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地村莊位於我國中部南方,山林阻隔,鬱鬱蔥蔥。村子距離鎮區3公裏,距離縣城22公裏。村子共三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850戶,近3000戶籍人口,其中男性1582人,女性1380人。隨著近十幾年打工經濟的興起,村子裏現在常住人口約1500人,其中60歲以上的占了一半,剩下一半裏中壯年勞動力與16歲以下學生各占一半。村子裏外出打工的主要去沿海城市及省會地區,主要從事餐飲銷售、勞務及保姆工作,其中女性出去了結婚嫁人基本就很少回來了,回來的很多都是在外工作到年齡後回村養老的家庭。在村中壯年勞動力300多人,基本都是在鄉鎮或縣裏做點工作,有的就是打零工過活。
這一批中壯年勞動力是村子裏的光棍主力,平時在村的沒成家的中年男人就有四五十個,其中還有很多是在鄉鎮和縣周圍打點零工,平時在村裏見不到人,但一問就是沒有結婚的。以三十五歲為界,村子裏一直沒結婚的男青年超過150人,而隔壁5公裏的一個大村,也差不多3000戶籍人口的村子則約有200多個未結婚的大齡男青年。光棍問題是村子裏老人們的痛,按照村長的說法,“光棍太多了,這幾年村裏的媒婆也慢慢沒了,原來說媒的也不說了,因為介紹不了女的來,沒法結婚,哪有在村裏給他們介紹對象的”。
提到村子裏大齡男青年結不了婚的原因,眾說紛紜,仿佛每個光棍及家庭都有各自的原罪。有的說是男方個人好吃懶做,賺不到錢,村子裏女孩看不上;還有的說是現在的女孩子本身就挑,又要房又要車,還要男生能哄人;還有的怪男方的父母,說二十萬的彩禮不願意給,最終結不上婚。這些理由都是個案,說服力有限,但村裏大齡男青年難以結婚的現象卻是共識,“年齡越大越不好找”,“現在就是二婚也要收彩禮了,“趁年輕就要趕快找了”,這些話語裏展現著村民們的婚戀焦慮。
在這個村莊裏的婚難時代,將村子裏大齡男青年打光棍的種種原因總結來看,具體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光棍成因。
一是村莊性別結構影響下的城鄉婚姻擠壓,即村莊裏的男女性別本身就失衡,男多女少的情況下,村子裏的女性都寧可嫁到城裏去,也不願意嫁在本地村裏,致使村莊裏的男性更難找到女孩子結婚。村莊性別結構失衡存在曆史原因與文化原因,本地村莊宗族觀念一直存在,村民們長期重男輕女的觀念加上計劃生育的政策影響,致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正常的性別結構被打破,女性比例顯著低於男性,甚至有的中部鄉村25-35歲男女比例達129:100。村莊女性本身就少,再加上近十幾年打工經濟與城鄉中國的演變,大量女性青年通過教育、工作向城市縣鄉流動,一方麵留在村裏的年輕女性變少,另一方麵接受過城市生活的女孩子更選擇不了農村男性及農村生活,紛紛想要落戶在城市。隨著婚姻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男性迅速成為婚戀市場的底層。
二是越發高昂的青年婚姻成本下,相對窮困的農村家庭資源及宗族性村莊中有限代際責任的代際支持傳統越來越難以招架。隨著性別結構與城鄉因素對農村男性所形成的婚姻擠壓困境,鄉村男性要想結婚所要付出的婚姻成本越發提高。按村子裏的表述,十年前結婚的彩禮可能才幾萬塊錢討個彩頭,但隨著現在抖音等短視頻的傳播,十八萬八、二十八萬八的彩禮錢已經非常普遍。除了彩禮以外,現在還要再看男方家庭富裕程度及獨生子女情況再要求買車買房,總之生活條件是要越高越好的。彩禮價格上漲是鄉村婚難現象的具體表象,村莊村民本身依靠務農工作的收入就低,難以承擔當前高昂彩禮是一方麵原因,而宗族性村莊家庭本身未迅速改變且相對傳統的有限代際責任與婚姻成本支付意願也深刻影響著村莊裏男性青年的婚戀實際。
具體來說,在本地講究宗族傳統的村莊,一個村都是一個姓,每年定期還要組織宗族活動,曆史上就是講究養的兒子是為祖宗、為大家庭養的,將孩子養到十八歲以後,父親的家庭責任就盡完了,接下來就要求子代自己再去成家立業。但這樣相對傳統的代際支持觀念遭遇了當前現代性進村的村莊婚難巨變,有限支持的家庭幫助顯然難以支付突然高漲的婚姻成本,致使這麽一批現在近四十歲的村莊男青年一步差步步差,最終因無力麵對高昂的婚姻成本而被剩下。同樣都屬於中西部,很多北方村莊在麵對婚姻競爭的高昂成本時,早早就開啟了村莊內的婚戀競賽,“生個兒子攢錢一百萬”的觀念早早形成,以至於兒子十七八歲剛高中畢業沒有上大學的情況下,就趕快要在村裏找合適女性說親,這樣不斷提前的婚姻競爭就是北方農村在麵對婚難問題時所作出的策略。
