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京來說,太陽能電池板領域具有戰略意義。中國控製著整個價值鏈,並碾壓西方。
法國世界報駐華記者哈羅德·蒂博(Harold
Thibault)從江蘇省南通發出報道,介紹了中國為什麽能夠在太陽能電池板領域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法國世界報記者參觀了南通一個工業園區內的樂泰公司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的生產情況。文章表示,生產基本上是自動化的,生產用的機器是中國製造的。從樂泰的倉庫,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供應鏈的效率很高:材料儲藏室始終是空著的。樂泰公司的創始人、法國人尼科洛夫斯基(Dalibor
Nikolovski)說,如果他上午訂購材料的話,他的供應商下午就把材料給送來了,最遲是第二天。這位在中國生活了十七年的法國人說,“在歐洲,由於電池仍然來自中國,光是運輸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六個月建成工廠
尼科洛夫斯基還表示,中國在竭盡全力地發展太陽能電池板行業。南通的各工業園區競相使用各種辦法來吸引企業:低成本的土地、靠近高速公路和港口、簡化行政程序。這樣,隻用了六個月的時間,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場地,而且,工廠建造起來了、機器交付了、員工已經在上班了。
在法國,負責發展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法國國家太陽能研究所聯係了尼科洛夫斯基,鼓勵他在法國開設工廠。但他禮貌地拒絕了。尼科洛夫斯基認為這是沒有經濟合理性的。他說,“是十五年前我們應該努力發展歐洲的太陽能電池板行業,今天,已經太晚了,差距太大了。材料是在中國,最新一代產品的研發也是在中國。”
法國世界報還表示,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上的絕對主導地位在六月中旬召開的上海新能源大會上也顯露無疑。在無數的大廳裏、無盡的過道裏,都有中國品牌的展位:隆基、正泰、英利、向日葵、Q-Sun……一位銷售經理說,“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中國進行的,在中國,競爭一天比一天激烈。”
法國世界報指出,在太陽能電池板行業,中國最初的優勢來自於該行業非常依賴煤炭。具有半導體特性的基本材料矽在地殼中大量存在,但必須將其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才能精煉並轉化為可用於製造光伏電池的矽塊。該材料成本的40%都是電力成本。由於煤炭價格低廉,因此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中國的矽精煉成本約為每兆瓦時75美元,比全球的平均工業成本低30%。
維吾爾人的強迫勞動
因此,到2025年,太陽能級多晶矽的95%都將在中國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尤其是新疆。非政府組織指出,這一重要材料的全球產量的40%是在維吾爾族人遭受強迫勞動的地區生產的。
法國世界報還指出,中國善於吸引整個價值鏈。在太陽能電池板領域,技術發展得非常快,新工藝平均每兩年就出現一次,每次都必須更換生產線上的機器。盡管這些機器巨大,但它們仍然可以在一個月內交付,在現場安裝,而且維護得非常及時。另外,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也是因素之一,但作用是次要的,因為江蘇等發達地區的工資有時高於東歐國家。
這些因素讓中國現在很難被擊敗。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中國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國低20%,比歐洲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