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長生的傳說:1600年前的“不老仙丹”是這樣的(圖)

長生的傳說:1600年前的“不老仙丹”是這樣的

文章來源: n 於 2009-09-07 11:29:46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9-07/U136P4T8D1854156F107DT2009090716442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盒子裏裝的神秘藥丸,就是東晉名士趨之若鶩的五石散 快報記者 顧煒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9-07/U136P4T8D1854156F116DT2009090716442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高崧墓中的鎏金帶蓋銀鼎
●南京出土的“不老仙丹”為何深藏庫房近半個世紀

  ●古人吃的“長生不老藥”究竟是個什麽東西

  如皋是個有名的長壽之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據統計,這裏的百歲老人多達251名。在當地坊間,流傳著一個神秘傳說:當年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就派徐福到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仙丹,沒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風大浪,找來的長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從此這裏的水土有了一種靈氣,長壽老人就特別多。

  這種傳說不無道理,因為在中國古代,希望通過服食丹藥而長生不老的人特別多,那麽真有這種“不老仙丹”嗎?發現周刊記者在探尋這個問題時,意外發現,南京市博物館就收藏了這種丹丸,從出土至今,鮮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見過它們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從出土至今,不老仙丹從來沒有展覽過,一直“養”在地庫中。

    南京專家考古發現神奇“紅色米粒”

  故事要從1965年說起。當時的考古發掘人員在象山的東晉大墓裏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有米粒大小,通體紅豔,看上去直徑0.4~0.6厘米,每顆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為0.275克,平均每粒重約0.372克。

  當時一共發現了200多粒這種東西,部分已成粉末,“剛發現的時候,它們放在一個直徑約10厘米、圓形的漆盒內,就放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可見它們對墓主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誌高介紹說,“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長女,字丹虎,死的時候58歲,由於終生沒嫁人,死後就葬在了父母墳的右邊。”

  讓考古專家們高興的是,這一粒粒紅豔豔的小丸子雖然已經1600多年了,至今還比較完整,看上去還有幾分可愛。隻是,它們是什麽?是1600年前的水果?還是主人生前最喜歡的藥呢?

  對這些隻有米粒大小、圓乎乎的小顆粒,考古專家們一時也摸不清它們究竟是什麽,因為,這樣的寶貝當時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它們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神奇小丸竟然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

  為了解開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關專家拿了其中三粒,對它們進行化驗,最終認定它們就是東晉時期非常流行的“長生不老仙丹”。

  “從墓誌看,王丹虎死於東晉升平三年(359年),這個時期正是煉製金丹及士大夫階層倡導‘服食’盛行的時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種所謂能長生不老的丹藥。”“長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麽成分組成?它們是如何煉成的?不要說現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東晉,對於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來說,也是顯得撲朔迷離,加上煉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師徒相傳,並且嚴守秘密,這給“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再次發現不老仙丹是1998年發現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新校區在道路施工中發現一處六朝磚室墓群。在江蘇省文化廳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領導和協調下,我們迅速組織考古隊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對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在當年轟動一時,並被列入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王誌高回憶說,當時一共發掘了3座磚石墓,磚墓規模較大,全長7米以上,墓葬形製為凸字形單室墓,出土了金器、銅鐵、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餘件。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樣寶貝讓專家們很眼熟,那就是紅色的“不老仙丹”,隻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況不太一樣的是,丹藥擺在墓主人的手邊,在右側手臂附近,還有一個精致小巧的鎏金帶蓋銀鼎,像是專門用來盛放丹藥用的。但是,這些“不老仙丹”由於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這說明,在東晉大宅門裏的名士們都吃這種小藥丸,這種藥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尋找的長生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出土半個世紀為何見者寥寥

  在南京市博物館《六朝風采》撤展前,記者有幸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過幽靜的樓道,在展廳二樓青瓷蓮花尊的後麵,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顆粒狀物體藏在一個小玻璃盒子裏,雖然燈光偏暗,但它們看上去相當鮮豔,隔著玻璃也能看到它們泛著橘紅色的光。細細看去,它們就像是用紅橡皮泥捏出來的一粒粒小藥丸,有的呈圓形,也有的呈橢圓形……

  事實上,記者看到的隻是“不老仙丹”的複製品,原件從來沒有展出過。據南京市博物館保管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發掘入藏後,就再也沒出過庫房的大門,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來沒有對外展出過,甚至連博物館的很多內部人士都沒見過它們的“廬山真麵目”;展廳內對外展出的不過是為了滿足現代人的好奇心,而後期加工的“克隆品”。“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庫房中,放在一個錦盒當中,每天都有人專門照顧它們,看它們的溫度濕度,觀察它們入藏博物館後有沒有變化。”據了解,這些丹丸雖然已經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顏色依舊豔麗,看上去就像剛從煉丹爐內拿出來的一樣。不過也有的“不老仙丹”,由於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發掘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粉末,很難保存。

  它們究竟有多寶貝,為何不能拿出來亮相呢?專家說,它們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藥類文物,為研究東晉時期丹藥的化學成分與作用,提供了實物依據。“見過‘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數。”這位負責人說,雖然丹丸是用多種礦物質煉製成的,但經過1600多年,溫濕度、光線稍有變化,對它們都會造成一定的殺傷力,保存它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放在庫房內不要動它們;“原件不能展出,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太敏感了”。

  那麽,南京市博物館一共收藏了多少顆不老仙丹?它們都有多大?這麽多年來有沒有變色、變形?相關負責人笑笑說,從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沒有發生大變化,至於它們的體重、身高等等,都是秘密,不能對外透露。

