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爭議拳手擊敗楊柳奪金 奧委會與拳協之爭何時了?
文章來源: CC情報局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核心提要:
1.
在巴黎奧運拳擊女子66公斤級決賽上,“性別爭議”選手哈利夫奪金,中國選手楊柳遺憾摘銀。此前,阿爾及利亞拳手哈利夫將意大利女拳擊手卡裏尼打哭,掀起了“跨性別運動員”的爭議。國際奧委會允許兩名帶有“XY染色體”的女拳擊手參加比賽,分別是哈利夫和來自中國台北的林鬱婷。國際拳協曾向國際奧委會通報這兩位運動員的性別檢測細節,但國際奧委會未理會這一檢測結果。奧委會的規則是,隻根據護照登記的性別來判斷是否合格。
2. 據巴黎奧運會官方信息,本屆奧運會是史上首個男女平等的盛會,其中 50%
獎牌將授予女性,這在奧運會史上屬於首次。同時,本屆奧運會共有 193 名公開的 LGBTQ+ 運動員參賽。這一數字超過了 2021
年東京奧運會的186 名。本屆巴黎奧運會上,共有3名公開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3.
“跨性別運動員”是指通過變性方式,以變性後的性別參與運動競賽的運動員。目前,根據國際奧委會,以及負責製定其運動項目資格規則的世界泳聯、世界田聯等國際聯合會的規定,還沒有統一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標準。沒有統一的參賽標準,接下來仍將發生更多的哈利夫式“男性爭議”。
8月10日,拳擊女子66公斤級決賽,“性別爭議”拳手、阿爾及利亞選手伊曼·哈利夫對戰中國選手楊柳,最終以三比零奪得了這枚有爭議的金牌。中國選手楊柳遺憾獲得銀牌。賽後,楊柳表示:“因為我們屬於全封閉型備戰。關於她方方麵麵的爭議也是今天才聽說,在此之前,我隻專心地研究如何戰勝她。”
哈利夫是本屆奧運會期間被媒體提問頻率最高的選手之一,每天的發布會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就其性別話題提問。 早前的8月9日,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表示,不會取消哈利夫的資格,準許其繼續參加拳擊決賽。
接下來的8月11日,另一位同樣陷入“性別爭議”的拳擊手、28歲的中國台北拳擊運動員林鬱婷,將在巴黎奧運57公斤級決賽中,對戰波蘭選手瑟瑞梅塔。
本屆奧運即將結束,但這場拳擊“性別爭議”仍在繼續。 未來的國際奧運會與國際拳擊協會,如何製定統一的性別判斷標準,如何製定公平的比賽規則,將是一場漫長的博弈。
女拳擊手被打哭事件,引爆奧委會與國際拳協跨性別運動員標準之爭
25歲的阿爾及利亞選手哈利夫曾在8月1日對戰意大利選手卡裏尼,對方在比賽開始46秒便宣布棄賽,指控哈利夫是“男人”。此事將體育界複雜而有爭議的性別核實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掀起關於“跨性別運動員”能否參賽的爭議。
8月4日,保加利亞女拳手斯維特拉娜·卡梅諾娃·斯坦涅娃在女子57公斤羽量級四分之一決賽被中國台北選手林鬱婷擊敗後,用雙手的食指連續比出了兩個X,同時大喊著:“不,不。”
為何國際拳擊協會(IBA)與奧委會的對跨性別運動員的檢測標準不一致?奧委會關於跨性別運動員的標準是什麽?本屆奧運會有多少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跨性別運動員的標準是什麽?為何奧委會與國際拳擊協會判定女性運動員的標準不一致?
先說說什麽是跨性別運動員。
跨性別運動員(transgender athlete)
是指通過變性方式,以變性後的性別參與運動競賽的運動員。即“出生時是男性,但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女”以及“跨性男”等。而除了“跨性女”與“跨性男”外,還包括了性別酷兒(雙性人)等性別認同。
那麽如何測定參賽運動員的性別?
