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一個代表菜,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桌盛下九州,一盤裝滿四季。隻有美食,擁有容納百川的氣魄。

不同的食材經過不同地區原住民的妙手烹飪,形成了一段共同的舌尖記憶。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美食。這些美食,烹飪手法不一定多麽複雜,食材用料不一定多麽珍貴,但它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8月初,九行發起了最能代表家鄉特色的“省菜”征集,收到來自五湖四海的讀者投來的珍藏版菜式與故事。

有老爸實驗十多年、不斷失敗又不斷挑戰的渝派黃蔥版魚香肉絲,有輪流“統治”陝西的羊肉泡饃和油潑麵,還有能從餐桌上一統“散裝”江蘇的軟兜長魚……

△“10餘年的試驗中,他基本上每一次都失敗了,無論如何都做不出館子的味道。”(圖/搞笑洋蔥)

以下是征集中來自中、東、南、西、北部五個省份的“省菜”,就讓它們帶大家一起去本地人家裏“吃飯”。

貴州:折耳根炒臘肉

作為“西南F4”成員,“折耳根聯盟”的忠實擁護者,貴州的空氣中仿佛都彌漫著折耳根味。

在貴州的涼拌菜領域,折耳根是絕對的C位、實力強勁的solo選手,無須與其他菜配合。但進了炒鍋,遇到了同樣常見的食材——臘肉,就成就了一對強勁組合,堪比鳳凰傳奇。

△油汪汪的折耳根炒臘肉,是名副其實的下飯菜。(圖/圖蟲創意)

貴州地區有大片山林、溝穀,為折耳根提供了野蠻生長的絕佳空間。而在天氣潮濕的南方地區,家家戶戶都會熏製肉幹,延長賞味期限。柴火的熏製,會讓臘肉染上一種煙熏火燎的江湖氣息,完美中和了折耳根霸道的魚腥氣,進而營造出口齒留香的獨特風味。

吃過折耳根炒臘肉的人,似乎腦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旋律:

烏!蒙!山!連!著!山!外!山!

月!光!灑!下!了!響!水!灘!

有沒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麽玲花不能沒有曾毅,曾毅也離不開玲花?

這一盤折耳根炒臘肉或許可以。

吉林:蘸醬菜

“東北領先全國水平,提前進入減脂輕食蔬菜沙拉時期。”

△小雞燉蘑菇、鍋包肉等硬菜可以輪番登場,但蘸醬菜一定是黃金配角。(圖/啵啵比比咚咚噠)

眾所周知,東北三省常常合體出現,而“大醬”則是它們共同的靈魂。用東北人自嘲的梗來說,一整碟大醬,加上豆皮,哢哢幾頓就能蘸掉二裏綠化帶。

恐怕本地人也很難說清,蘸醬菜雖為涼菜,卻依舊能夠堅挺地留在寒冷冬天的餐桌上,這究竟是醬的魅力,還是菜的魔力?樸素如它,即使上了年夜飯的餐桌也全然不會怯場。

△據說卷豆皮是貴族版蘸醬菜,不卷豆皮直接蘸醬吃才是最樸素的享受方式。(圖/圖蟲創意)

在以“實在”著稱的吉林省,蘸醬菜也能吃出自助大餐的豪邁氣勢——大醬、麻醬、辣椒醬、雞蛋醬皆可,青辣椒、水蘿卜、胡蘿卜、大蔥、黃瓜、茼蒿……菜園子裏摘什麽蘸什麽。

據說,東北人愛吃蘸醬菜是一種對春天的“報複性”消費。在科技、物流尚不發達的年代,漫長冬季裏想要吃到鮮嫩綠蔬,是很難的事情,所以等到春暖花開時,不拘是自家菜園的蔬菜,還是漫山遍野的野菜,人們隻想大快朵頤,滿足了積攢一整個冬天的“菜癮”。

吉林的春天,就從這一盤永不翻車的蘸醬菜開始。

江蘇:軟兜長魚

江蘇的“散裝”程度,連在飲食習慣上都有顯著體現。蘇南、蘇中和蘇北“各自為營”,南北城市之間清晰的甜、鹹粽分割線,到了江蘇內部都蕩然無存。

想“統一”江蘇的口味,評出省菜,聽上去猶如天方夜譚,好在評論區有江蘇人現身說法——“長魚這種食材代表江蘇,絕對沒爭議。”

“長魚”,是鱔魚的蘇式叫法。要論全國最會吃鱔魚的地區,江蘇一定穩居高位。畢竟從清代開始,淮安廚子善烹飪鱔魚就已經全國聞名了。其中“軟兜長魚”,更是位列江蘇省十大名菜之首。

△軟兜長魚,隻取用鱔魚的脊背肉加以烹飪,肉質柔軟細膩。(圖/視覺中國)