    這種仙丹妙藥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上世紀60年代的化驗顯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為 13.0%,汞的含量為60.9%,另有約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為何物。”王誌高說,那時的技術並不發達,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無法完全解碼,如果今天再拿去檢測,應該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讀出來,隻是現在無人提出這個請求。

  為什麽魏晉名士都那麽癡迷這種小藥丸呢?甚至死後都要把它們帶進棺材?“東晉時期,大宅門裏的男男女女們都很迷戀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還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風靡一時的朝代,煉丹家也應運而生。這些煉丹家像現在的明星一樣走紅。”

  “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介紹了煉丹的過程。由於丹砂的化學成分是硫化汞,加熱後它分解出汞,即水銀;冷卻後,水銀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

  這些辛辛苦苦煉成的丹藥真的能讓魏晉名流們如願以償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說,丹藥其實是由石鍾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種礦物質煉製而成。丹砂在我國藥用曆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上品中的第一位,認為它可治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實際上,東晉人煉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時候要掌握藥量,很容易因為丹藥的毒性而喪命,熱衷於煉丹術的道士服藥中毒事件屢有發生,道士們便將服藥中毒猝死諱言為屍解或白日升仙,這不過是欺人的謊言。

  在中國曆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長生不死之藥而死的皇帝約有10人,東晉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 年,晉哀帝像往常一樣吃了“不老仙丹”,但身體很快燥熱難當,哀帝拚命喝酒想泄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無奈,日積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終撒手人寰。可憐的他,死前連個繼承皇位的子嗣都沒有。

   魏晉風度原來是痛苦的藥性折磨所致

  “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後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煩的事。

  人吃了之後,身體先是發冷,接著發熱,就像得了瘧疾一般。“人吃進去後會麵紅,五髒六腑都會感覺在燃燒,必須大量飲酒來排掉身體內的毒。”王旭東說,這種“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實就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後必須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須是熱酒,這樣才能散掉體內燥亂的熱氣。

  五石散不僅對飲食要求極高,對衣著要求也很怪。吃藥之後會渾身長瘡,必須穿著寬袍大袖才舒服,如果穿緊身衣,就會和皮膚摩擦,就像刀一樣在身上割來割去;除了寬大,衣服的新舊也很重要,新衣服發硬,一般不受歡迎。又因皮膚敏感,衣物不能漿洗,新衣服和洗過的衣服比較硬,穿起來極不舒服。為了減少腳被摩擦的麵積,他們不穿鞋而選擇穿木屐,所以,魏晉的人看起來個個都是寬袍大袖,表麵高雅、飄逸得一塌糊塗,其實他們心裏苦得一塌糊塗。

  因為幾乎不洗澡和換衣服,衣服和身體髒了,便成了虱子的樂園,於是,“捫虱而談”就成了晉朝名士風度的一部分。“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糊糊塗塗的才好,有時簡直是近於發瘋。”王旭東說,在丹藥的毒害下,魏晉人的脾氣變得很壞,有時甚至性暴如火。“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因經常服用五石散,結果有一次一隻蒼蠅過來煩他,他竟氣得拔劍追趕。在說話方式上,魏晉名士也以說胡話、瘋話為榮。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要表現得多麽“有性格”,而是因為在藥物和酒精的毒害下,他們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也管不住自己的舌頭。

    “不老仙丹”既是毒藥為何能在東晉盛行

  既然“不老仙丹”其實是取人性命的毒藥,為何在魏晉時期,名門望族們還對它如此熱衷,白白丟了性命呢?南京文史專家薛冰說,這和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有關。魏晉200多年是一個黑暗時期,政權頻繁更迭,戰禍屠殺,幾無寧歲,再加上天災和瘟疫,人民生活動蕩不安。“東晉政府從中原被趕到了南京,這種遷徙之痛,讓名門望族們頓時消極。”殘酷的現實使名士內心的壓抑和痛苦越來越深。為了擺脫內心的苦悶和不平,他們不再談論政治,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脫。道家“消極避世,任情自然”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名士的這種心態,於是他們便開始轉求三玄之學,把對現實的關注移到那些玄遠哲理上,以期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於虛無縹緲的境界,達到精神上的麻醉。“這是魏晉名士在遭遇生命的危險和心靈的苦悶下,在精神層麵尋找慰藉和解脫的一種方式。”

  “在魏晉時期,漢代主張的‘獨尊儒術’正統思想被打破,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人們的思想文化趨向於多元化。而道家思想比較關注自我,主張無為而治,在名士們都消極悲觀遁世之際,乘虛而入。”當時,道教中還分離出了一支神仙道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他把長生成仙作為道士修煉的最終目標和自己的核心思想,把長生術突出為一切方術的核心,為神仙道教奠定了宗教神學體係,構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框架。此外,葛洪神仙觀的核心內容中,還有一個“地仙”的概念,這就是修仙者可以先服用半劑金丹,成為“地仙”,在地上人間恣情享樂,直到想做“天仙”時,再將剩餘的半劑金丹服下升仙。“地仙”的神仙世界是現實和超現實的奇妙重合,葛洪描述的這種“地仙”,不過是在世俗生活的延長線上補充了道士的宗教理想,是當時貴族名士安逸、放蕩和嗜欲生活在神仙世界裏的投影。

  東晉時期,雖然還存在著多種道教派別,而經過葛洪的改造,理論化了的天師道——神仙道教是最重要且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當時的高門貴族之中,信奉道教的現象非常普遍,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琅琊顏氏、高平郗氏、長平殷氏、太原王氏等,其家族全體或部分家族成員都是信奉道教的。

