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一遇蝗災席卷東非 聯合國為什麽籌不到援助?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清晨,農婦們敲打著鍋碗瓢盆,吹著口哨,搖晃著裝滿鵝卵石的塑料罐,她們口中念著祈禱文,身體隨著“打擊樂”的節奏不停搖擺……

這看上去像某種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麵,發生在今年1月肯尼亞東南部的馬修卡尼。農婦們確實在祈禱,但祈禱的內容,卻是“讓蝗蟲閉上嘴巴”。她們站在已經被玫瑰色“蝗蟲雲”覆蓋的田野之中,用“打擊樂”作為驅趕害蟲的武器。

從去年12月起,數十年來最為嚴重的蝗災席卷了整個東非地區。凶猛的“蝗蟲大軍”已在索馬裏和埃塞俄比亞摧毀了大量農田,隨後又在肯尼亞各地肆虐,並越過邊境抵達了烏幹達。截至2月20日,蝗蟲已經入境南蘇丹。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捐款7600萬美元應對此次東非蝗災,然而目前資金缺口仍超過70%。影響千萬人溫飽與生計的災害防控,為何無法得到足夠援助?

蝗蟲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此次東非蝗災的源頭,可追溯到2018至2019年的阿拉伯半島雨季。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前兩年阿拉伯半島的濕潤氣候為三代蝗蟲創造了有利繁殖條件。到2019年初,“蝗蟲大軍”已經到達了也門、沙特和伊朗,在進一步繁殖後,又抵達了東非。到去年年底,蝗蟲已經在厄立特裏亞、吉布提和肯尼亞繁殖出更多後代。

然而,有專家指出,這隻是災難的先聲。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天氣狀況異常,海麵溫度上升會讓印度洋氣旋頻率提高,氣旋帶來的大雨則有利於蝗蟲繁殖。據《華盛頓郵報》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報道,這一輪氣候異常是由印度洋的一次類厄爾尼諾事件即“正印度洋偶極”(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引起的,研究表明,原本十年一次的正印度洋偶極現象正變得越來越頻繁,而且這一輪的強度尤其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正印度洋偶極現象還引起了去年澳大利亞的高溫。

“困擾埃塞俄比亞和東非其他地區史無前例的蝗災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著聯係。溫暖的海洋意味著更多氣旋能為蝗蟲提供理想繁殖地。現在,蝗蟲群的麵積已經能和一座大城市相比,這種現象每天都在惡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此次蝗蟲入侵是肯尼亞7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是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25年最大規模的蝗災。索馬裏已於2月2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截至目前,“蝗蟲大軍”已經越過烏幹達邊境,抵達剛剛擺脫內戰、仍麵臨饑荒問題的南蘇丹。南蘇丹農業部20日稱,蝗蟲出沒的消息已經在該國三個地區得到證實,這些蝗蟲正在尋找適合繁殖的場所。


姆文德(Mwende)是肯尼亞東部基圖伊縣卡拉廷地區的小農戶。在她三英畝(約合1.2公頃)的土地上,種著玉米、小米、豇豆等作物,她以此來維持生計並為孩子們支付學費。在經曆了三年的幹旱後,卡拉廷自去年10月起迎來了持續4個月的大雨,姆文德期待一場豐收。但她的希望卻因一群“不速之客”而破滅——2月3日,一大批蝗蟲入侵了她的土地。

肯尼亞穆蘭加縣卡米魯地區的奶農彼得·伊倫古(Peter Irungu)在1月的某一天醒來,也發現他的三英畝的牧場變成了玫紅色。近距離觀察時,他驚詫地意識到,一群可怕的沙漠蝗蟲正在吞噬著綠色牧場上的幼苗——這些蝗蟲將讓他今年一無所獲。

姆文德和彼得·伊倫古隻是肯尼亞400萬至900萬農民(粗略估計)中的兩名代表。近年來的氣候變化讓肯尼亞的農業深受打擊,蝗蟲的到來更是毀滅性的。

“我們認識到,有害生物的入侵以及迅速擴散的潛力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和人民的生計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肯尼亞農業部長姆旺吉·基尤裏(Mwangi Kiunjuri)表示。

蝗蟲的食量驚人。《經濟學人》形象地指出,一片巴黎麵積大小的蝗蟲群一天之內吃掉的糧食相當於法國一半人口的消耗。小米、高粱和玉米等農作物是蝗蟲主要的食物,這也將讓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索馬裏1200萬饑餓人口的生活更加艱難。聯合國則警告稱,東非地區2500萬民眾的糧食安全將受到影響。

