民張開雙臂並渴望成為美國人”的印象。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烏莎在格陵蘭島的單人行程會改為由夫妻兩人共同前往,並且行程被縮減。如果烏莎的訪問在當地引發了廣泛的抗議和矛盾,她一人可能難以應付。
可以說,美國第二配偶的主要政治功能在於為副總統和總統的施政錦上添花,而不是另起爐灶製造新的爭議話題。
參考材料:
1.“挑釁”!美第二夫人要來 格陵蘭島加強警戒 | 張玉亮、郭爽,新華社客戶端
2.萬斯訪格陵蘭島遭“嚴寒般”冷遇 丹麥民眾高喊“美國走開” | 周嘯天、張玉亮、郭爽、鄭昊寧,新華社客戶端
3.Second Spouses-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n offical role | THE WHITE HOUS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4.From Yale to Newsmax, Usha Vance Has Helped J.D. Vance Chart His Path |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