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橋中房”補償協商仍在繼續,街道表示很委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廣州市海珠區珠江與馬湧交匯處附近,開通不久的海珠湧大橋被一間老舊磚瓦房搶了風頭。許多市民特意來到房前圍觀、拍照,有人甚至敲窗向房主喊話。

磚瓦房位於大橋南段道路正中,占地麵積約40平方米。從上空俯瞰,橋麵像被撕開了一道口子,房子嵌在中間,有網友將其戲稱為“海珠之眼”。



航拍海珠湧大橋橋中的拆遷滯留戶,網友戲稱其“海珠之眼”。圖片/新京報拍客

8月8日,磚瓦房屋主梁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海珠湧大橋拆遷始於2010年,自家之所以沒有搬遷,是因為對政府提供的房源不滿。

梁女士稱,2010年至今,其所在的龍鳳街道、海珠區住建局先後提供過3處房源,她和家人去看過其中的2處,都感覺不合適。

對此,龍鳳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劉天俊(化名)表示,住建部門對梁女士拆遷補償問題的處理並無不妥。他說這10年來,他們一直與梁家保持溝通。

據南方日報報道,海珠區住建局回應此事稱,征拆啟動以來,相關部門及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並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但沒能達成共識。

8月9日,梁女士稱龍鳳街道辦已再次與她聯係,雙方或將繼續協商拆遷問題。

三代五口居住於此,白天屋裏也要開燈

海珠湧大橋位於海珠區西北部,距離該區地價最高的路段隻有幾公裏。

梁女士家的磚瓦房占地麵積約40平方米,據廣州日報2010年報道,房屋實際產權麵積約30平方米。那是一棟紅磚結構的建築,樓層挑高三四米,內設閣樓,有自來水和獨立衛生間,外牆抹著灰色水泥,貼著“海傍外街22號”的門牌。與一周前通車的海珠湧大橋相比,房子更顯老舊。

梁女士說,從祖父那輩起,自家就在這裏定居,橋下的房子是父親40多年前修建的。目前,梁父已經過世,梁女士和母親、弟弟一家三口共5人住在這裏。

梁女士回憶,2018年至2020年海珠湧大橋施工時噪聲不斷,從早上六七點持續到晚上十一二點。隻有2019年春節和今年疫情期間,施工噪音才短暫停歇。房子牆壁、地麵被震出不少裂縫,起重機還會吊著鋼筋從房子上空經過。因為怕母親出事,梁女士辭掉工作在家照顧了兩年。

好在施工期間,梁家水電供應正常,隻在今年6月因地下水管改道停了半天水。



8月8日,梁女士蹲在自家房前。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大橋竣工後,除了行經車輛帶來少量噪音,一家人的生活基本恢複正常。但從四麵八方趕來圍觀“網紅”磚瓦房的市民,又為梁家帶來新的困擾。

據南方日報報道,圍觀者議論紛紛,有不少猜測和傳言。有人稱房主索要400萬拆遷補償款,但沒和相關部門談攏;有人稱政府給1000多萬房主都不搬,“太貪心了!”

但也有人力挺梁女士。8月9日,新京報記者在通往梁女士家的巷口見到一對從東莞趕來的老夫婦。他們從下午等到晚上,隻為當麵表示對梁女士的支持。



8月10日,有市民專程趕到海珠湧大橋附近,一睹“海珠之眼”真容。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由於圍觀者眾,從8月4日起,梁女士和母親、侄子就沒再出門,吃的是幾天前囤的飯菜。她和家人還用報紙、紙板等封住了窗戶,白天屋裏也要開燈。



為防止圍觀者窺視,梁女士家在窗戶上貼了報紙。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前天晚上(8月6日)8點多還有人來敲門,搞得我媽立刻心髒(不適)跌倒。所以昨天早上我就找了媒體,說希望有關部門解決這個問題。”梁女士說。

8月7日晚,新京報記者看到有工程隊在尚未竣工的人行道周圍增設擋板,防止市民進入橋底圍觀。8月8日上午,唯一一條通往梁女士家的巷子由龍鳳街道辦事處派人駐守,巷口鐵門上鎖,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向梁女士及家人提供了幾把鑰匙。

