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忙著當爹 74歲忙著戀愛 78歲忙著選總統……70+正是闖的年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全網寬容出軌,她真不簡單

作者丨阿禾

監製丨艾略

誰能想到,攪動2024年娛樂圈輿論場的,除了年中“五旬老太守國門”的那英還有年尾“女人中的女人”劉曉慶。劉曉慶在網友狂歡中甚至和剛剛競選總統成功的特朗普並列,獲讚“70多歲正是闖的年紀”。

網友:70多歲正是闖的年紀

劉曉慶的感情生活一直備受網友關注,自今年八月演員張棪琰在直播中放出她交往“八個男朋友”的猛料後,10月29日“曝劉曉慶曾出軌”的話題又登頂熱搜。狗仔們試圖用“出軌”、“隱私”等吸睛看點為這位曾站在大陸影視頂端的老牌女星製造話題,但公眾的反響卻迥然不同——不僅沒站在道德高地上攻擊她,反而對她十分認同。網友們尊稱其為“慶奶”、“女皇”,認為她“精神狀態超前”、“幹了大女主會幹的事”。

事件曝光後,前男友於11月5日公開報警記錄,稱被劉曉慶助理威脅。然而這未能翻轉大眾對劉曉慶的態度,她依然受到網友力挺,反而是男方被指責“茶裏茶氣”“差勁雙標”。

大眾為何會對劉曉慶如此寬容?要想真正看懂這個問題,我們要下沉到時下輿情中去具體剖析:造就“劉曉慶輿情”的不止是她本身,除了她特殊的身份地位,還有女性意識覺醒、輿論場的標杆塑造、娛樂方式變遷等多方麵因素。劉曉慶出現在2024內娛輿論場的意義,不啻於是一場追憶和叫醒。

狗仔爆料劉曉慶與男友聊天記錄

早期“愛女”第一人:銀幕內外引領時代劉曉慶不是一般的女演員,而是橫跨近兩代人的頂流明星。

?她親身參與了大陸電影20世紀80、90年代的改革與燦爛,有人甚至把80年代稱為“劉曉慶時代”。在她身上,承載著太多個“第一”:央視春晚第一個女主持人,第一個蟬聯三屆百花獎影後的演員,內地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女演員,第一個出自傳的大陸明星,第一個進監獄的女明星……無論天賦、外貌、亦或個人經曆,都處處彰顯著屬於她的傳奇。

1983年,劉曉慶作為主持人參與了第一屆央視春晚

時代給了她機遇,同時她也在努力書寫著時代。在那個觀念保守的年代,性格潑辣的她明顯與周圍格格不入。彼時她百無禁忌,在電影裏飾演了很多情感熱烈、做派張狂的女性角色。

《瞧這一家子》(1979年)裏,她飾演的張嵐思想覺悟不高,帶有強烈的虛榮心與拜金傾向,笑聲浮浪。相較片中其他女性角色,張嵐既不端莊秀美、要求進步,也不溫婉賢淑、得長輩喜愛。這個角色當年曾讓劉曉慶褒貶不一,但她卻並不在意,隻覺得自己刻畫了一種時代中的女性。

大陸銀幕“開化”較晚,親昵戲來得很遲,直到1980年電影《廬山戀》上映,新中國影史上才出現了第一部“吻戲”。但緊接著第二年,劉曉慶便在電影《原野》中尺度大開,演一個背叛丈夫與家庭、大膽追愛的堅韌女性,在片中與青梅竹馬又親又抱、肉體出軌。

電影《原野》裏的親昵戲

劉曉慶擅長勾勒苦難女性的複雜性,這在她與第三代導演謝晉、淩子風分別合作的《芙蓉鎮》和《春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芙蓉鎮》中,她飾演的胡玉音是個勤勞善良的女子,盡管曾被運動打倒,經曆了許多屈辱與折磨,但她並沒有屈服,而是在絕望中與薑文飾演的秦書田結為“黑鬼夫妻”,在禁忌生活中正視了自己的情欲。《春桃》中,她飾演的春桃則更為大膽,甚至玩起了“三人行”,妥善處理了自己、愛人劉向高和丈夫李茂三人之間的關係,生機勃勃地帶著兩個男人拓荒生存。

