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30多歲了一直不願結婚,一查發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如今,不想結婚的單身貴族們不在少數,每個人的身邊都能舉出這樣的例子。

成都姑娘小張乖巧聽話、溫順美麗、聰明禮貌 ……

盡管她是很多父母眼中乖乖女的代表,可是工作多年,眼瞅著快過了最佳婚育年齡,她還是孑然一身。著急的父母以為她是不是有什麽問題?

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一直不願意結婚,是因為小張生病了 ……

33 歲的她一直不願結婚

成都人小張,今年 33 歲。雖然已經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但她卻一點也不著急。

" 你的年紀都過了最佳生育年齡曉得不?" 每次,小張的父母著急了便這樣說。不過,小張十分淡定地說:" 我現在不是過得挺好的嗎?你們是不是覺得我開始掙錢了,還在家裏混吃混喝,嫌棄我,不想再管我了?"

原來盡管小張有著穩定的工作,不錯的收入,外表甜美,身邊也不乏追求者,但是她依然選擇在父母身邊生活,大學畢業後也一直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小張依賴父母的表現不止如此,她自己還不敢輕易地選擇戀愛對象,幾任前男友都是父母挑選把關而來的,所以也希望最終由父母來物色結婚對象。她曾擔憂,自己離開父母獨立成家後會受到欺負,而且如果哪天結婚了,她也不願承擔洗衣做飯、帶孩子等日常家務。

其實,不光在生活當中,小張在工作中也很有問題,她總是要反複請示領導,希望別人來承擔風險責任。為此,領導都找她談了好幾次話。

這可能是依賴型人格障礙

擔憂不已的小張父母把女兒拉到了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經過心理專家姚旭東副主任醫師的診斷,結果竟是小張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姚旭東介紹,依賴型人格障礙在臨床當中也較為常見,以缺乏主動性,精力不足,自覺能力差而依賴他人為特征。

其具體症狀表現為:

1. 請求或同意他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數重要事情做決定;自己缺乏信心害怕承擔由此帶來的影響與後果。一但交給別人承擔以後,自己會感覺輕鬆許多。

2. 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一味地遷就依從自己所依賴的人,從來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害怕得罪自己所依賴的人。

3. 長期依賴外界對自己的安排照顧,缺乏獨立與安全感,在獨處時總感到不舒服或無助。

4. 沉陷於被關係親密的人所拋棄的恐懼之中,害怕隻能自己照顧自己,同時希望對依戀對象過度依靠、受到過度保護,自己能成為一個一切都被安排得很好、保護得很好、什麽都不需要自己操心的人。對於親密關係的喪失誠惶誠恐,生怕自己變得無依無靠。

5. 沒有別人過分的建議和保證時,作出日常決定的能力很有限。

與此同時,姚旭東表示,依賴型人格障礙還有其他特征,比如總把自己看作無依無靠、無能的、缺乏精力等。

病因:童年時父母過分溺愛

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病因,姚旭東表示,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認為,依賴型人格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 " 我多渺小可憐 " 的感覺,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最終無意識地傾向於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人格源於個體發展的早期。在兒童印象中,保護、養育、滿足自己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子女必須依賴父母,總怕失去他們。這時候,如果父母過分溺愛,使子女缺乏成長和自立的機會;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同時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始終不能負擔起選擇承擔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從而形成依賴型人格。

回到小張的案例上來,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於是家中的獨生女,小張從小就養尊處優。從小到大,她的任務隻有學習,任何事幾乎都由父母包辦。上學時,小張也從來沒有住過校,父母基本上一直陪伴在側。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 …… 這些也從來沒讓小張操心過。在父母勤勞鋪設的康莊大道上,小張的心理卻慢慢走上了崎嶇的小徑 ……

治療:心病還須心藥醫

如果出現了依賴型人格障礙如何治療呢?姚旭東專家有以下建議:

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容易失去自我,享受對方承擔了本屬於自己的責任的同時,也意味著自我的否定與喪失,沒有意誌,沒有思想,隻有隨行。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這一心理疾病的治療,同樣遵從生物——心理——社會治療的醫學模式。當其出現焦慮、抑鬱情緒,甚至自傷自殺風險時,要及時就醫,予以明確診斷,並接受抗焦慮抑鬱藥物的治療。

同時,心病還須心藥醫,心理治療師會幫助患者分析成長過程中的經曆、家庭的資源,深入解析其形成的根源,進而改善他們的認知,糾正其行為模式,積極重建信心,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有所轉變,變得更加獨立。

從預防的角度講,家人需要自幼為子女營造和諧溫暖、培養成長動力的環境,積極予以鼓勵支持,激發其內心的自尊,而不是一味地包辦;使其不再過度依賴、尋求外界幫助,鍛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