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銳減,中國西北陷入大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據天氣預報,明天甘肅省張掖市會下小雨。

這對這座今年飽受幹旱折磨的城市來說,是相當難得的好事——盡管雨量不大,緩解幹旱的作用也不會大了。

而這次幹旱可不是局限於張掖市,其影響範圍是相當大的,時間也很長。

今年6月1日至8月27日,新疆中東部和南疆盆地地區、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青海西北部等地近3個月的累計降水量不足25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新疆大部、內蒙古西部和中部、甘肅西部和中部、寧夏大部、青海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5%以上,其中新疆中東部和南疆盆地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偏少50%以上。

也就是說,很多地方的降水量近乎腰斬。



對比同期經曆極端降水天氣的京津冀地區更為明顯,像河北保定7月30日降水256.8毫米,這麽一天降水量就是很多西北地區這三個月降水量的十倍。京津冀強降水有著北京這個流量放大器所以得到了更多關注,而西北更像是流量黑洞,幹渴了這麽久在網上聲音不大。

這麽長時間的旱災,給當地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據統計,截至8月17日,全國有2003萬畝耕地受旱,草場受旱3.17億畝,約有1萬人、60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主要就分布在西北地區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等地。

甘肅一些地區玉米灌漿期降水很少,有可能導致減產六七成。截至8月25日,幹旱造成武威、金昌、張掖等10個市(州)的31個縣(區、市)、90.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286.8萬畝,其中成災148.6萬畝,絕收24.3萬畝;有1.43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21.45億元。

至於有些人以為的降水線北移,隻能說在西北幹旱區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當然,這個西北幹旱區指賀蘭山-烏鞘嶺以西,祁連山–昆侖山以北,包括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的廣大西北內陸幹旱區,約占中國國土麵積的1/4,也和本次幹旱的區域大致重疊。

這一區域1960-2020年降水量也以9.32mm/10年的速率呈明顯增加趨勢。

另外,1960-2020年,西北幹旱區的氣溫整體呈上升趨勢,並且上升速率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這就導致這一區域內的冰川融化,在過去的60多年中,冰川麵積減小了18%。於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西北幹旱區山區來水量增加了。

然而近年來大眾印象中降水很多的河北、山東、河南省,近幾十年的年降水量其實是下降的,但極端降水增多了。

這說明氣候變化對北方的降水影響是不一樣的,而且可能迥異於大眾認知。河北、山東和河南在逐漸變幹,但是極端降水增多了。按理說西北幹旱區在變濕,卻有了今年這樣的旱情。

隻能說氣候變化影響下,極端氣候現象越來越常見,需要更多手段來應對,甚至需要投資更多水利基礎設施——留給基建狂魔的時間不多了。

至於所謂“重回漢唐”,當個段子得了,畢竟現在和漢唐社會結構都有很大不同,不能刻舟求劍。更何況漢唐強的是人,如果隻知道依賴氣候而不自強,那麽好的時代也不會創造出來。

更何況對於我們這樣幅員遼闊、氣候複雜多變的國家來說,氣候變化更像是挑戰。最近的應急會議,一邊要應對西北的旱情,一邊要應對東南方向又來的台風“蘇拉”。

所以還是清醒一點,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和氣候變化共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