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行,前兩天早上在酒店自助早餐廳見到這麽一件事——
一個衣冠楚楚、在飯桌上大聲跟孩子講國際政治、地緣格局,將一切歸於陰謀的中年男人,在取早餐時不小心將一個夾食物的夾子掉到了地上。
這本是小事,讓服務員換一個即可,怎會難倒可以洞悉各國陰謀、對世事人心了如指掌的成熟男性呢?
可結果讓我大跌眼鏡,隻見他自以為偷偷地將夾子撿起,放回原位,然後拉過自己身後的孩子,以遠低於講國際政治的音量告訴孩子:“這個髒了,不要用,用其他的。”
看著他們施施然走回自己座位,我隻好招手叫服務員過來,讓她幫忙換掉那個夾子。很顯然,這個中年男人的思維模式就是“我知道有問題,我避免去用就行,不需要管別人怎樣”。那句“這個髒了,不要用,用其他的”,讓我想起一些關於食品的段子。
有人說,幹食品行業,往往是自己做什麽就不吃什麽,因為自己知道這玩意兒有多不幹淨,又有多少“科技與狠活”。上次有個朋友買了點某地特產調味品,另一個當地朋友立刻走上了涉嫌侮辱家鄉的道路,勸大家都別買別吃,因為製作過程相當恐怖,簡直如同生化武器,尤其是不少從業者沒什麽文化,放起“化學玩意兒”連劑量都看不明白。
可是,你不吃這個,別人會吃,別人弄的東西,不明真相的你也會吃。這不就是互害嗎?很顯然,僅僅依靠規避,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夾子掉了,最應該做的應該是及時讓服務員更換,不要讓其他人繼續使用,而不是偷偷告訴自家人別用,食品安全同樣如此,你不用你熟悉的東西,可你總不能什麽也不用、什麽也不吃。
在生活中,總能見到這樣的“大聰明”。他們熱衷於各種下三濫的所謂“經驗”,將如何“適應”社會醜惡當成最高明的能力,將各種暗麵當成常識,認為自己全都有能力避開,直到他們踩雷為止。
中國社會有一種“爭當人上人”的傳統,也是不折不扣的迷思。總有人覺得,隻要自己很強大,有權有錢,就能過得很好,所有問題都能避免,隻要自己適應社會那一套,不管好的壞的,就能融入其中,成為受益者,也是“物競天擇”的贏家。
信我吧,真的沒有比你們更蠢的人了。
一個社會好不好,不能看一個有權或有錢的人日子過得有多麽好,有多少特權,而是要看底層過著怎樣的日子,普通人能否安穩快樂度過一生。
一個社會是否適合正常人類居住,不能指望每個人都變成食品藥品專業人士、家電和汽車專家、裝修達人……一個人懂得再多,也不可能避開所有風險,尤其是在風險遍地的互害社會裏。
如果在一個社會裏,普通人無法安穩快樂度過一生,那就意味著權力和金錢構築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隨處可見。前幾年,有朋友回到家鄉內陸小縣城參加同學聚會,席間有一位留在當地的科級幹部,自鳴得意地告訴大家,自己如何憑借手中權力,幹掉了當地一間億元企業。那個企業家當然是小縣城裏的成功人士,關係網也不可謂不密,但很顯然,他擁有的一切都是脆弱的。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會舉出許多類似的例子。
我之前寫過一篇《在“爭當人上人”的社會選擇適應,為何會是一條不歸路》,開頭假設了一個故事——
你出身普通家庭,認同“爭當人上人”的叢林法則,希望改變命運。你從小學習認真刻苦,靠自己努力考上名牌大學,順利畢業後選擇考入體製內,成為一名地級市公務員。工作期間認識了未來的妻子,她也是一名公務員。你們有著同樣的背景,相同的高學曆,工作踏實,麵對工作中的難題、人際關係的複雜,都能妥善麵對。後來,你們都走上科級幹部崗位,在小城裏買房買車,養育孩子。
你們都是老人家眼中最讓人放心的年輕人,成熟懂事。你行事謹慎,工作中講服從和溝通,嘴特別牢靠,性格平和,善於處理關係,總能令人如沐春風。你深信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規則,人在其中,唯一要做的就是適應,所以你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希望成為人上人,擁有更多資源,為家人和孩子創造條件。
麵對社會問題,你總能將屁股坐在“理性客觀中立”的一邊,認為發展道路上一定會存在問題,未來會越來越好,家醜不可外揚,事情不應該搞大,“刁民”和媒體總是唯恐天下不亂,恰恰是發展的障礙。
後來,你被提拔為處級幹部,在普通城市裏已足夠體麵。除了穩定的工作收入之外,一些隱形福利也讓家中老人樂得合不攏嘴,比如孩子可以入讀本地最好的小學和初中。孩子也非常爭氣,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全班第一名,順利考入了重點高中。
你的人生是小城裏的範本,工作體麵,有社會地位,家庭和睦,孩子出色。你適應這個社會,一切如魚得水。今年孩子要高考了,你充滿期待,因為孩子隻要發揮正常,就是本地的高考狀元。
但很不幸的是,你的孩子在高考前夕意外出了交通事故,躺在ICU裏昏迷,情況不容樂觀。孩子是在人行道上被闖紅燈的車子撞飛的,你在心急如焚、痛心於孩子遭遇的同時,也對事後不聞不問的肇事者無比憤慨。你相信一切會有公道,肇事者會承受應有代價。當然,為了讓“公道”來得更切實,一向“適應社會”的你跟交警乃至公安的相熟領導都打了招呼。
但事情並不似預期,孩子一直沒能醒過來,情況越來越糟糕,肇事者卻因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大事化小,甚至要小事化了。你義憤填膺時,組織找你談話,希望你盡量保持淡定,一切以當地大局為重,尤其要管好你情緒崩潰的妻子,確保她別過分情緒化,在網上鳴冤訴苦,破壞本地形象。
在這個時刻,你是否感覺到自己一直努力向上所獲得的地位和話語權,其實無比脆弱?你是否會對自己一直適應的社會有一絲真正的質疑?你是否會對以往那些“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亂”的論調有一絲後悔?
