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困擾著所有人的、暗戳戳的“就業歧視”

那些困擾著所有人的、暗戳戳的“就業歧視”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本次觀察關鍵詞:就業,歧視

小楊,將滿30歲,女,單身;老楊,已滿37歲,男,已婚。在過去的半年,他們投了無數份求職簡曆,大多石沉大海,也有的功虧一簣。

錯過了金九銀十,他們希望轉機出現在這個春天。

對於大學生,春招可能是畢業前最後一次好機會。對於小楊、老楊,半年的求職經曆讓他們身心疲憊,春招也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搏。

“再不行,就隻能創業了。”小楊說的創業,可能隻是買台車去開滴滴,盡管駕齡一年的要求她也沒達到。作為女性,開滴滴的想法有時讓一些人意外。“我說吧,這就是性別歧視。”

對於求職不順的人,或多或少都覺得自己受到過歧視。老楊所麵對的可能是年齡偏大,他誇口說:“31歲那年,總共投了3份簡曆,每一份都拿到了錄取通知。”

被人歧視,也歧視別人

“我們充分尊重和維護員工權益,堅決杜絕針對性別、地域、年齡、種族、宗教和孕殘等任何形式的歧視、騷擾或威脅行為,同時嚴格實行所有正式員工同工同酬規定。”這是京東去年ESG(環境、社會責任、治理)報告中的一段話。如果搜集更多,會發現幾乎所有上市公司的ESG報告中都有這麽一段,有的甚至每個字都一樣。

“ESG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這是固定套路,他們必須這麽說。”一位學者評價。

但把年齡作為招聘標準,很多企業卻毫不避諱。以京東官網2月21日發布的招聘廣告為例,在吉林、陝西、黑龍江等多地招聘的客戶經理崗位,均提出了年齡要求。有意思的是,一模一樣的崗位職責,在陝西和吉林要求35歲以下,在黑龍江卻要求40歲以下。如果再仔細查閱更多招聘崗位,工作地點在北京的很少會標注年齡要求。

企業招聘廣告截圖顯示:同一天公布的同一崗位,僅僅工作地點不同,在年齡限製方麵就出現了不同。

“所以如何判斷年齡與工作能力的關聯呢?年齡是可靠的標尺嗎?”老楊說,“即便沒有標注年齡,有沒有可能僅僅是沒有標注而已?”

有可能!一家國企的高管私下告訴虎嗅,其在拿到麵試者簡曆前,手下已把年齡35歲以上的求職者簡曆初篩掉了,盡管招聘廣告沒有提年齡限製。

“‘同工同酬’也是做不到的。”老楊至少應聘過兩家互聯網大廠,成功通過數輪筆試、麵試,卻在薪資談判這最後一關被卡住。“很多大廠薪資都是在你過去半年或一年的平均月收入基礎上增加30%,所以同一個崗位,不同人的薪資是不同的。如果你從三四線城市來北京求職,就會很不利,而且很多企業不許員工互相打聽薪水。”

老楊身上還有個罕見特征,他曾經的工作可以獲得灰色收入,“但如果收受紅包、禮品,工作質量就會大打折扣”。為了做好工作,也懷著一點理想主義情懷,老楊在過去的十年一直忍受清貧,這也使他的一些工作成果受到業界高度評價。

但跨行業求職時,銀行流水賬單讓他羞愧。“有一份工作,即使在我原有收入基礎上加多100%,也沒有達到招聘廣告中開出的最低工資。人力部門甚至覺得我能力低下,盡管我已經完全通過了業務部門的筆試、麵試。可我是為了保證工作質量才不去收紅包的,過去就有人覺得我是怪胎,現在又成了求職的短板。”

不到30歲的小楊也懷疑自己受到了年齡歧視,被貼上“大齡單身女青年”的標簽。在麵試中,她幾乎總被問到婚姻狀況,在回答“未婚”以後又被問到有沒有男朋友。她一度不知道怎麽回答,因為網上一些人建議答“有”,另一些人則建議答“無”。

一位獵頭告訴虎嗅,女性的年齡和婚戀狀況的確是招聘方會關注的。“企業可不想你一入職就休婚假,更不希望你馬上休產假。但如果你已婚已育,最好是孩子都上高中了,那優勢就很大。”

小楊找到了終極解決方案,聲稱自己是丁克。“說著說著我自己都信了。”

但還有一個問題不能靠撒謊解決,北京很多事業單位在麵向社會招聘時,注明需要北京戶口。“怎麽,北京戶口也是一種能力?有北京戶口就能上清華北大?”名校畢業的小楊很不服氣。

但她自己也在歧視別人——學曆歧視。

歧視浪費人力資源

除了年齡、性別、戶口、薪資、學曆,還有相貌、性取向、殘疾、城鄉等等,在國內就業市場,似乎總有一款歧視適合你。

“一個人的某些特征與工作不相關,不影響工作績效,卻被區別對待,就可以認為是受到了歧視。”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人力資源管理係主任許誌星說,“例如年齡和性別等因素,可能不影響工作效率,甚至有時還提高效率,僅僅因為偏見,就把人才淘汰了,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文菲(化名)是一家外資獵頭公司的資深顧問,其公司的服務對象也幾乎全是外企。她認為,年齡不是一把準確的尺子,“我們確實會關注工作經驗,而年齡大的人反而可能更豐富。”

至晚在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就有一種“青年崇拜”。魯迅雖然關心並幫助了很多年輕人,卻對青年崇拜保持警惕。可惜他的觀念不像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那樣流行。