自那之後,前來圍觀的市民隻能站在七八米外的人行道上探頭張望。但一米多高的水泥實心圍欄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圍欄上還放置了一圈盆栽。

梁女士說,再過幾天,她的侄子就要開學了。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影響,弟弟一家三口將搬到一位朋友家的閑置房中暫住。

大橋人行道由3米縮至1米,工期延長至少半年

據羊城晚報報道,海珠湧大橋全長400米,雙向4車道,於2018年10月正式施工,曆經664天建成通車。大橋連接起河湧兩側已建成的環島路段,能有效緩解工業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壓力,改善沿線居民出行條件。

此前,海珠區住建局曾在南方日報等媒體上對此事公開回應,稱在確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海珠湧大橋建設繞開了梁女士家所在的征拆節點,並在橋下保留了出入通道,實現了橋梁的正常開通。

8月12日,海珠湧大橋設計方、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橋梁所副所長歐健,向新京報記者講述了2019年初大橋設計方案調整的過程。歐健說,大橋西側是珠江、東側有不少民房,“兩邊受限”。為了繞開拆遷滯留戶,他們和海珠區住建局討論了一兩個月,最終決定讓車道分岔。

歐健稱,這一方案直接改變了大橋南段的引道(橋梁兩端與道路連接的路段)形態。

在原本的設計方案中,南段引道設計了階梯,上可通到橋麵,下可抵達江邊步行道。但為了繞開梁女士家的房屋,橋麵寬度擴張,原本建造階梯的位置沒有了。行人要想上橋,隻能走到引道的最邊緣。

另外,人行道的設計寬度原本為3米,實際施工時也被縮窄到1米左右。



為繞開梁女士家,海珠湧大橋南段引道的人行道被縮窄到1米左右。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此外,梁家房屋兩側的大橋路基結構也發生改變。“原來是左邊一堵牆,右邊一堵牆,中間填土做路基就可以了。現在為了避開房子,我們不僅在大橋左右各做了一堵牆,還在房子兩側也各做了一堵牆,就等於有四堵牆。”歐健說。

因為這些改變,海珠湧大橋不僅增加了造價,還拖長了工期。歐健說,如果按照原來的方案,竣工時間可以提早半年到9個月。“而且施工時,工人還要注意不損壞滯留戶房屋的結構,盡量不在晚上施工,避免影響他們休息。”

三個房源、兩次看房,未能達成一致

據海珠區住建局前述回應,2010年海珠湧大橋征拆工作啟動以來,相關部門及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並提供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未能達成共識。

與外界所傳的梁家索要多套房屋補償不同,梁女士說,她家“一直以來都是(要求)一套房子而已”。她說2010年至今,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帶她或家人看過兩次房源,但因為對房源位置、格局不滿,雙方始終沒能達成補償協議。

梁女士說第一次看房是2010年9月,房源是海珠區革新路的鳳安花園小區。公開信息顯示,該小區建成於1998年,距離梁家目前居住的海傍外街步行距離約0.5公裏。

梁女士回憶,當時她和弟弟、弟妹抱著三歲的侄子去看房,才走到樓下,侄子就哭鬧起來,“說我寧願回家也不住這裏”。等上樓進門一看,格局“三尖八角”(棱角多,凹凸分明),在廣東,這是房子的大忌,他們當場就和街道辦的人說不合適。

對此,龍鳳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劉天俊表示,10年前,梁女士家看的鳳安花園小區的房子麵積約90平方米。

劉天俊記得,梁家當時提出想要金碧灣、天鵝灣的置換房,麵積要求為120平方米。公開信息顯示,金碧灣、天鵝灣也位於海珠區革新路,分別建成於2005年、2006年,距離海傍外街0.5公裏、1公裏,但均為臨江樓盤。目前,這兩處樓盤房屋均價比附近其他小區高出近1萬元。

劉天俊說,對於梁家的要求,區住建局認為無法滿足,征拆談判也因此擱置。

對於劉天俊的說法,梁女士說她是今年才向街道提出想要金碧灣的房子,對麵積並沒有提出要求,也從未提到天鵝灣。

在梁女士的印象裏,第二次看房是今年6月。當時,區住建局帶梁家到寶崗大道恒龍苑小區看了一處二手房,房齡二十多年,房內有居住痕跡。梁女士說,那處房子采光差,又對著醫院太平間,“我肯定不喜歡”。