不僅如此,後來劉曉慶還一度化身“女皇專業戶”,扮演了很多曆史上的“大女主”——3次飾演武則天,4次飾演慈禧。同時,她也是最早在陸港合拍片中留下身影的女演員,與大導演李翰祥合作了“清宮三部曲”:《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一代妖後》。

《火燒圓明園》中劉曉慶飾演的慈禧

銀幕上的她瘋狂地燃燒自己,銀幕外的緋聞八卦,則讓她愈發火熱。劉曉慶前後有過四段婚姻,主演《芙蓉鎮》時她與薑文因戲生情,開展了一段相差13歲的婚外姐弟戀。第二任丈夫陳國軍曾在回憶錄《我和劉曉慶:不得不說的故事》中,詳細回憶了他們三人的“三角關係”。用金星的話說,劉曉慶就是“趟過男人河的女人”。

無論銀幕內外,劉曉慶都從不克製她“女性的欲望”。她曾發表過無數“超前”“愛女”言論:“為什麽要有婚姻呢,一個人不是挺好的嗎,照樣有所有婚姻的內容”;“中國女人放棄自己太早了,年過二十五不再談青春,年過三十不再談年輕,年過四十不再談姿色”;“我絕不認為生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續,她是她的生命,我是我的生命”……

劉曉慶談婚姻

如此種種,都讓劉曉慶的思想觀念領先於時代,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異類”,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女性反叛先鋒的極致追求。而放眼內娛,這份反叛的高姿態成為她能夠在2024年被再度打撈的先決條件,成為獨一份的標杆存在。

輿論場需要大女主,不是劉曉慶也會是別人?更令人欽佩的,是劉曉慶那股張揚又蓬勃的生命力。她具有一種永不妥協的勁頭。2002年,她因涉嫌偷稅漏稅經曆了422天的牢獄生活,並欠下了近2000萬元債務。盡管一年後她被判定無罪釋放,但她的事業就此跌入穀底,前途一片渺茫。

即便如此,她還是祭出了很多樂觀的金句:“即使我被判有罪,讓我去服刑、去勞動,如果是去摘棉花,我也會是摘得最多的那一個”;“哪怕就是一個鐵屋子,我也要找一個縫飛出去”;“隻要不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樂觀的心態助力了劉曉慶事業上的東山再起,令她直至今日,依舊活躍在輿論的中心。而這種樂觀,也給她帶來了一定的負麵影響,比如她因熱衷於扮演年輕角色不止一次被群嘲,獲封“丫頭教教主”。誠如網友調侃的那般,她有種“不顧他人死活的自信”。同時,她的“超絕生命力”也讓人意識到,置身內娛,隻要堅持不下牌桌,就總有逆風翻盤的一天。

劉曉慶談人生

以近期的“出軌事件”為例,前男友和狗仔的爆料行為帶著“蕩婦羞辱”的意味,企圖用曝光隱私的方式讓劉曉慶感到羞恥。結果劉曉慶非但沒覺得羞恥,反而大方回應了此事,“你以為那些聊天記錄和視頻是什麽鐵證啊?每個人多少存在一些生活作風問題,我喜歡你,還不好嗎?你喜歡我,說明我有魅力。你留著聊天記錄是你的光榮,但你戳穿了就是你的恥辱。”這種坦蕩的態度,使劉曉慶擁有了“拒絕蕩婦羞辱”的新標簽。

劉曉慶的輿論翻身,離不開她的“大女主”屬性:可以輸,但是不可以放棄;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生活的大女主。這無疑暗合了時下女性覺醒、大女主題材被熱捧的女性風潮,繼而讓她成為2024年末最炙手可熱的“大女主”標杆偶像。

輿論場永遠熱衷於對女性的形象進行審判與重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坊間就會自發地樹立起一個“大女主”的標杆形象。不少女明星也會主動貼近,做出令人稱快的大女主言行,比如早前張雨綺在脫口秀節目暗示前男友的劈腿行為,引發軒然大波。

張雨綺節目手撕

但成也大女主,敗也大女主。很多時候,人們對女性的評判標準異常飄忽,稍有不慎,便會陷入反噬的漩渦。比如,賈玲導演的《熱辣滾燙》年初上映成為票房大爆款,隨著輿論的發酵,有人質疑她“過度炒作”“背刺觀眾”“販賣身材焦慮”,也有人認同她“為大碼女孩發聲”“關照女性成長、女性追夢”,圍繞在她身上的爭論一直未能停止。