   人類究竟能不能造出長生不老藥

  ●曆史秘籍中的形形色色“長生不老藥”有多少效果

  ●決定人類壽限的因素有哪些

  ●現代人該怎樣以科學的名義追求長生

  長生不老就是人類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

  傳說中的彭祖活了800歲;《聖經》中的亞當活了930歲,130歲時還生了兒子塞特,之後又活了 800歲;他的塞特在807歲時還生兒育女,前後活了912歲……為了追求這個夢想,古代的人開始了不懈地努力,嚐試著煉“長生不老”的丹、製“長生不老”的藥,除了“五石散”,還有不少用中藥材煉製的丹藥,比如“老奴丸”“打老兒丸”……這些藥可不是騙人的方士煉製的,它們甚至得到華佗等名醫的認可。

  彭祖不老的真相究竟是什麽,這些中藥材煉製的“長生不老藥”究竟能不能令人長壽,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科學家也在探尋另一種長生之路,他們會成功嗎?這些似乎都是謎。

    彭祖長壽並非虛構,但他真的活了八百歲嗎

  彭祖活到800歲,有一個非常玄乎的傳說。

  據神話傳說,彭祖和陳摶老祖兩人,都在天宮玉皇大帝身邊主事。一個管著功德簿,一個管著諸神的生死簿。有一天,陳摶對彭祖說:“我勞累過度,想好好睡一覺。如有要緊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盡管放心睡覺去吧!”彭祖一見陳摶去睡覺,想趁此機會到凡間遊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陳摶更換生死簿名單,發現他的名字也在上麵。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間被玉帝發現了,就會很快派人把我召回。他靈機一動,把生死簿上寫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頁紙撕了下來,撚成紙繩訂在本子上,從此,這個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彭祖流落人間,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後娶了四十九個妻子,生了五十四個兒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輕力壯,行動灑脫。當他娶了第五十個妻子後,就辭了官,到處遊山玩景,直到這位妻子由當年的黃花閨女變成老太婆時,才定居到宜君縣一個小山村。這時彭祖已八百歲了。有天晚上,夫妻倆睡在床上拉話,妻子問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後你再娶妻不娶?”彭祖毫不介意地說:“當然還要娶,不然誰陪伴我!” 妻子又問:“你為啥一直不會衰老呢?難道生死簿上沒有你的名字嗎?”彭祖哈哈大笑:“我永遠不會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們就是找不著。”妻子接著問:“那你的名字在什麽地方?”彭祖一時得意說出了實情。妻子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奧秘。

  這位妻子死後,向玉皇大帝訴說了此事。玉帝聽後恍然大悟,派兩個差神下凡去找彭祖。由於年代久遠,派下來的差神根本不認得彭祖,找尋許久毫無音訊。這兩位差神不敢輕易地回去交差,隻好遍跑人間,四處打問。

  一天,二位差神來到宜君縣彭村,趁木匠吃飯之機,偷走解板大鋸,到打麥場上使勁地鋸一個碌碡,一下招來很多鄉親圍著看稀奇。這時,彭祖也前來觀看。人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彭祖因自己年事高、經曆廣,趁機譏笑說:“我彭祖活了八百歲,沒見過有人鋸碌碡。”話音剛落,二位差神把鋸一扔,當場就鎖住了彭祖。這天夜裏,彭祖就去世了,享年八百歲。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彭祖這個人物並不是虛構的,曆史上確有其人,他姓篯名鏗,黃帝之後,為顓頊帝玄孫、陸終氏第三子,不僅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老人、中華養生文化創立者,也是中華廚界祖師爺、中華武術文化鼻祖及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性學大師。不過,王旭東表示,按照現在的計算法,彭祖其實隻活到130歲左右。“古時對年的計算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彭山一帶,鄉間流行一種‘小甲子’計年方式,即六十天為一年。按此換算為現今的計年標準,彭祖也就活了130多歲……但卻已經差不多到了人類生存的極限。”

    人的極限自然年齡究竟有多大

  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隻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5歲。那麽,人的壽命究竟能有多長呢?王旭東稱,根據科學研究結果,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於100歲,大約在120~130歲左右。

  “科學家研究哺乳動物時發現,其最高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 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約為25~35年;人也是哺乳動物,生長期為20~25年,自然壽命則應為100~175歲。還有一種研究稱,哺乳動物的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生長期的5~7倍,而人類的性成熟期為14~15年;還有一種研究指出,動物的自然壽命為其細胞分裂次數和分裂周期的乘積,人體細胞分裂次數約50次,每次分裂周期平均為2.4年,故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根據以上三種測算方法,人的自然壽命都應該達為 120歲左右。”

  但是,在實際生活過程中,超過100歲的人並不多,這又是為什麽?王旭東告訴記者,這跟遺傳、環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又促使了疾病的發生和衰老的早到,有的直接引起了死亡,故使人的實際壽命遠遠低於自然壽命。”

    長壽之鄉的老人為何活得長

  那麽,為什麽有些地方的人能夠活得更長呢?例如江蘇的如皋、新疆的吐魯番、廣西的巴馬都是長壽之鄉,尤其是巴馬,從2007年統計的數據來看,巴馬百歲以上壽星74位,其中年齡最大的116歲。每萬人中有百歲老人達到3.1人,這一數據居世界5個長壽區域之首。那麽是不是遺傳的長壽呢?已經從事長壽科學研究25年的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表示:在形成長壽的因素中,遺傳隻占15%,85%要靠後天的努力,“巴馬的長壽與地理、氣候、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更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長壽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結構有關。”

