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狠人,最愛“自討苦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當全網都在曬“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時,阿平像往常那樣到涼茶鋪買了一瓶祛濕茶。

雖然戒不掉喝冷飲、熬夜等“作死”的生活習慣,但是阿平卻能堅持定期喝涼茶。對他來說,一年四季都有喝涼茶的理由——春溫、夏熱、秋燥、冬寒。

這幾年,許多和阿平一樣熱衷“朋克養生”的年輕人,致力於打造“新概念涼茶”

比如癍痧涼茶+冰塊,含冰量趕超瑞幸的“冰廣式”;在濾紙上倒入涼茶衝劑,再用手衝壺畫圈注水的“手衝涼茶”;在咖啡粉上加入涼茶衝劑,放入咖啡機得到的“萃取涼茶咖”……‍

涼茶還能這樣喝?(圖/小紅書@湛江.吖保)

然而,這些“騷操作”都無法撼動涼茶的本質——苦

喝過的人都知道,涼茶必須得趁熱喝,涼了的涼茶,難喝程度直接呈指數級增長,喝完含多少塊九製陳皮都緩不過來。

“美式也難喝,但是提神啊。”偶爾喝一杯涼茶的自覺,已經刻在了阿平的骨子裏,“不舒服就會去喝一杯,比如熬完夜之後”。

因為相信涼茶可以清熱降火,對身體有好處,硬著頭皮喝下一杯又一杯苦澀的涼茶,年輕人都是自願的

如果說冰美式是打工人的“解困神器”,那麽涼茶就是廣東人的“續命水”。

對兩廣人而言,“濕熱”就是萬病之源。

他們深信,沒有什麽是一杯涼茶解決不了的,有病治病,沒病預防

阿平祖籍廣西平南,小時候家裏也有煲涼茶的習慣,“沒涼茶鋪賣的那麽苦,類似雞骨草之類的”。

對於涼茶,阿平可謂是“走過路過不會錯過”,經過涼茶鋪必須來一杯平時喜歡旅行的他,對兩廣地區的涼茶鋪如數家珍。

“我三月份去柳州玩,在菜市場附近一個老奶奶的檔口點了一杯2塊錢的涼茶。剛喝完,奶奶說給我再續一點。”

“深圳的涼茶也很貴,所以每次在深圳點涼茶我都很小心。”

涼茶自助販賣機,你見過沒?(圖/賈輝)

讓他沒想到的是,雖然擁有豐富的“涼茶經驗”,但還是被“背刺”了一回。

“前不久帶外地的朋友去逛廣州北京路,經過涼茶鋪,就想讓他們體驗一下癍痧涼茶。結賬的時候發現,75塊錢三杯癍痧涼茶,感受到了‘涼茶刺客’的威力。”

等付完款,阿平才發現身後巨大的價目表——各種不同功效的涼茶都是25元一杯,“得,這回是實名‘刺客’,怪我沒看清楚吧”。

更讓阿平捶胸頓足的是,再往前走幾步,就看見一家同品牌的涼茶連鎖店,涼茶隻要20元一杯。

總有一款涼茶適合你。(圖/受訪者提供)

俗話說:“廣州‘三件寶’,燒鵝、荔枝、涼茶鋪。”在多雨潮濕、水質燥熱的兩廣地區,人們容易上火、“熱氣”,通過喝涼茶降火祛濕逐漸成為一種習慣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涼茶鋪就遍布廣州的大街小巷。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越發激烈,傳統私人經營的涼茶鋪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各大涼茶連鎖品牌,價格也水漲船高。

不過,比起動輒二三十元一杯的奶茶、咖啡,從幾塊錢一碗漲到十幾塊錢一瓶的涼茶,價格還算親民。

以前,涼茶是在自行車上賣的。(圖/賈輝)

值得慶幸的是,在城市的犄角旮旯裏,還能尋覓到傳統涼茶鋪的蹤影。

在廣州龍導尾市場,如今還有一家獨立經營、用最傳統的方式運營著的“網紅”涼茶鋪,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慕名前往打卡。開店二十多年來,他們依然堅持用瓦煲煲涼茶、觀舌配藥。

