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震驚了世界!中國“古盜鳥”化石騙局真相大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古盜鳥”化石實際上是由兩個不同的化石拚湊而成的。(圖擷取自X平台)

1999年1塊名為“遼寧古盜鳥”(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的化石震驚了世界,它被譽為連接恐龍和鳥類的“失落的環節”,似乎證實了現代鳥類是從有羽毛的恐龍演化而來。然而,這項看似劃時代的發現,卻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據科學媒體《IFLScience》12日報導,這塊來自中國遼寧省的化石,大小如火雞,擁有原始鳥類的前肢和恐龍的尾巴。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在1999年10月15日宣布了這項發現,並將其刊登在雜誌上,宣稱“古盜鳥”提供了“恐龍與鳥類之間的聯繫,以及肉食性恐龍,甚至可能包括暴龍(Tyrannosaurus rex)身上普遍存在羽毛的新證據”。

然而,這篇報導並未經過同行評審,就將“古盜鳥”描述為一個新物種,並賦予其學名。這在科學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著名鳥類學家奧爾森(Storrs Olson)在一封致國家地理學會的信中,批評該文章是“聳動、毫無根據、小報式新聞”。

在科學界的質疑聲浪中,國家地理學會展開了調查,發現“古盜鳥”化石實際上是由兩個不同的化石拚湊而成的。2001年古生物學家羅威(Timothy Rowe)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利用電腦斷層掃描(CT)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論。

調查顯示,1名中國農民在1997年7月挖掘頁岩礦坑時,發現了1塊含有鳥類骨骼和羽毛的化石,以及另1塊含有尾巴、頭骨和腳的化石。他將2塊化石黏合在一起,並添加了一些碎片,使其看起來更完整,然後將其走私到美國,以8萬美元的價格出售。

這塊拚湊而成的化石最終落入了猶他州1家非營利恐龍博物館館長手中。他相信這是1隻新的恐龍物種,並將其命名為“古盜鳥”。然而,經過科學家們的仔細研究,真相終於大白。“古盜鳥”其實是一個嵌合體,由1種原始的食魚鳥類“燕鳥”(Yanornis)和1種小型有翼猛禽“馳龍”(Dromaeosaur)的化石組成。

“古盜鳥”化石騙局的揭露,震驚了科學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化石交易倫理的反思。為了追求商業利益,一些人會不擇手段地偽造化石,這不僅損害了科學研究的誠信,也可能導致珍貴的化石資料永遠流失。這一事件也提醒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必須保持嚴謹的態度,並堅持同行評審的原則,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