  王旭東也提醒市民,促進生命活力有很多要素,如避免自由基傷害、科學飲食、適當運動、家族健康、降低精神壓力及充足的睡眠等,“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比外國人合理,為‘金字塔’結構,底下是蔬菜水果,中間是肉,尖尖上是脂肪,這是比較合理的,另外環境也很重要,不然為什麽古書中都說要到深山老林裏去修煉呢……”

  事實上,古人養生家也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管子·形勢》篇中就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體利而壽命長益。”

   “老奴丸”真有讓人返老還童的秘密嗎

  那麽,彭祖如此長壽,是不是吃了什麽“長生不老藥”呢?對此王旭東沒有明確透露,隻是強調,古時的“長生不老藥”還真有不少,比如老奴丸、打老兒丸、冰玉散等。

  “五石散”已確認有毒,那麽像老奴丸、打老兒丸、冰玉散等“長生不老藥”是否也有毒呢,它們到底能不能讓人長生不老?

  傳說,古時有一位女子,因為丈夫常年不在家,熬不住寂寞的她與家中的老奴私通了,但是老奴年老體衰,讓該女子非常不滿意,於是她就把“老奴丸”這個家傳祖方給他吃,沒想到老奴“返老還童”,還與該女子生了兩個孩子。但後來事情敗露後,她把老奴打死了,發現老奴骨髓飽滿,骨質堅硬。

  而在古老的醫術中,仍有關於老奴丸成分的記載:紫梢花、燈草炭、蛇床子、車前子、蓯蓉、菟絲子、馬蘭花、巴戟、淫羊藿、蓽澄茄、大茴香、金櫻子、破故紙、木香、母丁香、韭菜子、製川烏、遠誌、幹薑、沉香、澤瀉各5錢;核桃仁、柏子仁、桑螵蛸、枸杞子、山萸肉、茯苓各1兩;蜘蛛15個;熟地4兩。

  老奴丸真的有那麽神奇嗎?王旭東給記者解釋了老奴丸的功效,它不僅可以溫助腎陽,而且還可以滋腎強精,兼能祛肝經風濕諸邪,疏通經脈,故有興助陽事之功。因腎為人之先天之本,本方藥功在補腎,故亦可起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壽作用,適宜於中老年人精虧陽衰、虛耗風濕、陽痿不舉、腰腳疼痛者服用。

    皇室為何看中華佗改良的“仙姑打老兒丸”

  除了老奴丸,醫術中同樣記載了另一種神奇的丹藥——打老兒丸。

  相傳很久以前,一年輕女子手持木棒,在路上追打一須發皆白的老頭子。過路的人見了,無不憤然。論相貌,那女子無疑是老者的晚輩,即使是夫妻,年輕妻子在路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難以容忍。於是,路人對那年輕女子群起而攻之。誰知那年輕女子的一席話,竟將過路的人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原來,被追打的老者,既不是“年輕女子”的丈夫,更不是她的長輩,而是她的兒子,所謂“年輕女子”,實際已百餘歲。她因長年服用家傳秘方配製而成的一種藥丸,所以容顏不老,雖已百餘歲,仍然身輕如燕,體態姣好。而她的兒子,屢屢不聽她的勸告,拒服她配製的藥丸,結果70多歲,變得須發皆白,老態龍鍾。為此,她十分生氣,常常追打兒子,逼迫他服用藥丸。

  聽到這裏,路人無不驚詫萬分,將“年輕女子”奉為神仙,紛紛請求賜予藥丸,“年輕女子”毫不吝嗇,將家傳秘方一一告於眾人。眾人用之果然均收到奇效。於是,有人將這種藥丸稱為“神仙訓老丸”。此後,“神仙訓老丸”名聲大振。至漢代,名醫華佗卻嫌該藥尚有缺陷,便在原來配方的基礎上增減了幾味藥物,突出了該藥壯陽滋陰的作用,並改名叫“仙姑打老兒丸”。

  打老兒丸的成分另有不同,分別為石菖蒲、幹山藥、川牛膝(用黃精自然汁浸,漉出,酒浸一宿,若無黃精,酒浸三日,漉出,細銼,焙幹)、遠誌、巴戟天、續斷、五味子、楮實子、杜仲、山萸肉、茯神、熟地、小茴香、肉蓯蓉、枸杞子等。

  “仙姑打老兒丸”經華佗調理,其名聲和作用更是不同凡響。不久,它便進了宮廷,成為皇帝和皇親國戚們的專用藥品。既然進了宮廷,該藥“打老兒丸”這一不雅的名稱自然不能再用。於是,它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後來傳到明代,太醫院把“仙姑打老兒丸”改成“延年益壽丸”。明代末年(1641年)中原名醫郭敬海將家傳的“不老還童掛骨丹”合並改為“延年益壽補腎丸”。

  王旭東告訴記者,打老兒丸作為延年益壽方藥,一般中老年人皆可服用;它也可用於治療心腎兩虛所引起的腰膝疼痛、陽痿不舉、精力衰減、記憶力減退、夜尿頻多、眼目昏花、兩腳麻冷等症。

    這些藥方可以益壽不能長生至今還用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冰玉散”也是大大有名,它是用生石膏30克、月石21克、冰片0.9克、僵蠶3克製成的。

  傳聞,神農時期有個叫赤鬆子的人,因為服用了這種“冰玉散”,可以入火而不化,隨風雨上天入地,後來他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兒追隨他,也得道成了仙。

  對於這三種“長生不老藥”的“長生”功能,王旭東給予了肯定,他告訴記者,這三個藥方一直流傳至今,臨床上還在使用,“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這些方子可以延壽但不會長生不老。”最後,王旭東還提醒陰虛或素有陽熱者應當忌用。

