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美國會中美經濟安全委員會召開的一場專題會議上,蘭德智庫分析師希斯發表了一份名為《中國是否已做好開戰的準備?與美國發生潛在衝突的跡象和征兆》的報告。
蘭德智庫的這份報告認為,隨著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及中國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中國一直在積極備戰,但尚未做好戰爭準備,因此不會在短期內與美國開戰。這份報告主要分為2個重點,一個是所謂中國正在積極“備戰”,另一個是中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蘭德給出的理由是,在2022年,中國對國防動員體製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將國防動員的一部分職能,從省級單位改為了市級單位,並且在全國各地都設置國防動員辦公室,甚至國有企業內部也已設立“人武部”。這意味著中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已經得到進一步的增強,而這一舉動的背後意味著中國正在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除此之外,該報告還指出,中國在過去4年裏儲存了大量能源,包括3至4億桶石油,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水平,這很可能預示著中國正在“積極備戰”。
不過蘭德智庫的這一論調,總體是建立在一個所謂的關鍵性時間節點上,即美國頻頻炒作的所謂“中國將在2027年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因為中國一旦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麽其可能會導致中美爆發衝突,因此中國已經在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但顯然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因為一個國家想要進行戰爭準備,其實主要從2點就能看得出來,一個是“戰爭準備”,另一個是“國防動員”。
“國防動員”實際上就是戰爭動員,將國家從和平狀態向戰時狀態轉變,一切的人員、財力和物資,都得全部為戰爭服務。特點是社會運行成本較高,且會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不可逆的負麵影響,這一點是處於“戰時狀態”才可能發動,因此不在這次的考慮範圍內。
而“戰爭準備”,則是在戰前為了應對戰爭而進行的準備,其體現在方方麵麵,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一係列領域。“戰爭準備”所涉及的範圍要更小,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在這兩點上並沒有相應舉動。而且已經有的動作都可以進行合理的解釋。比如在國企設立武裝部隻不過是正常的國防軍事建設,就連美國自己也表示,中國在國防動員上缺少標準化管理以及麵臨人力不足的局麵。
而在中國儲備能源和石油的問題上,中國做的實際上遠不止如此
。自2020年開始,中國開始建立自身的戰略儲備能力,不僅僅限於能源,還包括糧食、原材料,規模都呈現出大幅的提升。
比如在過去4年裏,中國石油的儲備能力已經提升到20億桶,而天然氣儲備能力飆升到250億立方米,當然儲備能力不等於儲備,這點需要注意。另外在關鍵稀有金屬領域,中國的儲備能力也出現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在糧食領域中國的儲備速度也在加速。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67%的玉米儲備、51%的小麥儲備。
中國做這一切的背景,實際上是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以及俄烏戰爭給中國農業資源進口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雖然麵積較大,但人均資源較為匱乏。為了避免美國和中國“脫鉤斷鏈”,以及俄烏戰爭導致國際能源、糧食等一係列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所帶來的負麵影響,中國必然要保證自身戰略物資供應的安全。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無可指摘,以此證明中國正在進行“戰爭準備”,無非又是“中國軍事威脅論”的翻版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
,這份報告還指出,盡管中國正在積極“備戰”,但中國並沒有做好與美國爆發全麵衝突的準備。給出的理由是中國現在依舊主張和平發展,導致發動戰爭的能力受到很大限製。
最後,回過頭來看蘭德智庫的這一份報告,似乎更像是“新手”做的一份分析報告,因為核心內容本身就存在衝突,一方麵表示中國正在積極“備戰”,宣揚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麵又打自己臉,說中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暗示中國處於劣勢地位。屬於是典型的左右手互搏,那麽這份報告的意義除了要更多軍費外,不會有其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