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運動員和國貨,這算哪門子“愛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近,東京奧運會點燃了人們的觀賽熱情,島叔島妹們也在屏幕前積極為中國加油助威。不過網上有些怪象讓人不吐不快。

比如,射擊小將楊倩拿到奧運首金,舉國歡慶。之後,卻有人扒出1年前楊倩曬耐克鞋的微博圖文,認為她“崇洋媚外”,是“跪族少女”,甚至喊話“滾出中國”;沒拿到獎牌的射擊選手王璐瑤,發個自拍表示遺憾,說“3年後再見”,卻被噴“比賽失敗了還好意思發自拍,分明就是想紅”……
2021年7月22日,日本,2020東京奧運會,中國射擊隊王璐瑤訓練備戰。圖源:視覺中國

每逢奧運,參賽選手被置於聚光燈下,少不了品頭論足。而隨著國家發展,國人的心態愈發自信平和,關於奧運的討論,也更多向欣賞高水平競技回歸。從2008年劉翔因傷退賽遭網上“聲討”,到2016年傅園慧收獲銅牌、卻因“我很滿意”“洪荒之力”的率真走紅網絡,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大眾觀賞奧運會心態的微妙轉變。

說實話,隻要在競技體育範圍內展開討論,即使批評也沒啥問題,你看國足男籃被批評得很多,但大家隻是就事論事。如果超出這個範圍,搞人身攻擊、“挖墳”乃至“問候”全家,那就明顯是網絡暴力了。

楊倩、王璐瑤遭遇的正是網絡暴力。

還有件事,河南暴雨後,有運動品牌捐出價值5000萬元的物資,不少網友稱讚“仗義”,跑到其直播間“野性消費”,“用實際行動支持國貨”。

但有些人換了思路:前述運動品牌經營不易尚且捐這麽多,其他過得更好的品牌是不是應該捐更多?什麽,沒有?那就該罵!於是,他們衝入其他品牌直播間,質問甚至辱罵主播。

這就變成“道德綁架”了。企業也好,明星也罷,捐多少都是一份心意,愛心沒必要強分大小。如果說錢多就得捐得多,捐得越多越愛國,捐少了說明不愛國……好端端的一份善心,非要變成攀比,還被隨意扣“大帽子”。長此以往,若再有類似的事,誰捐款前還不得掂量掂量、琢磨下會不會挨罵?

無論是競技失意的運動員,還是無辜躺槍的國貨品牌,遭受的都是不寬容的網絡暴力之害。始作俑者或許是某些個體,但集合起來,就匯聚成網絡暴力。

別小看網暴。這些躲在屏幕背後的“鍵盤俠”逞一時快活,全然不顧對他人的嚴重傷害。他們還“理直氣壯”:罵你怎麽了,公眾人物就要有抗壓能力!但實際上,這種言語暴力危害不小。有報道稱,國外某足球運動員在關鍵比賽中沒發揮好,受不了網絡口誅筆伐臥軌自殺;在國內,也有電子競技選手難以承受網絡“噴子”的巨大負能量,長期陷入抑鬱而退役。

此次針對奧運會運動員的網暴事件後,微博禁言了32個用戶,其中一個就很有代表性:一開始,她恭喜楊倩“衝衝衝”,因為歡呼首金是“正確”表態;幾分鍾後,就翻臉讓楊倩“滾出中國”,或許她覺得支持國貨是“正確”的表態;被網友批評後又表示“世界對女孩子的惡意太大了”,隻因保護女性又是“正確”的表態。

你若問這位用戶究竟支持什麽?恐怕她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她隻是懵懂覺得,一個“為國奪金”的運動員怎麽能喜歡外國品牌?喜歡外國品牌就是賣國賊。這種狹隘偏執的觀念雖然是社會上的少數,但很容易化作所謂“愛國”情緒在網絡上蔓延開來。一些人更熱衷於拿著放大鏡甚至顯微鏡丈量、窺探他人的“蛛絲馬跡”,動輒給人扣上各色帽子。

某種程度上,網上黨同伐異的飯圈戰爭、把“愛國”當生意的營銷號等等,都為不寬容的網絡暴力氛圍提供了生存土壤。

如果你不喜歡被人網暴,就請不要網暴別人;不想遭受世界的惡意,就別以惡意對待世界。如果你真的愛國,就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實實在在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別拿“飯圈”那套做派在網上懟天懟地懟空氣。愛國靠的是踏踏實實的奮鬥者,不是那些智商欠費、戾氣滿身的“鍵盤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