很多人會對這個編造的故事嗤之以鼻,因為它有太大的偶然性。我並不否定偶然性的存在,但我要表達的是,在一個“爭當人上人”的社會裏,“適應社會”者不管多麽成功,都必須麵對一個特別無助的邏輯係統:如果你默認“爭當人上人”的社會規則,那麽就必須承受“總有人比你官更大、錢更多,有可能占有或侵犯你權利”的現實,因為總有一些東西比法律更大,使之無法保障你的權利(包括你引以為豪的特權)。
如今許多年輕人沒有經曆過單位分房的時代,將之視為高房價的解決之道。其實,當年的分房同樣不堪,背後是權力和關係,誰能分得上,誰分不上,在任何一個單位都是一場戰爭。這樣的規則從未改變,比如孩子入學問題,特權固然存在,但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層級、資曆、背景,每一條都可能成為攔路虎,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力往上爬。
在一個“爭當人上人”的社會裏,個體占有的資源、擁有的社會地位、享受的種種權利(甚至特權),都有可能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多少風浪。即使你能安安穩穩過完這一生,你的孩子也未必會,因為我一直強調一句話——“一代人越是強調無底線適應社會,就越會給下一代帶來更難適應的社會。”
現實中有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觀念:隻要我成熟懂事,努力向上,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安穩過完這一生,為孩子創造足夠的物質條件,就是最大的成功,同時,隻要我不惹事不得罪人,就不會有什麽大的波折。我並不反對這種自我向上同時與人為善的觀念,但很想反問一句:如果有地位、背景都比你高的人,又比你橫比你囂張,又湊巧跟你發生衝突了呢?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現象並非沒有,甚至並不少見。
我一直對中國式“適應社會”有所保留,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它像“情商”等詞匯一樣被完全異化。
什麽是適應?就是適應世界的發展和不同的環境。這當然沒有錯,但中國家庭教育裏提到“適應社會”,往往隻將之極端化和片麵化,或者說是“隻適應低標準”。不信?你想想中國家庭提“適應社會”時都是什麽語境吧,最常見的是不是“不管環境有多惡劣,你都應該學著適應”“這個社會就算有再多問題,你也要學著適應”“哪裏都有好有不好,你要適應,要學著忍受”……
你看,都是在強調麵對糟糕的環境時學會適應,有幾個家長會跟你說“尊重自由、尊重個人權利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你要學會適應”?他們隻會先把“自由”曲解為“為所欲為”,將“個人權利”曲解為“自私”,然後將你對自由的渴望歪曲為“你想為所欲為”,跟著再告訴你“沒有絕對的自由”,還要指控你的個人權利意識純屬自私。
又比如家長讓你趕緊結婚生孩子,就會告訴你這是社會主流,你要學會適應,要懂得按部就班。可是你要是告訴他們尊重個人婚育自由才是世界文明的潮流,而且這個潮流已經有了一二百年,早已成為文明世界的常識時,他們可不會讓你學會適應,隻會說你這是異端邪說,是被洗了腦。
所以,中國家庭教育裏說“適應社會”,本質上就是“無底線適應”,隻強調適應社會糟糕的那一麵。說白了就是“你掉進糞坑了?那不要想著爬出來啊,你這是不適應的表現,你要好好在糞坑裏呆著,學會在糞坑裏呼吸、吃飯和生活,這才是適應。”但是,正常人的適應社會,不是應該努力從糞坑裏爬出來,呼吸正常空氣嗎?
至於第二點,則是在“無底線適應”的氛圍下,社會規則注定是畸形的,所以每個人要想獲得更多資源,就必須用各種方式向上爬,“爭當人上人”。
東亞文化特別強調“人上人”這個概念,是因為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候,你不“爭當人上人”,日子就不會好過。
你生下一個孩子,從入學到找工作,每一步都印證著社會地位與關係的重要性。隨便在街上找個人隨機采訪一下,他肯定痛恨走後門,但八成也會說“傻子才不走後門呢”。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他身處社會所決定的。
所以,“爭當人上人”與“無底線適應社會”一樣,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世俗要求,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懂事”的關鍵。但正是這兩種世俗要求,決定了“互害社會”的形成,因為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隻要成為人上人就安全了,同時又為了獲取這種安全而喪失底線。
而且這條路永無止境,因為不管你如何爬升,腳下都是萬丈懸崖。你腳下確實有無數人,甚至終其一生都在懸崖之下,但你和他們並沒有本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