    現代科學家的長生不老術

  既然人的極限年齡為120~130歲左右,那麽有沒有辦法讓人類突破這個局限,從而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英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認為完全有可能,因為人可以活到1000歲:“衰老是病,它像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樣是可治的。”

  王旭東告訴記者,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實:就是每一種細胞的壽命都有一定限度,在人工培養條件下,接近這個限度時,哪怕用最好的培養方法都拯救不了既定的命運。像人體的成纖維細胞,據試驗,最多隻能繁殖50代,到那時必然趨於死亡。其他像老鼠的成纖維細胞隻能分裂18代,龜的成纖維細胞分裂110代,如此等等。研究發現,控製細胞分裂次數的時鍾是端粒。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片斷,經常被比作鞋帶兩端防止磨損的塑料套。這些小顆粒中並不含有基因,但它們可保護染色體免受傷害。不同個體的端粒初始長度也不同,但對每個個體來說,它們則可隨時間流逝而變短。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頂端的端粒也縮短一點。就像磨損鐵杆一樣,如果磨損得隻剩下一個殘根時,細胞就接近衰老。細胞分裂一次其端粒的丟失約30-200bp(堿基對),鼠和人的一些細胞一般有大約10000bp。當端粒不能再縮短,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

  這一發現似乎告訴人們在細胞內有一口衰老鍾,這限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也就限定了生物的壽命。因為高壽生物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分裂而形成的,它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以此類推地增殖,組成胎兒,再分裂而成青年。如果細胞不能再分裂了,那麽個體就出現衰老現象。最近,又有研究發現,患有一種可加速衰老的遺傳疾病的人具有異常短的端粒,進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端粒被一部分科學家們視為 “生命時鍾”。

  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科學家已經找準了衰老的真正起因,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長生不老”之路。因為隻要有一種方法保持人類端粒完整不受損傷,人類就能永遠活下去。對此,王旭東表示:“誰都無法肯定有沒有可能。”不過,他告訴記者,最新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居然就有這種複原的能力,生生不息,“曾有科學家宣稱,如果破解了癌細胞一邊分解一邊複製的原因,那麽人們離1000歲就不遠了。”可是,王旭東表示他對這種做法及觀點持保留意見:“我認為,通過控製細胞的增長使人體衰老得慢一點是可以的……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人要是真能活到1000年實在難以想象。”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產信仰崩塌,山姆的這顆雷,早在半年前已埋下
31歲男星殺害16歲女友遭槍決 成中國首位被判死藝人
看Coldplay偷情!女HR恐被逐出「150億豪門」
阿拉斯加航空「客機全停飛」,原因曝光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艾倫:我因特朗普搬到了英國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眾院通過法案 禁國防部展示台灣納入中國地圖
川普撤銷對加州高鐵40億撥款 17年花130億建了個啥?
鄧聿文:習近平會交棒給彭麗媛或習明澤嗎?
中國啟動最大水壩建設 市場歡呼 下遊數百萬人受影響
紐約華女坐街邊突遭從背後撞飛 肇事者4月剛奪一命
解密“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為何是人類曆史最大工程
LA網紅醬香餅攤主被捕 疑被“女徒弟”舉報 綠卡無望
川普為何解禁英偉達對中芯片?美媒揭:鷹派失利
川普發“奧巴馬被捕視頻” 疑為愛潑斯坦案轉移視線
川普迎來“重大時刻”,全世界哭笑不得
奧巴馬被指密謀推翻2016大選 川普發AI視頻抓其歸案
非蠢即壞!甘肅幼兒園鉛中毒的通報太魔幻
川普半年 美國版“一黨專政”和“定於一尊”都實現了
普京特朗普將在北京會晤?克裏姆林宮回應
娃哈哈的“隱形女主人” 杜建英的美國往事
宗慶後事件鍾睒睒口碑翻盤,這幾年他經曆了什麽?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長生的傳說:1600年前的“不老仙丹”是這樣的

n 2009-09-07 11:29:46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9-07/U136P4T8D1854156F107DT2009090716442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盒子裏裝的神秘藥丸,就是東晉名士趨之若鶩的五石散 快報記者 顧煒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9-07/U136P4T8D1854156F116DT2009090716442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高崧墓中的鎏金帶蓋銀鼎
●南京出土的“不老仙丹”為何深藏庫房近半個世紀

  ●古人吃的“長生不老藥”究竟是個什麽東西

  如皋是個有名的長壽之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據統計,這裏的百歲老人多達251名。在當地坊間,流傳著一個神秘傳說:當年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就派徐福到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仙丹,沒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風大浪,找來的長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從此這裏的水土有了一種靈氣,長壽老人就特別多。

  這種傳說不無道理,因為在中國古代,希望通過服食丹藥而長生不老的人特別多,那麽真有這種“不老仙丹”嗎?發現周刊記者在探尋這個問題時,意外發現,南京市博物館就收藏了這種丹丸,從出土至今,鮮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見過它們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從出土至今,不老仙丹從來沒有展覽過,一直“養”在地庫中。

    南京專家考古發現神奇“紅色米粒”

  故事要從1965年說起。當時的考古發掘人員在象山的東晉大墓裏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有米粒大小,通體紅豔,看上去直徑0.4~0.6厘米,每顆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為0.275克,平均每粒重約0.372克。

  當時一共發現了200多粒這種東西,部分已成粉末,“剛發現的時候,它們放在一個直徑約10厘米、圓形的漆盒內,就放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可見它們對墓主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誌高介紹說,“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長女,字丹虎,死的時候58歲,由於終生沒嫁人,死後就葬在了父母墳的右邊。”

  讓考古專家們高興的是,這一粒粒紅豔豔的小丸子雖然已經1600多年了,至今還比較完整,看上去還有幾分可愛。隻是,它們是什麽?是1600年前的水果?還是主人生前最喜歡的藥呢?

