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抗議中的華人留學生:漠然、回避與感同身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修讀文學博士的台灣留學生邁克爾(Michael)說,自己是華人同學中熱衷參與政治活動的“另類”。他參加了4月24日和4月29日兩場在該校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校園抗議活動。

“我很同情巴勒斯坦,”他向記者講述自己為遠在中東的巴勒斯坦人發聲的緣由時表示,以色列在加沙地帶清剿哈馬斯的戰爭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無辜平民的傷亡。

“學生很有血性,警察這麽做隻會讓學生更加憤怒,學生組成人牆對抗警方,希望他們離開校園,”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當時的見聞。德州警方分別在4月24日和29日出動警力驅散抗議者。邁克爾也有幾位相識的人在與警察的衝突中被捕。“我有三個認識的人被抓,其中一個人被單獨關押29個小時,後來被女朋友交了100美金保釋了,”他告訴記者。

但是隨著學期的結束,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畢業典禮在5月11日順利舉行,校園裏現在看起來冷冷清清的。偶爾有穿著學士袍的畢業生們來到噴泉前擺姿勢照相,絲毫不見抗議當天的混亂與激烈。

華人留學生對以哈衝突熱情不高

今年4月,從哥倫比亞大學的抗議學生在草坪上安營紮寨開始,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已經蔓延至全美。根據BBC在5月6日統計的數據,當時,抗議活動已經擴散到美國的45個州的近140所大學,並有超過2500人被捕。

但對於占美國高校相當一部分的華人留學生來說,這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議題。

邁克爾在奧斯汀參與過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抗議遊行、反對州政府發布的墮胎禁令的遊行,“白紙運動”期間,他也在大學組織的活動中慷慨陳詞。即使如此,中東的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對他來說算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去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後,他看了三、四本書,試圖了解以巴衝突的曆史背景。

去年11月,他在大學的鍾樓下第一次參加了支持巴勒斯坦的集會,他觀察到參與者大多都有中東血統,而東亞裔的麵孔則非常少見。

他和身邊來自中國和台灣的朋友談起了以巴衝突,發現大多數人都不太關心。“可能因為中東曆史本身非常複雜,是另外一個世界,和台灣和中國的聯結非常少。而且輿論很混亂,很難說清善惡。”他說。

關心該議題的台灣朋友中,也以支持以色列的居多。邁克爾表示,因為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所以很多台灣人不願意批評美國和美國的盟友,“感覺以色列是朋友的朋友”。但他認為這其實是“忽略了台灣的主體能動性”。

“能抗議也是一種特權”

在來自北京的博士生張同學眼中,能夠參加抗議本身也是一種特權。這意味著不用擔心失去助教的收入,也不用擔心失去學生簽證。

“如果鬧得厲害了,是可以被退學的,退學之後,你的簽證就失效了,可以遣返你,”她說出了許多中國留學生的切實的顧慮。

“在這裏的不少留學生都是在讀理工科的博士生,博士本身就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被退學,什麽學位都拿不到。被遣返的話,以後簽證可能都不是很好拿,再來美國可能就難了。回到中國之後,你父母這幾年投入的金錢就打水漂了。”張同學語速飛快地說出了一長串參與抗議可能招致的後果,“那點兒衝動,估計想想就被扼殺了吧。”

“而且理工科很忙很累,要畢業已經很不容易了,哪有心思搞這些。還要找實習,找能sponsor H1B簽證的工作,”她補充道。

她觀察到身邊支持抗議的學生中,除了有中東背景,或者有穆斯林宗教信仰的人之外,許多是學習人文科學的美國本土白人學生,他們用不著擔心身份和簽證的問題。

但她詢問這些同學抗議的訴求是什麽,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以色列的聯係究竟有哪幾方麵時,卻常常得不到準確的答案。

“感覺參與的人都很熱情很積極,你問到他們為什麽要參加,他們都說同情巴勒斯坦的平民、女人、小孩這些。但你問他們和大學有什麽關係,感覺他們的回答都很含糊,”張同學總結道。她表示自己並不反對學生自由表達觀點,但隨著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示威活動在美國大學校園的迅速蔓延,她不樂見學生的熱情被“利用和擺弄”。

在德州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攻讀MBA的肖恩·劉(Shaun Liu)則認為,美國的大學生能夠關心這樣和自身生活距離甚遠的事件,為千裏之外的巴勒斯坦人發聲,體現了美國大學生與中國大學生之間的差距。

他說:“左派大學生會超出自身直接利益考量去發聲、關注(以巴衝突)的議題,說他們是花著父母的錢不好好上學,這樣想視野真的很局限。與此同時,困擾內地大學生的議題則是“大學宿舍該不該掛床簾”,前陣子大搞表麵功夫、洗腦灌輸的‘大思政課’,哪邊教育在塑造人,我想高下立判吧。”

他表示因為學業關係,原本已經不再關注以巴局勢,但是因為美國各地大學爆發的抗議又重新關注起這個議題。他表示,自己通過閱讀新聞報道了解到加沙地區可能被以色列“過度報複”,也因此覺得這波學生校園抗議活動是有其正當性的。

抗議其實很和平,集會自由令人羨

前後共參與過五次遊行的台灣留學生邁克爾告訴記者,一直持續積極參與抗議的學生人數非常少。他對記者說:“許多學生隻是大概了解醫院和大學被夷為平地的情況,對巴勒斯坦有同情。”他所參與或者看到的大部分遊行也都是和平有序的,有一天,校園內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動的幾步路以外就有約幾十人在舉行支持以色列的活動,雖然支持以色列的活動人數較少,但是雙方都相安無事,各自討論各自的立場,沒有任何衝突。