用傳熱均勻、保溫性強的瓦煲煮涼茶的效果更好,煲製過程中還要不時用竹棍拌勻,以保持藥材的味道均勻。煲好以後,還要焗上一段時間,等待藥味的滲出。

因為久咳未愈,同事推薦豔紅來這家公司附近的涼茶鋪看看。“伸條脷(舌頭)出來看看?有沒有喉嚨痛?痰多嗎?”一來到涼茶鋪,老板就讓豔紅伸出舌頭看看。

還在用瓦煲煲涼茶的涼茶鋪,越來越少了。(圖/賈輝)

隨後,老板便從幾個瓦煲裏舀出涼茶混合,為豔紅獨家調配針對她症狀的“專屬涼茶”。“老板還會叮囑我,一定要忌口,煎炸上火的東西不要吃,咳得厲害的時候可以用生薑塗一塗喉嚨。”豔紅覺得,她花一瓶涼茶的錢,得到的是看老中醫般的體驗

喝完兩瓶涼茶的第二天,豔紅真的覺得喉嚨舒服多了,咳嗽的頻率也有所降低,“難怪涼茶這麽苦,還有這麽多人願意喝”。

啤酒加枸杞、可樂放黨參、火鍋燒烤配涼茶……推崇“朋克養生”的年輕人早就算明白了這筆賬:為了盡情享受生活,偶爾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麽?

對年輕人而言,沒什麽比享受生活更重要。(圖/視覺中國)

涼茶是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近年來也成了外地人來遊玩時,必須打卡體驗的一環

最近,杭州人阿祖終於完成了心心念念的潮汕美食之旅。三天兩夜的旅行、每天吃八頓的節奏,除了讓他收獲了3斤的體重,還重塑了他對廣東涼茶的認識

“一杯涼茶下肚,胡吃海塞的腸胃終於迎來久違的通暢。”阿祖也沒想到,黑咖啡、油柑汁沒做到的,涼茶做到了。

在潮州街頭的一家涼茶鋪,聽完阿祖描述的症狀後,涼茶店店主還讓他伸出舌頭看看。隨後,便從保溫壺中倒了一杯涼茶,遞給阿祖,“這就是退腸胃火熱的,喝完就沒事了”。

常在涼茶鋪售賣的幾種涼茶。(圖/賈輝)

本來,阿祖是抱著打卡的心態去光顧的:“還想著好好品一品廣式涼茶,結果真的太苦了,隻能一口悶

在此之前,阿祖對於廣式涼茶的認知,還停留在“甜甜的涼茶類飲料”。畢竟在杭州,離他最近的涼茶,就是西湖景區裏的免費薑棗茶、菊花茶。

和很多外地人一樣,在第一口正宗廣式涼茶入口之前,阿祖並不知道涼茶是苦的,也不知道涼茶應該熱飲

曉靈是湖北宜昌人,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廣州工作。作為一名高中英語老師,“失聲”對她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有時候一天上太多課,嗓子就會累得說不出話”。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她也很少去看醫生,隻是自己吃點龍角散、金嗓子等保護嗓子的藥,多喝水。

竹蔗茅根馬蹄水,既是糖水,也是能清熱去火的“涼茶”。(圖/圖蟲創意)

一次,她又“失聲”了,貼心的助教給她買了一瓶涼茶。“喝完嗓子確實舒服多了,但挺苦的。”這是曉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喝正宗廣式涼茶

雖然親身感受到了涼茶的功效,上下班的路上也能經過涼茶鋪,但比起買涼茶,曉靈還是覺得從包裏掏點常備藥吃比較方便。

對不少外地人而言,涼茶更像是一種保健飲品的存在,可替代品太多。對他們而言,涼茶可以是一種體驗,卻難以成為習慣

事實上,廣東人的“吃苦”技能,也並非與生俱來。

廣東人的至暗時刻裏,必定有小時候被媽媽逼著喝涼茶的一幕。

你隨意的一句“喉嚨有點不舒服”“最近感覺有點上火”“臉上又長痘了”,媽媽馬上就能給你變著花樣地端出不同的涼茶:“喝完這一碗涼茶就好了,叫你少吃點零食又不聽。”

