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活得特別"不費力"。
她們不急著追趕潮流,不焦慮年齡增長,不care別人的眼光。
劉亦菲就是這樣的存在。
以娛樂圈的標準,劉亦菲是絕對的"叛逆分子"。
我最近看劉亦菲出席活動,整個人都很鬆弛。相比其他女星的“瘦”唯一標準,她顯然是最不符合標準的一個。
3月初她在國外旅遊被偶遇,被拍到穿綠色碎花裙坐觀光三輪車,就搭配而言完全是浪費了自己的美貌。
而自出道以來,劉亦菲的“穿搭災難”就幾乎成為了一個永恒的梗。
她本人卻完全不受影響——既不回應、也不改變。
有媒體就發出這樣的感慨:劉亦菲為什麽沒有容貌焦慮?
對於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回答是“因為她美”。
然而,這是個天真的答案。
真正的答案正隱藏在多年前她在聽到男生喜歡什麽樣的女生時給出的反應。
“男生喜歡女孩眼睛,那種特純,特別空的感覺。”
“我管他喜歡什麽”。
從“神仙姐姐”到“花木蘭”,劉亦菲的經典角色身上都帶有與世俗疏離的氣質。
除此之外還有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堅守自己,悅己不悅人。
因為,當你把評判權交給別人,就永遠活不成自己。
01
為什麽變美不是解決容貌焦慮的答案?
因為焦慮是一種心理狀態,和人的實際狀態完全無關。一個頂級美女同樣可以陷入無盡的容貌焦慮中。
隻要看看娛樂圈的女明星是如何謹慎地保持身材,小心地維護狀態就可以明白。
以女明星的標準來看,劉亦菲的時尚穿搭和個人狀態一直以來都不穩定。
實際上隻要你想,就一定可以找到她不符合女明星形象的“醜圖”。
但她也從未對此做出過調整。
素顏出遊被偶遇,穿著舊衣逛超市,甚至被拍到"雙下巴"……
這不是任性,而是一種稀缺的能力——在別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舒適之間,堅定地選擇後者。
年輕時劉亦菲接受采訪,就說過自己不太在意別人的感受。
“我做我自己就好了,不用管別人想什麽,這是人家的自由。而且人家喜歡你,你就接受,有愛就行了,就感恩。”
年輕時看這些話也許有些天真的意味,但現在的她依舊有這樣的信念,就不得不感慨的確有幾分通透。
蒙田說,世間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讓懂得讓自己屬於自己。
劉亦菲的職業路徑,放在整個娛樂圈,其實是少有人的走的路。
私服十幾年如一日,被無數人吐槽的穿搭她完全不調整,一件衣服可以穿上很多年。
劇播期間也不上綜藝節目,不會在社交平台做過多的營業。
在整個內娛都在研究上班ootd,努力把時尚資源和工作嫁接在一起,不斷做加分項的時候——除了影視作品,幾乎很難看到劉亦菲的“營業”。
她也沒有任何的緋聞,所有的CP都局限在影視劇中。
你可以說劉亦菲在年輕時就積累了廣泛的知名度,再加上有經典角色傍身,讓她有了可以做自己的底氣。
然而,做自己的底氣和做自己的資本是兩個概念。
我們通常討論的都是她的“資本”,很少討論她的“底氣”。
02
劉亦菲做自己的底氣基礎是“悅己”。
悅己和悅人的概念大家都懂,放在生活裏卻未必每個人都做得到。
做自己是件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的事。
人活於世俗,總要為自己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就難免要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
這是悅人。
女明星有社會框定的標準:
要美、要瘦、要高級、要優雅、要永遠光芒萬丈;為曝光要多多拍戲;為粉絲要多多營業;為時尚頭銜要多接代言;
放在日常生活裏,普通人也有要遵循的世俗原則:
要圓滑、要麵麵俱到、要不辜負期待、要持續前行。
為看著體麵要買更多的東西;為說出去好聽拚搶更好的工作;為高質量人生要調動全部時間自律。
如果你真喜歡,那麽做這些事就不會感到累。
而如果那並不是你真的喜歡,你很努力地做了很多事,卻會依舊感覺無限疲憊。
因為心是空的,內心真正的自己從沒得到過滿足。
其實看多了各類明星采訪就會發現,明星的頂級心態往往都來自對自我的關注。
當年天後王菲說人生最大煩惱是“太紅了”。
因為對於一個持續關注自己的人而言,太紅就意味著會有多方拉扯,會陷入各種抉擇糾結。
李健不用智能手機,紛亂的網絡世界會影響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這些活得通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護城河"。
學會悅己,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03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我們太習慣把“別人喜不喜歡”當成衡量行為的標準,卻忘了問自己:“我喜不喜歡?”
真正高級的人生活法,不是活成別人的標杆,而是活出自己的版本。
普通人也許並沒有強大的後盾幫助自己一步實現“悅己”,我們仍然可以嚐試一些方法守住自己的信念和堅持。
我有個朋友,年過30突然想學跳舞。
她選擇去小區附近的kpop舞社學跳舞,周圍都是年輕的女孩。剛開始大家看她會有些好奇,也不知道和她聊什麽,她自己也很不自在。
但培訓的整個周期是不退費的,我朋友就隻能本著不浪費錢的原則硬著頭皮學,很快就和周圍的年輕女孩們混熟了。
再也沒有異類的感覺。
我曾經問她跳得好不好,她說不算好,體力確實不如舞社其他的年輕人,隻是能跟下來。
我問,你不會有挫敗感嗎?
她想了想,回答我:可是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現在是我本人最會跳舞的時候。
那一刻我便意識到,她學會了悅己。她不再用外界的眼光審視自己。
足夠好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沒有明確的興趣愛好,也可以嚐試每天做一件“隻為開心”的小事。
或者是出門散步;
或者是給自己30分鍾到1小時完全斷掉任何社交和網絡的時間;
或者是做些簡單的運動;
或者隻是簡單的曬曬太陽,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做“應該做的事”,而忘記做“我想做的事”。
而那些看似無用的事,才是生活的解藥。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但如果我們總在忙著拍打"蚤子",袍子本身的華美就會被遺忘。
嚐試每天一件小事,就是在生活的褶皺裏藏一顆糖,與自我建立親密關係。
當你開始取悅自己,生活裏那些不適配你的部分都會被剔除。
那也就意味著,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