  對這些隻有米粒大小、圓乎乎的小顆粒,考古專家們一時也摸不清它們究竟是什麽,因為,這樣的寶貝當時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它們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神奇小丸竟然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

  為了解開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關專家拿了其中三粒,對它們進行化驗,最終認定它們就是東晉時期非常流行的“長生不老仙丹”。

  “從墓誌看,王丹虎死於東晉升平三年(359年),這個時期正是煉製金丹及士大夫階層倡導‘服食’盛行的時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種所謂能長生不老的丹藥。”“長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麽成分組成?它們是如何煉成的?不要說現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東晉,對於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來說,也是顯得撲朔迷離,加上煉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師徒相傳,並且嚴守秘密,這給“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再次發現不老仙丹是1998年發現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新校區在道路施工中發現一處六朝磚室墓群。在江蘇省文化廳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領導和協調下,我們迅速組織考古隊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對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在當年轟動一時,並被列入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王誌高回憶說,當時一共發掘了3座磚石墓,磚墓規模較大,全長7米以上,墓葬形製為凸字形單室墓,出土了金器、銅鐵、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餘件。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樣寶貝讓專家們很眼熟,那就是紅色的“不老仙丹”,隻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況不太一樣的是,丹藥擺在墓主人的手邊,在右側手臂附近,還有一個精致小巧的鎏金帶蓋銀鼎,像是專門用來盛放丹藥用的。但是,這些“不老仙丹”由於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這說明,在東晉大宅門裏的名士們都吃這種小藥丸,這種藥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尋找的長生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出土半個世紀為何見者寥寥

  在南京市博物館《六朝風采》撤展前,記者有幸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過幽靜的樓道,在展廳二樓青瓷蓮花尊的後麵,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顆粒狀物體藏在一個小玻璃盒子裏,雖然燈光偏暗,但它們看上去相當鮮豔,隔著玻璃也能看到它們泛著橘紅色的光。細細看去,它們就像是用紅橡皮泥捏出來的一粒粒小藥丸,有的呈圓形,也有的呈橢圓形……

  事實上,記者看到的隻是“不老仙丹”的複製品,原件從來沒有展出過。據南京市博物館保管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發掘入藏後,就再也沒出過庫房的大門,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來沒有對外展出過,甚至連博物館的很多內部人士都沒見過它們的“廬山真麵目”;展廳內對外展出的不過是為了滿足現代人的好奇心,而後期加工的“克隆品”。“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庫房中,放在一個錦盒當中,每天都有人專門照顧它們,看它們的溫度濕度,觀察它們入藏博物館後有沒有變化。”據了解,這些丹丸雖然已經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顏色依舊豔麗,看上去就像剛從煉丹爐內拿出來的一樣。不過也有的“不老仙丹”,由於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發掘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粉末,很難保存。

  它們究竟有多寶貝,為何不能拿出來亮相呢?專家說,它們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藥類文物,為研究東晉時期丹藥的化學成分與作用,提供了實物依據。“見過‘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數。”這位負責人說,雖然丹丸是用多種礦物質煉製成的,但經過1600多年,溫濕度、光線稍有變化,對它們都會造成一定的殺傷力,保存它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放在庫房內不要動它們;“原件不能展出,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太敏感了”。

  那麽,南京市博物館一共收藏了多少顆不老仙丹?它們都有多大?這麽多年來有沒有變色、變形?相關負責人笑笑說,從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沒有發生大變化,至於它們的體重、身高等等,都是秘密,不能對外透露。

    這種仙丹妙藥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上世紀60年代的化驗顯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為 13.0%,汞的含量為60.9%,另有約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為何物。”王誌高說,那時的技術並不發達,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無法完全解碼,如果今天再拿去檢測,應該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讀出來,隻是現在無人提出這個請求。

  為什麽魏晉名士都那麽癡迷這種小藥丸呢?甚至死後都要把它們帶進棺材?“東晉時期,大宅門裏的男男女女們都很迷戀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還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風靡一時的朝代,煉丹家也應運而生。這些煉丹家像現在的明星一樣走紅。”

  “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介紹了煉丹的過程。由於丹砂的化學成分是硫化汞,加熱後它分解出汞,即水銀;冷卻後,水銀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

  這些辛辛苦苦煉成的丹藥真的能讓魏晉名流們如願以償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說,丹藥其實是由石鍾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種礦物質煉製而成。丹砂在我國藥用曆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為上品中的第一位,認為它可治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實際上,東晉人煉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時候要掌握藥量,很容易因為丹藥的毒性而喪命,熱衷於煉丹術的道士服藥中毒事件屢有發生,道士們便將服藥中毒猝死諱言為屍解或白日升仙,這不過是欺人的謊言。

  在中國曆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長生不死之藥而死的皇帝約有10人,東晉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 年,晉哀帝像往常一樣吃了“不老仙丹”,但身體很快燥熱難當,哀帝拚命喝酒想泄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無奈,日積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終撒手人寰。可憐的他,死前連個繼承皇位的子嗣都沒有。

   魏晉風度原來是痛苦的藥性折磨所致

  “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後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煩的事。

