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存在“新冠滅活疫苗之父”,哪來的“他”落馬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兩天到處都在傳“新冠滅活疫苗之父”楊曉明落馬的消息,本來是一條大快人心的反腐新聞,但牽涉到億萬人接種過的疫苗,愣是傳得人心惶惶。

還有的報道更誇張,把滅活兩個字也省掉,直接稱呼他為“新冠疫苗之父”……

這就太離譜了啊……所謂“新冠滅活疫苗之父”的說法在醫藥界根本就不存在,即便非要強行頂一個人上去接住這頭銜,楊曉明他也配不上啊。

第一,滅活疫苗的研發基本沒有技術難度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一點是,研發新冠滅活疫苗是基本沒有技術難度的,相應的,也並不存在什麽科研意義上的“技術攻關”。

從頭到尾,開發新冠滅活疫苗的困難都體現在資金投入門檻、生產能力門檻、監管政策門檻,唯獨沒有什麽技術門檻。因此,開發出新冠滅活疫苗根本算不上什麽技術突破或者創新成果,這個項目裏麵沒有任何人配得上“新冠滅活疫苗之父”的稱謂。

開發新冠滅活疫苗最難最難的是你得有超級雄厚的資金,需要大把大把的數以十億計的錢來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和建立生產線。而國藥集團旗下的中國生物依靠國家支持,是這個領域資金實力最雄厚的公司,他們做出來新冠滅活疫苗,簡單來說就叫“人民幣玩家”。

然後就是生產能力的門檻,你得有實力快速建立起能夠供應上億人使用的疫苗生產線,而且是符合GMP標準的生物藥品生產線。國藥集團原本就是這個領域的巨無霸,新冠疫苗的生產任務量雖然史無前例地高,但終究是個加班加點的瑣碎活兒。

最後是監管政策的門檻,實驗室開發出滅活疫苗很容易,但要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拿到臨床試驗批文、生產批文、疫苗(附條件)上市批文,絕非民間野生公司能做到的。

作為當前經驗最為成熟、生產也最為容易的疫苗開發路線,滅活疫苗的開發實在是沒什麽可吹的原創貢獻,因此一直以來醫藥學術界根本就沒有推舉過什麽“新冠滅活疫苗之父”。

第二,重大科研成果不能歸功於行政領導

即便是考慮到新冠滅活疫苗接種覆蓋之廣,出於政治考慮非要指認一名貢獻最大的科研人員,那也肯定不會是楊曉明。

原因很簡單,楊曉明是早就遠離了科研一線的行政領導,並不是國藥新冠疫苗開發項目的直接負責人。

以光明網2020年10月刊發的《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攻關紀實》報道為依據,疫情之初,作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公司董事長的楊曉明所做的工作是

“迅速指示上海子公司總經理夏小凱行動起來”;

“抄起手機撥通了武漢生物生物所總經理段凱的電話,讓他們開幹”;

“下定決心砸下十幾個億做新冠疫苗開發”。

你說楊曉明對於國藥集團新冠疫苗的開發有沒有貢獻?那肯定是有的,他是拍板的領導。你說國藥集團的新冠疫苗是不是他主持技術攻關開發出來的?那就純屬瞎扯了。

真要說研發貢獻最大的,一位是武漢生物所首席科學家申碩博士,他負責領導新冠滅活疫苗的實驗室開發,另一位是北京生物所副總經理王輝(女),她負責領導新冠滅活疫苗生產線的建設。

別的領域我不知道,但在學術界,至少目前還不流行讓行政領導來最後摘桃子的規矩。楊曉明作為中國生物董事長,國藥集團總工程師(也是行政管理職務),“新冠滅活疫苗之父”這樣的學術榮譽稱謂怎麽也輪不到他。

第三,選擇滅活路線是重大決策失誤

事實上,楊曉明不僅對新冠疫苗的開發沒有實際的科研貢獻,反而因為他(至少明麵上是他的決策)堅持選擇了滅活疫苗的路線,對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和生物醫藥發展來說都是重大的決策失誤。

一方麵,滅活疫苗的技術路線雖然成熟可靠安全風險小,但對於Covid-19這類RNA病毒也有著“免疫效果不強”、“跟不上病毒變異速度”的先天弱勢。刻薄一點說,選擇滅活路線對於國藥集團來說是一個商業層麵的穩健英明決策,可以確保國藥集團拿下首發賺到大錢,但對於中國的新冠疫情防控來說卻是一個“懦夫決策”。

後來的實踐也已證明,滅活疫苗的全民多次接種雖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重症比例,但在2年多時間裏對於疫情管控的放鬆/放開並沒有形成有效支撐,對於疫情管控突然放開後的社會衝擊也沒能力挽狂瀾。

滅活疫苗,有的確比沒有要好,但遠遠達不到公眾對新冠疫苗的預期。耗費上千億資金,對中國新冠疫情防控的貢獻卻並不突出,滅活疫苗的路線選擇堪稱重大失誤。

另一方麵,由於以國藥集團和科興為代表的滅活疫苗路線消耗了天量的防疫資金和行政資源,中國永遠錯失了開發mRNA路線新冠疫苗的最佳時機,更錯失了借助千年未有之抗疫力度來積累下一代mRNA藥物開發技術的機會。

一次新冠疫情,錯過了機會,但我們的社會終究也撐過來了,但在生物醫藥領域技術革命的路上錯過機會,落後一代,卻不知未來還要付出多少經濟代價和生命代價來追趕。

選擇滅活,國藥賺到很多,但中國失去更多。

第四,楊曉明落馬和疫苗安全性無關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楊曉明的落馬和新冠滅活疫苗的安全性沒有一毛錢關係,應該就是純純的腐敗案件。

新冠疫苗因其史無前例的接種規模(中國超過30億劑次),史無前例特事特辦的加急氛圍(不到半年獲批緊急使用),牽涉到上千億的資金規模和巨大的尋租空間,滋生腐敗是必然事件。

人性,經不起這樣的考驗,曾經矢誌報國的科學家楊曉明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