肖恩則表示萊斯大學從去年開始就有相關的集會抗議活動,最近的抗議也非常和平,沒有聽說任何學生與警察起衝突的事件發生。他告訴記者:“美國各式抗議示威是其言論自由的直接體現,聚眾抗議允許弱者在個體資源有限、救濟無門的情況下,彼此團聚在一起,互相鼓勵,引起社會的關注,引發思考、甚至像上世紀60年代一樣促成社會變革。”

在加州居住的獨立撰稿人莫萊斯(網名moreless)於5月7日前往了斯坦福大學的抗議現場。他觀察到現場非常平靜。他說:“反正人不是很多,反正挺平靜的,也沒有什麽太多喧鬧,也沒有來鬧場”,“他們的標語,我看了一下,主要一個就是停止種族滅絕,還有一個就是撤資。因為這次學生活動的主要的訴求就是要求學校從跟以色列關聯的公司或者企業或者個人撤資出來。”

他也觀察到現場也有擺放了一些白色的凳子,插了一些小旗幟,代表以色列被哈馬斯綁架的人質。現場也寫著被綁架者的名字,他們什麽時間被綁架了,也有人質的相片或者資料。

他認為這樣的自由表達代表了美國是個自由社會,每個人都擁有和平表達的權利。

根據《衛報》的報道,絕大多數的支持加沙的校園抗議活動都是非常和平的。對4月18日至5月3日期間553起聲援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活動進行分析發現,其中97%沒有造成嚴重損害。導致嚴重的人身和財產損失的抗議事件不到20場。

警方介入引起學生反彈

邁克爾向美國之音表示,4月24日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的抗議之所以在學生圈子裏引發了激烈的回應,主要是學校早早就引入警方維持秩序,激化了許多原本隻是在圍觀的學生。

“學校可能是擔心會模仿哥大學生紮營,所以下午1點左右警察已經到場,但學生沒有主動起衝突,卻有不少人被逮捕,”他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時說。

他和不少同學都認為學校違反了集會自由,也因此,雖然正值考試周,許多忙於學業的學生依然積極參與支持和聲援。他表示自己一些從來沒有關注過這個議題的政治熱情不是很高的朋友當晚也在Instagram等社交網絡上表達對於學校的不滿情緒。

幾天之後的4月29日,校園內再次爆發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學生和警方之間的衝突更加激烈。邁克爾向記者出示了當天在現場拍攝到的視頻,可以清晰地看到警方使用了胡椒噴霧和閃光彈,這一點也得到了奧斯汀當地媒體的證實。在視頻中,學生激烈地表達對警方的不滿,大聲喊著“shame on you(你真丟臉)”的口號。

經曆過這兩次警方介入的抗議後,該議題在學生和老師間得到的支持水漲船高。截至發稿,一封學校教職員工表達對校長的不滿的聯署信件得到了657人的實名簽署,而一封學校研究生希望為巴勒斯坦伸張正義的請願書也得到了一千多人的實名簽署。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4月29日發表聲明,解釋了要求警方驅散示威者的緣由。聲明說,“抗議者無視管理部門和執法人員多次發出的遵守學校規定、拆除在大學南草坪上搭建的帳篷的指令,隨後與試圖沒收帳篷的學生處工作人員發生肢體衝突並對其進行辱罵,之後德州大學及其合作執法機構拆除了帳篷並逮捕了幾名抗議者。”

但校方也在這份聲明中強調,自去年10月份至4月24日之間,德州大學校園內共舉行了不少於13次支持巴勒斯坦的自由言論活動,此後又舉行了四次,基本上沒有發生任何事件。“大學將繼續支持我們社區的自由言論和集會權利,同時也將執行其《製度規則》。”

中國官方的敘事

雖然許多中國留學生都害怕惹上麻煩而不敢參與此次抗議,但中國媒體卻對此次美國校園的學生運動的報道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北京通過官方媒體支持了發生在美國各大校園的支持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稱之為對美國加沙政策的“震耳欲聾的反對聲”。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新媒體品牌欄目《俠客島》在一段星4月29日發布的視頻中稱,美國學生之所以抗議是因為“看不下去美國的雙標了”。

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為美國的校園抗議辯護:“不要弄錯了:呼籲停火並停止殺戮不等於反猶主義。畢竟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無論是以色列的還是巴勒斯坦的。”

曾在中國官媒工作過的英國人肖恩·海恩斯(Sean Haines)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官媒對西方示威活動的大篇幅報道是其一貫措施。

“在新華社,當我們挑選新聞順序的時候,外國抗議總是優先的,”他表示,“特別是在大選季節左右。‘看哪,外國民主是多麽得嚇人,中國沒有這些,你應該感到高興’。

學期結束,抗議活動何去何從

隨著學期的結束,校園抗議活動也告一段落。邁克爾告訴記者,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一直在持續,但是會像2023年底那樣在州議會或者城市的其他地方舉行。

他表示,一直參與抗議的核心成員其實很少,人員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隻是大概了解一些情況,至於這些抗議的訴求,未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應該采取何種方式和平共處,大家的支持的提案也有不同。

這一社交媒體上討論廣泛的議題在大學生中的重要性也並沒有排在前列。根據 Axios獨家公布的調查顯示,隻有8%的大學生參加了支持巴勒斯坦或者以色列的抗議活動。在九個議題中,中東衝突被學生們視為最不重要的議題,而學生們最關注的議題則是醫療政策改革、教育性的資金與經濟公平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