在跨性別運動員中常被提及的睾酮水平測試,也就是大家常稱的“性別檢測”,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曆史。在20世紀40年代“性別檢測”剛推行時,通常透過目視檢查運動員生殖器來確認性別,其後發展到進行染色體分析以檢測XY染色體來確定性別。這些測試都是為了確保運動員隻能以自己的性別參加比賽,但大多數測試都導致“雙性運動員”被排除在外。
這些跨性別者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抗爭,甚至提起訴訟來推動自己參加比賽的可能。
最早備受矚目的跨性別運動員之一是網球運動員理查茲,他在 1975
年接受了變性治療,一年後開始參加女子比賽,但這立即引發了如潮的批評。在“她”接受美國網球公開賽熱身賽邀請後,32 名女性中有 25
名退出了比賽。
美國網球協會和美國女子網球協會此後引入了巴爾體檢測試,該測試可識別人的性染色體。但理查茲拒絕接受測試,並被禁止參加美國網球公開賽。她於
1977 年提起訴訟,聲稱她的公民權利受到侵犯。
紐約最高法院裁定支持她,稱巴爾體檢作為性別的唯一決定因素“極不公平”,並裁定理查茲在法律上屬於女性。隨後,她在43歲時參加了197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打入雙打決賽。
理查茲和其他運動員的的參賽爭議,間接推動了奧委會對跨性別運動員認定的的步伐。
2004年,國際奧委會發布了《對性別再指定和體育運動建議的解釋意見》。列出了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三個主要條件。第一,運動員必須接受過性別重置(變性)手術,包括外生殖器改變和生殖腺切除術;第二,運動員必須證明其性別得到法律認可;第三,運動員在參賽前必須接受兩年的激素治療。
這一規定打開了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大門。
2014年,國際奧委會將反對歧視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寫入了國際奧委會章程,並在2015年推出了新標準:跨性別女運動員必須發表確認其性別認同為女性,該聲明在四年內不能出於體育目的而更改。再就是必須在比賽前至少一年和整個參賽資格期間證明睾酮水平低於
10
納摩爾/升。但值得關注的是:一個成年女性睾酮正常值的參考範圍在0.7-2.8納摩爾/升。而跨性別運動員的睾酮水平仍然高於這一正常女性的正常值。
這些指導方針在 2016 年裏約奧運會上生效,盡管當年沒有公開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新西蘭舉重運動員Laurel
Hubbard是史上首位參加奧運會的跨性別運動員。
他在2012年由男性轉換為女性,獲得2021年東京奧運會舉重女子組的參賽資格。同年8月2日,哈伯德在87公斤以上級決賽中對戰中國舉重選手李雯雯,三次抓舉失敗,遭提前淘汰。東京奧運會上,至少3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者參加了比賽。
第二名是加拿大女足運動員奎因(Quinn),也被稱為這項有125年曆史的國際賽事的首位變性人。
第三名是美國非二元性別滑板選手阿拉娜·史密斯(Alana Smith)在東京奧運會女子街式滑板比賽中排名倒一。
在某些項目上,“男變女”後,似乎並沒有給這些運動員帶來性別優勢。
負責監督奧運會的國際奧委會對跨性別運動員檢測沒有具體的規則或規定,而是製定了 10 條指導原則。該管理機構還表示,“每個國際聯合會負責製定其運動項目的資格規則,包括確定奧運會參賽資格的資格標準”。
對於 2024 年巴黎奧運會,新規定要求跨性別女性必須在 12
歲之前完成變性,才有資格參加女子組比賽。這條規定旨在防止任何可能因經曆男性青春期而產生的不公平優勢。
此外,至少有 10 項奧林匹克運動限製跨性別運動員參加。這些運動包括田徑、自行車、遊泳、橄欖球、劃船和拳擊等。
世界田徑聯合會和國際自行車聯合會都製定了嚴格的標準,禁止青春期後變性的跨性別女性參加女子賽事。此外,自行車等一些運動項目還引入了“開放”類別,男性運動員和跨性別運動員都可以參賽。
而世界泳聯與世界田聯的最新規定,還要求變性女性將體內睾酮水平保持在2.5納摩爾/升以下,才能參加女子賽事。
沒有統一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標準,未來將可能爆發更多哈利夫與林鬱婷式的“男性爭議”。
南非800米運動員塞門亞(Caster
Semenya)在倫敦和裏約奧運都拿下了女子800米的金牌,但此後有媒體爆出塞門亞是雙性人,她體內沒有卵巢和子宮,而且在她體內還有男性生殖器的存在。2019年,經過性別檢測,國際田聯認定塞門亞是“生物學上的男性”,其身上男性器官可以分泌雄性荷爾蒙,導致她體內睾丸素的含量是普通女性的三倍。國際田聯禁止塞門亞參加400米到1英裏的五項女子比賽項目,除非她通過服用藥物來降低睾丸素含量。而她至今未能符合這一標準。
巴黎奧運會有多少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據巴黎奧運會官方信息稱,本屆奧運會將成為史上首個男女平等的盛會,其中 50%
的獎牌將授予女性,這在奧運會曆史上尚屬首次。而跨性別運動員參賽也超過了上屆東京奧運會。
據美聯社的消息稱,
Outsports(一個匯編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奧運會運動員數據庫的網站)發布的數據稱,巴黎奧運會共有193名公開的LGBTQ+(LGBTQ+
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酷兒或疑惑者、雙性人、無性戀等的首字母縮寫)
運動員參賽。這一數字超過了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186名運動員。而在本屆巴黎奧運會上,共有三名公開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美國隊的妮基·希爾茨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使用代詞“他們/她們”,“她們”在 1500
米比賽中創下了美國選拔賽紀錄,從而獲準參加巴黎奧運會。
加拿大非二元性別足球運動員奎因也被選中代表加拿大參加奧運會。這位效力於多倫多隊的中場球員一直參加女子項目的比賽。
菲律賓拳擊手 Hergie Bacyadan 以跨性別男性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女子 75
公斤級比賽。他生來就是女性,由於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療,因此獲準參賽。
另外,自行車跨性別運動員切爾西·沃爾夫、短跑運動員哈爾巴·迪烏夫、遊泳運動員莉亞·托馬斯,均因自行車聯盟、田聯、泳聯修改了參賽規則,而無法參賽。
因為沒有統一的參賽標準,隻要跨性別運動員還在奧運會存在一天,爭議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