  人吃了之後,身體先是發冷,接著發熱,就像得了瘧疾一般。“人吃進去後會麵紅,五髒六腑都會感覺在燃燒,必須大量飲酒來排掉身體內的毒。”王旭東說,這種“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實就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後必須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須是熱酒,這樣才能散掉體內燥亂的熱氣。

  五石散不僅對飲食要求極高,對衣著要求也很怪。吃藥之後會渾身長瘡,必須穿著寬袍大袖才舒服,如果穿緊身衣,就會和皮膚摩擦,就像刀一樣在身上割來割去;除了寬大,衣服的新舊也很重要,新衣服發硬,一般不受歡迎。又因皮膚敏感,衣物不能漿洗,新衣服和洗過的衣服比較硬,穿起來極不舒服。為了減少腳被摩擦的麵積,他們不穿鞋而選擇穿木屐,所以,魏晉的人看起來個個都是寬袍大袖,表麵高雅、飄逸得一塌糊塗,其實他們心裏苦得一塌糊塗。

  因為幾乎不洗澡和換衣服,衣服和身體髒了,便成了虱子的樂園,於是,“捫虱而談”就成了晉朝名士風度的一部分。“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糊糊塗塗的才好,有時簡直是近於發瘋。”王旭東說,在丹藥的毒害下,魏晉人的脾氣變得很壞,有時甚至性暴如火。“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因經常服用五石散,結果有一次一隻蒼蠅過來煩他,他竟氣得拔劍追趕。在說話方式上,魏晉名士也以說胡話、瘋話為榮。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要表現得多麽“有性格”,而是因為在藥物和酒精的毒害下,他們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也管不住自己的舌頭。

    “不老仙丹”既是毒藥為何能在東晉盛行

  既然“不老仙丹”其實是取人性命的毒藥,為何在魏晉時期,名門望族們還對它如此熱衷,白白丟了性命呢?南京文史專家薛冰說,這和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有關。魏晉200多年是一個黑暗時期,政權頻繁更迭,戰禍屠殺,幾無寧歲,再加上天災和瘟疫,人民生活動蕩不安。“東晉政府從中原被趕到了南京,這種遷徙之痛,讓名門望族們頓時消極。”殘酷的現實使名士內心的壓抑和痛苦越來越深。為了擺脫內心的苦悶和不平,他們不再談論政治,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脫。道家“消極避世,任情自然”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名士的這種心態,於是他們便開始轉求三玄之學,把對現實的關注移到那些玄遠哲理上,以期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於虛無縹緲的境界,達到精神上的麻醉。“這是魏晉名士在遭遇生命的危險和心靈的苦悶下,在精神層麵尋找慰藉和解脫的一種方式。”

  “在魏晉時期,漢代主張的‘獨尊儒術’正統思想被打破,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人們的思想文化趨向於多元化。而道家思想比較關注自我,主張無為而治,在名士們都消極悲觀遁世之際,乘虛而入。”當時,道教中還分離出了一支神仙道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他把長生成仙作為道士修煉的最終目標和自己的核心思想,把長生術突出為一切方術的核心,為神仙道教奠定了宗教神學體係,構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框架。此外,葛洪神仙觀的核心內容中,還有一個“地仙”的概念,這就是修仙者可以先服用半劑金丹,成為“地仙”,在地上人間恣情享樂,直到想做“天仙”時,再將剩餘的半劑金丹服下升仙。“地仙”的神仙世界是現實和超現實的奇妙重合,葛洪描述的這種“地仙”,不過是在世俗生活的延長線上補充了道士的宗教理想,是當時貴族名士安逸、放蕩和嗜欲生活在神仙世界裏的投影。

  東晉時期,雖然還存在著多種道教派別,而經過葛洪的改造,理論化了的天師道——神仙道教是最重要且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當時的高門貴族之中,信奉道教的現象非常普遍,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琅琊顏氏、高平郗氏、長平殷氏、太原王氏等,其家族全體或部分家族成員都是信奉道教的。

   人類究竟能不能造出長生不老藥

  ●曆史秘籍中的形形色色“長生不老藥”有多少效果

  ●決定人類壽限的因素有哪些

  ●現代人該怎樣以科學的名義追求長生

  長生不老就是人類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

  傳說中的彭祖活了800歲;《聖經》中的亞當活了930歲,130歲時還生了兒子塞特,之後又活了 800歲;他的塞特在807歲時還生兒育女,前後活了912歲……為了追求這個夢想,古代的人開始了不懈地努力,嚐試著煉“長生不老”的丹、製“長生不老”的藥,除了“五石散”,還有不少用中藥材煉製的丹藥,比如“老奴丸”“打老兒丸”……這些藥可不是騙人的方士煉製的,它們甚至得到華佗等名醫的認可。

  彭祖不老的真相究竟是什麽,這些中藥材煉製的“長生不老藥”究竟能不能令人長壽,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科學家也在探尋另一種長生之路,他們會成功嗎?這些似乎都是謎。

