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1173次,他用特殊血液挽救240萬嬰兒
醫學界
2025-03-05 08:51:25
詹姆斯一生獻血1173次,被製成了超300萬份藥物,挽救了數百萬的家庭。
當地時間3月1日,澳大利亞紅十字會生命血液中心發布訃告,詹姆斯·哈裏森(James
Harrison),全球最為知名的獻血者之一,於2月17日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年88歲。
因為血液中含有一種稀有抗體,詹姆斯每兩周就會自願捐獻一次血液,一生獻血1173次,由此製備而成的藥物,據估算約挽救了240萬名嬰兒的生命。他也因此榮獲了國家最高榮譽“澳大利亞勳章”。
但詹姆斯對人類醫學的貢獻並不隻局限在澳大利亞。自他開始,全球各地的“稀有獻血者”陸續加入了這一事業。新生兒溶血病(HDN),這種曾摧毀無數孕婦家庭的罕見疾病,也正是從同一時期開始,有了幹預的手段。
1173次獻血,製成了超300萬份藥物
詹姆斯的故事始於14歲那年。當時,他接受了一次大型的胸部手術,需要大量輸血,因此接受了來自10多位捐贈者,累計超13升的血液。
少年時期的詹姆斯非常恐懼針頭,但因為這次經曆,他暗下決心,成年後也要成為獻血者,挽救陌生人的生命。
1954年,18歲的詹姆斯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開始頻繁前往獻血點。在此期間,醫生發現他的血液中含有一種罕見抗體——抗D抗體(anti-D)。專家們後來分析,或許是當年輸血的經曆,誘導詹姆斯體內產生了這種抗體。
這種抗體,正是對付新生兒溶血病的關鍵。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血型為Rh陰性的孕婦,若胎兒血型是Rh陽性,妊娠期和分娩期間胎兒的紅細胞通過胎盤進入母親體內,刺激母親產生相應抗體。若二次懷孕胎兒仍是Rh陽性,這些抗體就會攻擊胎兒紅細胞,導致溶血,繼而引發胎兒水腫、腦損傷,死胎或出生後死亡。
Rh陰性的婦女常見於白種人,在澳大利亞據估算約占17%。中國人Rh陰性較為少見,約在0.34%~0.5%左右,因此在國內俗稱為“熊貓血”。
而詹姆斯血液裏的抗D抗體,則可以製備成抗D免疫球蛋白,是唯一可避免二胎溶血病發生的“預防疫苗”。
自20世紀60年代“抗D療法”逐步被臨床啟用後,詹姆斯風雨無阻,每隔兩周就要獻一次血。
2001年,詹姆斯完成了第1000次獻血,直到81歲不再被允許後(法定年齡規定),他的紀錄保持在了1173次。
這1173份血漿,從1967年至今,被製成了超300萬份的抗D免疫球蛋白,分發給了澳大利亞各地的Rh陰性孕婦,上百萬家庭得以受益。就連詹姆斯的兩個外孫,都是靠著“他的血漿”才得以健康誕生。
“當時我們每年都有數千名嬰兒死亡,醫生不知道原因,婦女多次流產,嬰兒出生時腦損傷嚴重,太可怕了。”澳大利亞紅十字生命血液中心工作人員曾表示,因為詹姆斯,“澳大利亞成了最早發現有這種抗體獻血者的國家之一,相當具有革命性。”
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澳大利亞紅十字會生命血液中心首席執行官斯蒂芬·科尼利森(Stephen
Cornelissen)評價,詹姆斯是一位“傑出、堅忍善良”的人,他“伸出援手,去幫助那些他從不認識的家庭。”
事實上,找到新的抗D抗體捐獻者,一直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Rh抗原的發現起源自20世紀40年代初的一場“研究競賽”,當時全球陸續發布了幾項研究,確定了Rh抗原,並將其與新生兒溶血病聯係起來。
基於這一發現,最早若患病胎兒能順利出生,醫生們會對其進行輸血治療,但此時疾病往往已導致新生兒出現嚴重的並發症。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們才發現徹底預防治療的方法,也就是抗D抗體。
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抗D抗體療法的開發,但早期實驗在如今看來是不人道的。有研究者會在囚犯中篩選Rh陰性的人,注射陽性抗原人為致敏,等他們產生了抗D抗體後,再抽取他們的血液。
隨著醫學倫理學的逐漸完善和規範,類似的行為早已被禁止。目前,抗D免疫球蛋白的製備“原料”,大多來自於已懷孕產生過抗D抗體的女性,由她們自願捐贈。
也有人會自願接受免疫誘導接種,讓自己的血液敏感化,產生抗D抗體。但這並不是一次就能100%成功,捐贈者往往要經過多輪的輸血誘導。詹姆斯的故事傳開後,更多人加入了捐獻者行列。