據劉天俊了解,恒龍苑位於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附近,小區內有一棟高層建築、一棟低層建築,梁女士家查看的房源在高層建築內。但房子樓上樓下均有住戶,“沒(她說的)那麽誇張。”

8月11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恒龍苑小區,發現高層建築內的房屋有東南西北四個朝向;其中,朝北方向的房屋正對紅十字會醫院的太平間,與其僅一牆之隔。但劉天俊及梁女士均未告知,他們查看的房源屬於哪個朝向。

劉天俊還稱,除上述兩次看房經曆外,區住建局還在2018年向梁家提供過一次房源。那是新港中路縱橫公寓內的兩套房屋,總麵積120平方米,“樓層任挑,坐向任挑”。公開信息顯示,該小區距海傍外街約9公裏,臨近地鐵赤崗站。

對此,梁女士表示,2018年街道確實向他們提供過這處房源,但因為距離太遠,她的侄子轉學不便,母親回來就醫也不方便。她還說,政府提供的這兩套公寓是40年產權,因為這些原因,家人沒去看房就拒絕了。

公開信息顯示,縱橫公寓存在兩種產權的住宅,普通住宅產權為70年,商業產權為40年。8月13日,記者就公寓產權一事向劉天俊求證,劉表示“不知道”。

“講了幾天,後來再問他們的時候說不看了,不要了。”劉天俊回憶,“他們就說反正是想要這邊(附近房源)”。

協商仍在繼續

據海珠區住建局前述回應,海珠湧大橋是海珠區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之一,征拆工作共涉及相關單位7家、私人房屋47戶。截至2019年9月,除梁女士家外,所有單位、住戶均已簽訂拆遷補償協議,共征拆房屋9050平方米,征收土地4230平方米。

海傍外街附近多戶居民回憶,2010年征拆前,片區內的民房分布錯落,多戶民房占地麵積幾十平方米,房齡數十年;房主多是附近工廠的老工人,或早年在江邊建棚、以船為生的“水上人家”。

與梁女士家相熟的鄰居陳泰(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梁女士的父親原是附近太古倉的碼頭工人,母親婚後在附近做泥水工,生活並不富裕。梁女士說,弟弟、弟媳都是打零工的,回家照顧母親前,她也是“東打打西打打”,沒有固定工作。



8月8日,梁女士在家門口接受采訪。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陳泰記得,2010年征拆啟動後,附近拆遷戶陸續搬走,除梁女士家外,最後一戶大約在兩年前搬離。

依據2001年《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拆遷補償方式既可以是貨幣補償,也可以是房屋產權調換。據陳泰了解,有些拆遷戶的補償方式為房屋置換;有些人家沒要房子,領取了拆遷補償款。

“賠償房子一賠二,(置換房源麵積)比(拆遷房屋)占地麵積起碼多一半了。有些兄弟姐妹多的就要現金,一般70萬元左右,10年前可以買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陳泰說。

但梁女士稱,相關部門未提供貨幣補償這一選項,“就(隻)給我房子看”。

8月10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海珠區住建局,希望了解海珠湧大橋征拆工作詳情及梁女士家的補償談判經過。海珠區住建局接待人員及更新計劃科工作人員婉拒了采訪,稱相關信息會由海珠區區委宣傳部統一發布。

8月14日,梁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龍鳳街道曾在8月9日重新與自家接洽,希望再次商討拆遷補償問題;14日上午,街道派人來家繼續協商,尚未提供具體房源。

對此,劉天俊於8月11日表示,龍鳳街道辦、住建局一直在就拆遷補償問題與梁女士家溝通。

事到如今,劉天俊認為區住建局對梁女士家的拆遷補償處理並無不妥。“第一,她(梁女士)說寧可住在這裏,她喜歡或者願意這樣做。第二,我們已經(和她家)保持聯係。第三,假如我們滿足她的一些過分的要求,那對另外那四十幾戶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