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作物前景與糧食形勢》報告顯示,包括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索馬裏、南蘇丹在內的多個東非國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2019年東非的穀物總產量將比2018年下降5.6%,肯尼亞和蘇丹將出現最大幅度的減產,玉米和高粱的價格大幅上漲,已達到該地區的曆史高位。肯尼亞和索馬裏的糧食安全形勢出現最嚴重的惡化。

據美國商業和消費者頻道(CNBC)報道,穆迪公司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稱,蝗災將考驗非洲之角國家現有的糧食儲備,也會加劇這些國家的通脹壓力。

“主要農作物長期短缺引起的食品價格上漲,加劇了東非整個社會的潛在動蕩。” 穆迪副總裁兼高級信貸官開爾文·達林普表示。

不僅如此,蝗災還可能影響地區安全局勢。據肯尼亞《每日國家報》(Daily Nation)報道,在肯尼亞的桑布魯縣,超過7萬英畝(約合2.8萬公頃)的植被和牧場已經被蝗蟲破壞,牧民們爭相尋找新的牧場,當地官員警告稱這將引發部落間的衝突。

蝗災防控——“第22條軍規”

蝗災肆虐時,這些東非國家在做什麽?

據英國《新政治家》雜誌報道,肯尼亞政府已經在努力向蝗災地區運送農藥以阻止蝗蟲繼續繁殖。但肯尼亞農業首席秘書哈馬迪·博加(Hamadi Boga)稱,由於當地公司“沒有大量農藥庫存”,殺蟲工作推進緩慢。而對於仍未擺脫戰爭和饑荒的厄立特裏亞、南蘇丹等國,有組織的蝗災防控更是奢侈。

在一些蝗災泛濫的國家,政府的行動比蝗蟲要遲緩得多。《經濟學人》分析稱,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通常會敦促政府采取預防措施,因此蝗災極少爆發。而在非洲,很少有公司為農場提供保險,政府不會受到壓力。一旦蝗災來襲,受影響的國家往往缺乏防控的能力和專業知識。

今年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宣布為埃塞俄比亞、索馬裏、肯尼亞、吉布提和厄立特裏亞籌集7600萬美元應對蝗災。然而據彭博社報道,截至2月10日,聯合國得到的募捐隻有2000萬美元——不到目標款項的30%,缺口遠遠未被堵住。

可是災害不等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當3月雨季來臨,東非大部分地區新的植被長出後,速生蝗蟲的數量可能增長500倍。這也意味著,過了目前的防治窗口期,將會有更大規模的蝗災爆發,會對今年的糧食生產造成毀滅性影響。

“這是緊急援助的通病,因為一般來說,各國的援助每年的預算是固定的,是提前計劃好的,遇到緊急情況能很快撥付的很少,”國際發展組織Diinsider聯合創始人孔喆對澎湃新聞表示。

“這就像是‘第22條軍規’。”(編注:此處指互相矛盾的條件造成的困境。)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蝗蟲預報官員凱斯·克萊斯曼(Keith Cressman)也指出援助和預防是矛盾的,“捐助者往往隻對緊急情況和重大問題提供援助資金。”

據《經濟學人》報道,2003年至2005年發生在西北非的蝗災對糧食生產造成25億美元的損失,而控製住這場蝗災花費了6億美元。專家表示,這筆捐助足以支持該地區170年的蝗災預防工作,可是預防工作卻無法吸引太多援助。

“在預防性管理中反複出現的一個問題是,當長時間沒有出現災情,蝗災的問題就被遺忘了,因此會造成周期性的爆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蝗蟲防治科學家西裏爾·皮烏(Cyril Piou)在非營利智庫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每當發生大規模蝗蟲入侵時,各國會投入大量人力和技術來對抗蝗災,隨後通常會建立起一個預防性管理係統。然而,當蝗蟲離開後,這些國家就會逐漸減少預防措施。

事實上,一年前聯合國已經號召國際社會提供900萬美元援助,幫助尼日爾及其他幾個鄰國控製蝗災,然而收效很慢。六個月後,這筆所需金額達到了1億美元。原因很簡單:蝗蟲遠比國際援助“跑得快”。

“我們必須采取行動,避免全麵災難爆發。”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中國科學家屈冬玉與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兼緊急救濟協調員馬克·洛克在《衛報》上呼籲道,“我們敦促國際社會能夠抓住(災害防治的)機遇期,迅速、慷慨地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