“軟兜”不僅是鱔魚的古法烹飪方式,更是對菜肴形態的具象化比喻。一條溫軟的鱔魚絲宛如肚兜帶,食用時還要趕緊用勺兜住,故名“軟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江蘇人,在對長魚的烹飪上還對魚身進行了仔細劃分,背肉、腹肉、尾肉都有對應的烹飪技巧,保證不同的部位能發揮其作為食材的最佳口感。

△鱔糊端上桌後還在劈裏啪啦作響,是響油鱔糊的一大特色。(圖/視覺中國)

嚴格來說,江蘇的“省菜”不是一道菜,而是長魚這種食材。除了軟兜長魚外,還有如炒脆鱔、紅燒鱔段、響油鱔糊等多種用鱔魚製作的佳肴,江蘇人對它們的喜愛程度難分高下。

如果你也是一個鱔魚忠實愛好者,且對於鱔魚的一百種吃法有濃厚的興趣,那麽去江蘇,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湖南:辣椒炒肉

剁椒魚頭、永州鴨血、醬板鴨、毛氏紅燒肉……湘菜宇宙,向來是神仙打架。但辣椒炒肉的地位,從來無菜敢挑戰。

在湖南,辣椒炒肉被稱為“下飯神器”。一盤簡單炒菜的下飯程度,足以與一大桌珍饈美味相抗衡,由此可見,湖南人對辣椒炒肉愛得多麽深沉。

△簡簡單單的一盤辣椒炒肉,可以就下一大碗白米飯。(圖/湘芸)

“選取湖南特產的樟樹辣椒、二八肥瘦的豬肉,再搭配上豆豉和白木耳”,辣椒炒肉就在翻騰的炒鍋中誕生了。辣椒炒肉之於湘菜廚子,就有如試金石般的存在。隻要一家店的辣椒炒肉做得好,基本就“穩”了。

湖南不僅人均嗜辣,還是中國最大的辣椒種植地,樟樹辣椒就是本地培育的辣椒品種之一。

在湖南人看來,辣椒就是辣椒炒肉的主心骨和靈魂。越辣越歡喜,但這種辣不能是單純的痛覺,而是在香辣、鮮辣的刺激下所分泌的歡樂激素。所以辣椒的品種與火候,自然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辣椒,是湖南的特產之一。湘菜離不開辣椒,湖南人也離不開辣椒。(圖/視覺中國)

最能彰顯湖南特色的辣椒炒肉,被視為湖南人的精神圖騰。無論遇到多難的事,隻要有一盤辣椒炒肉,就能吃個酣暢淋漓。

浙江:醃篤鮮

想要馳騁在浙江的美食屆,“鮮”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清蒸梭子蟹、燒黃魚、醃篤鮮、龍井蝦仁、魚羹……在浙江吃飯,隨時都要做好鮮掉眉毛的準備。而在一眾以鮮為名的浙江美食裏,醃篤鮮憑借難以複刻的天然鹹香,獲得了包郵區人民的高票推薦。

△對於醃篤鮮當選“省菜”,浙江人自信表示:“其他省好像沒有這個,就算有也沒有浙江的好吃!”(圖/視覺中國)

嚴格來說,醃篤鮮源起安徽,在菜係上分屬徽菜,卻在隔壁浙江的餐桌上成了頭牌美食。這與醃篤鮮所用到的所有食材中最重要的一種——筍,有著極大的關係。如果蔬菜界也有評比,筍當之無愧是鮮中之鮮,冬筍肥厚、春筍鮮嫩,各有千秋。

不時不食,是一種任性,也是對食材本味的至高追求。“醃”和“鮮”分別是鹹肉與筍的代稱,“篤”則是小火慢燉的方言發音,在高湯慢煨下,鹹肉與當季鮮筍仿佛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味道極鮮。

△醃篤鮮帶著鹹肉的鹹鮮味,高湯濃白,嫩筍口感清脆。(圖/圖蟲創意)

對於醃篤鮮的口感,在包郵區有種誇張的形容:“好喝的醃篤鮮像茅台一樣,會在嘴裏掛壁。”初春時節,沒有什麽比來一碗醇厚的醃篤鮮更能驅散尚未退去的寒意。

醃篤鮮就像是一把江南地區居民共有的味覺鑰匙,解鎖了滿園春色。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畫描繪下的江南堪稱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烏托邦。(圖/圖蟲創意)

在很多省份,“省菜”的角逐勝負難分。

譬如,廣東的“省菜”究竟屬於家裏飯桌上的常客白切雞,還是夜宵小攤和高級酒家共有的炒牛河?川菜裏的當家花旦,究竟是經久不衰的麻婆豆腐還是男女老幼皆宜的酸菜魚?

在很多人看來,自己的省份,遠遠不止一個“省菜”。“省菜”,就像構築在味覺上的故鄉。不論去往多遠,隻要能買到相似的食材,複刻出記憶中的味道,都像擁有了任意門,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