詹姆斯也曾公開表示,當他知道有人自願致敏也要捐獻血漿時,他更覺得自己是多麽的“幸運”。“他非常自豪能夠‘毫無代價’地拯救這麽多生命。他是一名人道主義者。”詹姆斯的女兒表示。
澳大利亞紅十字會生命血液中心則在訃告中稱,“正是由於詹姆斯作為一名獻血者的不懈努力,澳大利亞才成為世界首個能自給自足供應抗D抗體的國家。我們感激他慷慨的一生,做出了巨大貢獻,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中國專家呼籲相關藥品盡快引入
抗D免疫球蛋白可以抑製孕婦產生抗Rh-D抗體,避免母親“攻擊”胎兒。在我國,雖然“熊貓血”孕婦極為少見,但這部分家庭長期在為尋找藥物而奔波。
2017年6月,為滿足兒科臨床用藥需求,原國家衛生計生委、食藥品監管總局曾聯合印發了《第二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抗D免疫球蛋白位列其中。但截至目前,中國大陸仍暫未有相關產品經正式批準上市。
相關報道近年來也屢見不鮮。那些血型Rh陰性的孕婦,通過各種渠道,從香港或其他地區購入抗D免疫球蛋白。但即便買到了藥,因為醫療機構的相關規定,就診醫院的醫生,可能也會拒絕為她們注射外購的藥品。
2018年,知名產科專家、原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教授曾表示,這個藥已經非常成熟,但由於人種差異,中國該人群數量小,市場容量小,進口藥品引進的審批流程又非常長,藥企並沒有太大動力去做這件事。
他當時呼籲,“希望抗D免疫球蛋白早日進入中國,讓熊貓血的媽媽們不要再提心吊膽,不要在無奈中鋌而走險。”
2021年在上海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鄭沈芳也在提案中建議,早日準予抗D免疫球蛋白的進口許可。“多位來自上海各大醫院產科的醫師專家向我反映:孕婦因Rh陰性血,二胎易產生溶血,很可能導致胎死腹中。”
而在2024年初,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則通過“藥械通”政策引入抗D免疫球蛋白,副院長王子蓮在接受采訪時稱,國內多家醫院的產科學科帶頭人,20多年前就在呼籲這件事,但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沒有實現。“現在借港澳藥械通政策落地,對‘熊貓血’媽媽和寶寶都是個福音。”
另一方麵,科學家們也始終未停止研究的步伐。
抗D免疫球蛋白的生產主要依賴於有限的捐贈者。在世的時候,詹姆斯被譽為“金臂人”,這是因為他的手臂每隔兩周就要被紮上一針。
現在,他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活於世。澳大利亞科研團隊通過收集到的詹姆斯血液,已在實驗中分離出數百種不同的抗D抗體,希望能研發出一種人工合成的“抗D藥物”,更可及地惠及全球各地的患病家庭。
人們也因此又親切地稱他為“罐中的詹姆斯”。
參考文獻:
1.James Harrison, blood donor whose rare plasma saved millions of
babies, dead at 88
https://edition.cnn.com/2025/03/03/health/james-harrison-blood-donor-death-scli-intl/index.html
2.James Harrison's story
https://www.lifeblood.com.au/news-and-stories/stories/james-harrison
3.Where does the Rho(D) immune globulin (anti-D) Come From?
https://internationalmidwives.org/where-does-the-rhod-immune-globulin-anti-d-come-from/
4.內地買不到“抗D免疫球蛋白”,熊貓血媽媽們尋找“藥神”
https://news.jstv.com/a/20180813/1534127844666.shtml
5.【南方日報】這個藥物的引進,讓“熊貓血”媽媽也能順利生二胎
https://www.fahsysu.org.cn/article/33700
6.“熊貓血”媽媽生二胎的這劑救命針,離合法還有多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02285311092569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