三是村莊男青年與女青年的匹配問題,很多村莊男青年自身就極其內向,個人問題突出,很不得女青年的歡心要求,兩者更難匹配。其中木訥不會說話是很多農村大齡未婚男青年的通病,很多光棍平時在村口男人之間喝酒說話時候能夠侃侃而談,但在女性麵前就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或者需求感太足,讓女性害怕。村子裏有這樣一對兄弟,家裏條件一直都很差,大兒子52歲,說話招女孩子喜歡,知冷知熱的,離婚之後又再婚,而小兒子一直不愛和女生說話,從30歲開始急著結婚,一直到現在50歲了,還是單身。除了語言溝通能力,很多男光棍身上的懶惰與無賴也是巨大問題。村子裏快兩百個單身大齡男青年裏,很多都是在縣裏周圍打零工的,往往幹一休三,賭博喝酒,因為也不結婚,也沒有生活的動力,甚至常常還會偷用老人養老錢。這一批光棍不能成家也很難說是因為沒有成家變成了這樣,還是因為是這樣所以不能成家。
與村莊男青年平均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莊女青年對當下婚戀看法則要求較高。這些要求中很多都來源於當下越來越便捷的短視頻及小紅書等網絡傳播平台的影響,其具體要求變得越來越複雜且傾向於攀比,這和村莊男性當前的現實條件完全不能匹配。其中生活物質條件是基本,該有的彩禮與車房生活要求要達到標準,且存在按學曆、按特點要價的狀況。除了生活物質條件,男青年要帥要走心、要能提供的情緒價值則是一個極其模糊的判定標準。據村莊個別談了戀愛最終沒結婚的光棍抱怨,“送的禮物完全走心也不能夠,該體現價值(錢)的時候也要體現,因為不值錢,就是讓女孩子在和閨蜜的比較中丟臉,這點都沒考慮到,怎麽能是走心?”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有之,但很多村莊女孩子的婚戀要求越來越向資本主義消費化的傾向轉變,致使很多農村家庭即使花大價錢結了婚也不安心,農村媳婦“少奶奶化”仍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農村光棍潮現象嚴峻,這對於村莊家庭、社會發展與鄉村穩定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其一是村莊光棍的個人發展、越軌行為與家庭困境。光棍本身家庭條件困難,未能成家的情況下更加容易自暴自棄,易於陷入經濟貧困循環,影響家庭合睦及老人孝養。一直未能成家的情況下,中年光棍因沒有家庭結構的支持,其本身的越軌行為會被進一步放大。光棍之間,三個一群,五個一窩,參與賭博、盜竊、騷擾等犯罪活動幾率增加,威脅社會穩定。
其二是對農村社會倫理秩序衝擊,過於直接地加速農村社會轉型與秩序惡化。麵對村莊婚難困境,本地宗族觀念及結構日益解體,父輩的婚姻競爭深刻加強,越來越多父代為子代的婚姻成本而長期外出務工,村莊留守兒童、婚姻問題與空巢老人問題加劇。作為婚姻市場窪地,鄉村社會“自尋出路”的方法往往突破道德底線,其中一方麵增加女性存量的“引進越南新娘”、拐賣婦女等越軌行為增多,另一方麵婚姻競爭下“農村彩禮價格瘋漲要車要房”、“離婚女性閃婚閃離要財禮”、“村外打工夫妻、村莊搭夥夫妻”等現象也屢見不鮮,嚴重衝擊農村社會的倫理秩序。
其三是對國家資源分配、鄉村未來發展的影響。村子裏這麽多光棍若一直沒結婚,60歲後都會成為國家的五保戶,將來的生活養老都將由民政承擔。國家兜底的思路下,村子裏很多光棍也都想通了,有多少錢花多少錢,以後事都交給國家。這樣的想法起到了極壞的社會影響,不少年輕村民在這樣“榜樣”的現身說法與自身婚戀困境中漸漸也有了這樣的打算,提前將自己的心態“光棍化”。鄉村振興離不開自上而下的國家助力與自下而上的村民努力,光棍潮背後的鄉村單身比例高、正常家庭缺乏、閃婚閃離現象嚴重將直接影響鄉村振興與國家發展的維度,影響社會整體的穩定與美好生活推進。
對此,第一要深刻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推進中西部村莊的經濟振興與資源傾斜,通過發展一係列適於本地的特色產業與鄉村旅遊,吸引青年女性返鄉創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第二要加強文化重構與觀念引導,大力推進婚俗改革,遏製天價彩禮,深化男女平等,整治歪風邪氣,並規範跨國婚姻,加強法律監督以保障女性權益。第三要激活村莊自治活力,加強對農村男性個人能力與觀念意誌的培養促進,如通過社會支持在村莊組織婚戀培訓以提升男性社交能力,增進男女之間溝通差異的認知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