不懂良藥苦口的小孩子,隻會貪圖口舌之歡。在媽媽“威逼利誘”前,絕不會順從地咽下那一碗苦茶。

涼茶,真的太苦了。(圖/視覺中國)

所以,廣東人的成長標誌裏,也少不了“自覺喝涼茶”這一條

如今大街小巷都是奶茶鋪、咖啡店,我們大概很難想象,從前涼茶鋪比米鋪還多的景象。

雖然涼茶鋪越來越少,不再“成行成市”,但對於信奉“大病找醫生,小病喝涼茶”的廣東人而言,涼茶就像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會微弱、持續地跳躍在生活的脈搏裏

原本,阿玲以為老家附近那家開了十幾年的涼茶鋪早就倒閉了,“結果那天心血來潮想去喝一杯,發現居然還有不少人特地去喝涼茶”。

阿玲回憶,前幾年這家涼茶鋪為了促銷,每逢周末,涼茶、龜苓膏、雙皮奶都是買一送一。“那時候媽媽每周都去買,六塊錢兩碗龜苓膏。”這樣“自殺式”的低價促銷策略,曾讓阿玲以為,這家涼茶鋪很快就要撐不下去了。

小縣城的涼茶鋪,全場六元一杯。(圖/賈輝)

那天,跟阿玲同時到店的還有一個年輕的男生。男生一進門,跟老板說完“來一杯祛濕茶”後,就坐到紅木沙發上開了一局手遊。等打完一局,桌上那杯涼茶也不燙了,他一飲而盡,含了塊陳皮,“到賬六元”的話音剛落,男生已經拿起桌上的鑰匙騎著小電驢走了。

“他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當阿玲還對著桌上那一杯滾燙而苦澀的涼茶給自己做心理建設的時候,那個男生已經走遠了。

不同於連鎖涼茶鋪櫃台式的店麵可以即買即走,傳統的私人經營涼茶鋪似乎也希望從陳設上營造出一種家的氛圍:紅木沙發、紅木茶幾、紅木雲石圓餐桌,牆邊的紅木櫃子上放著一排裝著各式涼茶的保溫壺。這不就是“廣東省客廳”的統一陳設?

不同的是,給你煲涼茶的人,從媽媽變成了涼茶鋪老板。而你也從被逼著喝涼茶的小孩子,變成了自覺買涼茶的打工人。

喝完涼茶,吃點回甘的九製陳皮,可以緩解口腔中的苦澀味。(圖/賈輝)

阿玲剛喝完涼茶走出店門,一個大叔也開著摩托車來喝涼茶了。那一刻,阿玲明白了這家小縣城唯二的涼茶鋪能維持這麽多年的原因:“細水長流吧,不會大排長龍,但也不至於無人幫襯。”

“打工已經這麽苦了,為什麽還要喝涼茶?”欣怡是廣東揭陽人,雖然潮汕也有喝涼茶的習慣,但她記憶中,隻有在廣州上大學那會才正經喝過涼茶,“癍痧涼茶真的超級苦。”

“上班後就習慣喝咖啡了,哪有咖啡加涼茶的?苦上加苦。”覺得自己容易經常上火的欣怡,偶爾會用枸杞、菊花泡水喝。為了提醒自己多喝水,欣怡還特地買了一個1000毫升的水壺,放在工位上十分惹眼。

每當有同事問起,31歲的欣怡都會輕描淡寫地說:老了,不得不養生。”

最好的養生,大概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圖/《凪的新生活》)

Ending

年輕人養生,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方式,喝涼茶不過是在廣東最普遍的一種。

熬夜加班做PPT,第二天起來必須得做做眼保健操;

辦公室久坐,一定要買個智能手表,每隔1小時提醒自己起來走走,到點就掐掉;

健康的輕食外賣要吃,同事一起點全糖奶茶也必須“上車”……

為了緩解內心對身體透支的恐懼,他們都能找到各自堅持的養生方式,主打一個自信。

畢竟,比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容易做到的,是讓自己覺得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