一位退休的外企高管認為,人們誤會了年輕的概念。“不是年輕人設計了更新的產品,而是新產品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因而銷量很好。年輕人未必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但年輕過的中年或老年人能意識到自己曾想得到什麽。”

的確有事例可以支持這種說法:第一代iPhone手機上市時,喬布斯已經52歲,但智能手機的第一批用戶主要是年輕人,很多果粉可能隻有22歲。再比如,一個時尚優雅的年輕女士,其所青睞的某款奢侈品,很可能是卡爾·拉格斐在他80歲那年設計的。

2018年5月3日,法國巴黎,卡爾·拉格斐亮相香奈兒2018/19早春度假係列發布會。

消費主義的特征之一是,產品可能不是為了滿足某種既有需求,而是這個產品被生產出來後,人們產生的這種需求。在消費主義時代,一些深諳人性的中老年人,可能很擅長抓住使人上癮的G點。

文菲還告訴虎嗅,性別歧視也是沒道理的。“女性在職場上可能有特定優勢,比如溝通、語言能力。她們有某種親和力,人們對女性的防範心理可能沒那麽重。”

她介紹,一些客戶在看完簡曆後,會特意問獵頭公司還有沒有更多女性候選人。“尤其是歐洲企業,他們對管理層的女性比例有要求,希望至少能夠超過一個最低比例。”這種情況可能與女性特質有關,也可能與歐洲的社會思潮,或者法律要求有關。

許誌星指出:“生育人口讓全社會都受益,但女性卻承擔了更多責任。有些企業不願聘用女性,一個原因是必須給她們放產假。但如果讓男性承擔同樣的養育責任,規定他們也必須休產假,企業是不是會減少對女性的歧視呢?讓企業承擔一部分責任,政府又補貼一下企業,成本攤薄給全社會,負擔就不那麽明顯了。”

歧視女性更可能是一種短視行為。文菲表示,獵頭和他們服務的外企都深知人才難得。“帶薪產假始終是一時的,對於企業,付出一點時間和薪資成本是值得的。”

歧視不會輕易退場

“歧視既可能是企業的被動選擇,也可能是主動選擇,前者是政策導致的,後者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係主任許敏波說。

在他看來,政策導致的歧視最不應該出現。“過去一些城市為了提高本市居民就業率,要求企業必須招聘多少本地戶籍人士。其實企業也不願意,有可能提高用工成本,但沒辦法。這類歧視違背經濟規律,隻要廢除政策就好。”

許敏波告訴虎嗅,如果歧視是企業的自主選擇,某種意義上符合經濟規律,因而很難清除。

例如學曆歧視——雖然學曆不等於能力,但在統計概率上,學曆更高、畢業院校知名度更高,的確更可能勝任某些崗位。“通過篩選學曆,企業可能降低人才選拔的成本。”

再比如相貌歧視。許敏波指出:“空姐招聘偏好外貌條件更好的人,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偏好性歧視。但在一個競爭性行業,有可能提高航司的市場競爭力。”

女性容易成為性別和相貌歧視的雙重受害者。尤其中國社會不太強調政治正確,“顏值即正義”這樣的流行語可以公開傳播。其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可能是推動了醫美產業的做大做強,但負麵作用是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資源錯配。

許誌星說:“從近年情況看,空姐的外在形象已經不像二十年前那麽突出了,而是越來越注重服務技能。說不定再過一些年,我們也能看到像歐洲航班上那樣年齡偏大、相貌普通,但作業更加熟練的空姐。”

他進一步解釋:“勞動力市場也是市場。二三十年前,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的情況下,雇主的選擇空間很大。反過來,在今天老齡化、少子化的背景下,人力資源的價值越來越高,那些不影響工作績效的標簽會被撕掉,歧視也就越來越少。”

國內某人力資源公司招聘廣告截圖顯示,其為一家司法機關招聘文員時,要求年齡在22至35歲之間,且五官端正,但崗位職責並不涉及提供窗口服務,很難看出年齡、相貌與工作存在關聯。

可市場失靈怎麽辦?愛美是人的天性,即便文菲也承認,“長相好的人會吃香”。但多少可以做些努力,她所供職的外資獵頭公司引入了一種西方經驗,簡曆上不貼照片——這在很多歐洲國家是慣例,就像中國有貼照片的慣例。

很多人懷疑這隻會浮於表麵,就像上市公司不會履行他們反年齡歧視的承諾,就像法律也經常淪為擺設。

但口號多少可以喚醒意識。

本質上,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也不願受求職者的外表影響。許敏波說:“如果不貼照片,相貌普通的求職者進入麵試環節的障礙就會減少。當麵交流,其精神風貌更容易展示出來,部分抵消了相貌的影響。”

一位不願具名的法學教授表示,執法有提升空間,立法也更應傾向弱勢群體,但隻要法律存在,就有價值導向作用。

他強調,要落實法律,較真的人和法律缺一不可。2002年1月,四川大學法學院學生蔣韜將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告上法庭,理由是該行招聘要求“男性身高168厘米,女性身高155厘米以上”。此案被稱為“中國憲法平等權第一案”,蔣韜雖然敗訴,“但身高要求已經很少出現在招聘廣告中”。

這位教授還認為:“較真的人不能太多,太多了社會容易亂套。但在國內,整體上對他們還是不夠友善,事不關己的時候,人們不太喜歡較真的人。所以當反歧視的人遇到阻力時,法律至少提供了一些依據和保護。”

當年困住蔣韜的身高限製,像極了當下公務員招考的年齡限製。有觀點認為,每一種歧視的消除都很難,而放寬考編年齡限製,很可能是可行性較高的了。

更何況,政府表率的方向,既可以是反歧視的,也可以是歧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