輿論場上的意見領袖總試圖找尋心目中的完美“大女主”。一旦發現這些“大女主”存在微瑕、或做出了不符合被動人設的行為,便會群起而攻之。而劉曉慶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原因有三:

一是她年歲夠高、資格夠老、履曆夠硬,74歲已是奶奶輩,公眾對她更加寬容;二是她從不討好他人,也不試圖為自己辯解,姿態獨立自省,夠“好看”;三是對她的群嘲已成常態,跳出固有認知、換個視角去審視她,反倒有驚喜湧現,且她的傳奇經曆猶如富礦一般越挖越有。如此種種,都助推了劉曉慶在當下的輿論潮流,使她成為曆久彌新的大女主。

劉曉慶是一麵娛樂方式變化的鏡子,打撈她就是打撈那個時代當然,這也引發了新的問題:戴著顯微鏡審判時下明星,卻對老牌明星寬容對待,這是否是一種雙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曉慶的翻紅更像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對於自己超前的精神狀態,劉曉慶向來自知,“以前是我走在時代前麵,現在是時代趕上了我”。而這種自知也讓她具備了一種超越時代的符號屬性——顛覆與反叛。她在很多方麵,都打破了世俗意義上的女性固有認知。正因她足夠領先,所以人們在肯定她的同時,不願意用時下的標準去評價她、框定她。更何況,相較時下偷稅漏稅、補齊罰款即可逍遙法外的明星們來說,涉嫌相關罪名的劉曉慶,早已經曆過更為嚴苛的懲罰——坐牢都咬牙扛過來了,那些不痛不癢的群嘲,對她又算得了什麽?

出獄後的劉曉慶登上雜誌封麵

此外,內娛造星與消費模式的轉變,也造就了公眾對時下明星與老牌明星的“雙標”。無孔不入的社交網絡與信息爆炸帶來的包裝,為明星賦予了商品化的人設屬性,令時下明星與電視機時代的明星在生存方式上發生了質的變化。

網絡時代,公眾更容易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緒,大家對明星的評價,也可以歸結為一種宣泄行為。因為明星是公眾人物,所以大家也都默認明星是可以被討論和評價的。而明星也需要以此博得關注,增強自己的知名度與商業價值。至於討論的話題到底“是紅是黑”,或許隻要不“翻車”,明星本人也都不以為意。

換言之,就是以劉曉慶代表的老一輩明星,其經典作品與形象都停留在上一個時代,他們不吃“流量飯”,隻拿作品說話,隻要他們實力過硬,認可度高,那公眾對其言行舉止的包容性就強。

作為上一代的藝人,劉曉慶的言行卻能對當下形成刺激,這裏麵多少摻雜了人們對明星“真性情”的需求與渴望。這與那英今年因《歌手2024》翻紅如出一轍。

網友給那英製作的表情包

和劉曉慶類似,那英也是內娛口碑最兩極分化的明星之一。她的業務能力毋庸置疑,是當之無愧的“歌壇大姐大”。至於她的性格,則是眾說紛紜,有人覺得她真性情、率直灑脫,有人覺得她情商低、暴脾氣,甚至借“傻大姐”人設肆無忌憚地欺壓別人。這種兩極化的矛盾評價,在節目中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一方麵滿足了觀眾“渴活人久矣”的節目期盼;另一方麵製造了話題、炒高了熱度,以至於《歌手2024》剛開播時被網友調侃為“那英曆險記”。

明星的“真性情”離不開寬鬆的大環境。當下,人們熱衷於從各種懷舊作品中挖掘快人快語、逸聞八卦,其實就是在變相地感歎過去輿論場對藝人和娛樂圈的寬容。這與人們回憶20年前的電視劇有多好看、1994年是中國電影騰飛的年份的原因類似:

大眾需要好的娛樂作品,也同樣向往充滿鮮活氣息的娛樂圈輿論場。劉曉慶也好,那英也罷,她們都提醒著我們娛樂圈可以有“活人”,每個人也都可以做“活人”。

查看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