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報告刪“和平統一” 對台強硬或過度解讀?

人大報告刪“和平統一” 對台強硬或過度解讀?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漁船金門翻覆案談判僵持之際,中國總理李強在兩會期間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份刪除了慣例出現的“和平統一”,引發揣測。有學者向DW表示不必“過度解讀”,也有專家指出北京未來對台方針可能“多做少說”。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人大會議發表任內第一場工作報告,針對涉台部份,李強重申中國官方立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幹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複興偉業”。

報告刪除了過往慣例出現的“和平統一”用詞,以“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取代過去常用的“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有意見認為,北京欲藉此強化對台表態。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針對李強報告未提“和平統一”會否影響台海局勢,他回應“不期望最後軍事麵對,大家都希望和平”,強調台灣不會與中國做武器裝備競爭;但有學者認為,李強的工作報告基本維持中國一貫的基調跟立場,不必就此“過度解讀”。

台灣學者:過度解讀

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向DW表示,李強提出的工作報告“並沒有因為台灣方麵的選舉結果或因為兩岸關係的情勢,而有太多新的用語、甚至是未曾提出過的重大的主張”。

他認為,中國當前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還是以和平為優先,“現在北京方麵如果有講統一,必然是和平統一”,“北京重要的官員、重要的官媒從來沒有提過‘武力統一’這四個字。最多談到為什麽不放棄非和平的手段,為什麽保留使用武力”。

張五嶽解釋,北京在本屆兩會中,在涉台議題上高舉的目標不乏“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願”,其中的“統一大願”一定為和平。“非和平的手段以及武力手段,這是最後迫不得已的,在那種情況之下怎麽可能還有‘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的問題,怎麽可能還有融合發展的問題?”

他表示:“把所謂的‘推進祖國統一大願’看出來少掉和平兩個字,就認為說現在不是用和平的手段,我覺得這是過度解讀了。”

涉台方針“多做少說”?

兩會期間,除了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4日在工作報告中,亦有涉台內容,但僅有簡短回顧。王滬寧在回顧2023年工作時稱,要“圍繞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等協商建言,舉辦第六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助推兩岸融合發展”,但在2024年的工作計劃中,隻字未提台灣或兩岸內容。

去年前政協主席汪洋卸位前,其工作報告除了提及參與台灣光複紀念活動和海峽論壇,還包含“加強與台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人士聯係”,“針對美歐炮製涉台、涉港、涉疆法案和佩洛西竄台等發表嚴正聲明,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兩者對比之下,今年涉台部份減少。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向DW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主要處理經濟跟社會議題,涉台內容基本上都會按照對台工作會議的內容來談。值得注意的是,從台灣大選至今的發展來看,他認為北京未來對台方針“做的比說的多”。

王信賢指出,台灣大選結果出爐的當天晚上,中國國台辦隨即表態稱“民進黨不代表台灣主流民意”,後續發生瑙魯與台灣斷交、M503航線及近期發生的快艇翻覆案,“透過每一個事件,他(中國)在完成他的戰略目標,但是他就不講了,他就直接做了,這個是非常明確的”。

王信賢認為,王滬寧在政協工作報告中反而釋放出一個重要信息,即“擴大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他分析,從王滬寧的說法可以看到幾項內容,包括瑙魯在斷交公報中提到的“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案”,以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提到的開羅會議跟波茲坦宣言等。

王信賢稱,中國過去幾年一直試圖在國際上取得“曆史的詮釋權”,意在告訴台灣:“其實從開羅會議開始,就已經定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沒有所謂的‘台灣主權未定論’……王滬寧講這一句話,其實很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個。”

張五嶽表示,中國近幾年在政協報告中均未有太多涉台內容,“不要說今年是如此,去年亦是如此”。他認為,與此次的兩會相比,王滬寧今年2月的“對台工作會議”上所發表的8點重要指示跟講話,反而更具有重要性,“因為這對台工作會議主要是針對全中國大陸涉台幹部、涉台人員,等於是律定統一思想,嚴格講指導方針,跟具體步驟的重要會議”。

此外,他也認為,比起王滬寧的發言,更重要的是看習近平是否在兩會期間,向相關單位針對台灣問題發表講話。“如果他針對台灣問題來發表講話.....等於是一錘定音,也是最重要最高,也是最新的(對台)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