    彭祖長壽並非虛構,但他真的活了八百歲嗎

  彭祖活到800歲,有一個非常玄乎的傳說。

  據神話傳說,彭祖和陳摶老祖兩人,都在天宮玉皇大帝身邊主事。一個管著功德簿,一個管著諸神的生死簿。有一天,陳摶對彭祖說:“我勞累過度,想好好睡一覺。如有要緊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盡管放心睡覺去吧!”彭祖一見陳摶去睡覺,想趁此機會到凡間遊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陳摶更換生死簿名單,發現他的名字也在上麵。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間被玉帝發現了,就會很快派人把我召回。他靈機一動,把生死簿上寫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頁紙撕了下來,撚成紙繩訂在本子上,從此,這個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彭祖流落人間,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後娶了四十九個妻子,生了五十四個兒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輕力壯,行動灑脫。當他娶了第五十個妻子後,就辭了官,到處遊山玩景,直到這位妻子由當年的黃花閨女變成老太婆時,才定居到宜君縣一個小山村。這時彭祖已八百歲了。有天晚上,夫妻倆睡在床上拉話,妻子問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後你再娶妻不娶?”彭祖毫不介意地說:“當然還要娶,不然誰陪伴我!” 妻子又問:“你為啥一直不會衰老呢?難道生死簿上沒有你的名字嗎?”彭祖哈哈大笑:“我永遠不會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們就是找不著。”妻子接著問:“那你的名字在什麽地方?”彭祖一時得意說出了實情。妻子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奧秘。

  這位妻子死後,向玉皇大帝訴說了此事。玉帝聽後恍然大悟,派兩個差神下凡去找彭祖。由於年代久遠,派下來的差神根本不認得彭祖,找尋許久毫無音訊。這兩位差神不敢輕易地回去交差,隻好遍跑人間,四處打問。

  一天,二位差神來到宜君縣彭村,趁木匠吃飯之機,偷走解板大鋸,到打麥場上使勁地鋸一個碌碡,一下招來很多鄉親圍著看稀奇。這時,彭祖也前來觀看。人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彭祖因自己年事高、經曆廣,趁機譏笑說:“我彭祖活了八百歲,沒見過有人鋸碌碡。”話音剛落,二位差神把鋸一扔,當場就鎖住了彭祖。這天夜裏,彭祖就去世了,享年八百歲。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彭祖這個人物並不是虛構的,曆史上確有其人,他姓篯名鏗,黃帝之後,為顓頊帝玄孫、陸終氏第三子,不僅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老人、中華養生文化創立者,也是中華廚界祖師爺、中華武術文化鼻祖及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性學大師。不過,王旭東表示,按照現在的計算法,彭祖其實隻活到130歲左右。“古時對年的計算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彭山一帶,鄉間流行一種‘小甲子’計年方式,即六十天為一年。按此換算為現今的計年標準,彭祖也就活了130多歲……但卻已經差不多到了人類生存的極限。”

    人的極限自然年齡究竟有多大

  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隻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5歲。那麽,人的壽命究竟能有多長呢?王旭東稱,根據科學研究結果,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於100歲,大約在120~130歲左右。

  “科學家研究哺乳動物時發現,其最高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 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約為25~35年;人也是哺乳動物,生長期為20~25年,自然壽命則應為100~175歲。還有一種研究稱,哺乳動物的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生長期的5~7倍,而人類的性成熟期為14~15年;還有一種研究指出,動物的自然壽命為其細胞分裂次數和分裂周期的乘積,人體細胞分裂次數約50次,每次分裂周期平均為2.4年,故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根據以上三種測算方法,人的自然壽命都應該達為 120歲左右。”

  但是,在實際生活過程中,超過100歲的人並不多,這又是為什麽?王旭東告訴記者,這跟遺傳、環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又促使了疾病的發生和衰老的早到,有的直接引起了死亡,故使人的實際壽命遠遠低於自然壽命。”

    長壽之鄉的老人為何活得長

  那麽,為什麽有些地方的人能夠活得更長呢?例如江蘇的如皋、新疆的吐魯番、廣西的巴馬都是長壽之鄉,尤其是巴馬,從2007年統計的數據來看,巴馬百歲以上壽星74位,其中年齡最大的116歲。每萬人中有百歲老人達到3.1人,這一數據居世界5個長壽區域之首。那麽是不是遺傳的長壽呢?已經從事長壽科學研究25年的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表示:在形成長壽的因素中,遺傳隻占15%,85%要靠後天的努力,“巴馬的長壽與地理、氣候、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更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長壽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結構有關。”

  王旭東也提醒市民,促進生命活力有很多要素,如避免自由基傷害、科學飲食、適當運動、家族健康、降低精神壓力及充足的睡眠等,“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比外國人合理,為‘金字塔’結構,底下是蔬菜水果,中間是肉,尖尖上是脂肪,這是比較合理的,另外環境也很重要,不然為什麽古書中都說要到深山老林裏去修煉呢……”

  事實上,古人養生家也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管子·形勢》篇中就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體利而壽命長益。”

   “老奴丸”真有讓人返老還童的秘密嗎

  那麽,彭祖如此長壽,是不是吃了什麽“長生不老藥”呢?對此王旭東沒有明確透露,隻是強調,古時的“長生不老藥”還真有不少,比如老奴丸、打老兒丸、冰玉散等。

  “五石散”已確認有毒,那麽像老奴丸、打老兒丸、冰玉散等“長生不老藥”是否也有毒呢,它們到底能不能讓人長生不老?

  傳說,古時有一位女子,因為丈夫常年不在家,熬不住寂寞的她與家中的老奴私通了,但是老奴年老體衰,讓該女子非常不滿意,於是她就把“老奴丸”這個家傳祖方給他吃,沒想到老奴“返老還童”,還與該女子生了兩個孩子。但後來事情敗露後,她把老奴打死了,發現老奴骨髓飽滿,骨質堅硬。

  而在古老的醫術中,仍有關於老奴丸成分的記載:紫梢花、燈草炭、蛇床子、車前子、蓯蓉、菟絲子、馬蘭花、巴戟、淫羊藿、蓽澄茄、大茴香、金櫻子、破故紙、木香、母丁香、韭菜子、製川烏、遠誌、幹薑、沉香、澤瀉各5錢;核桃仁、柏子仁、桑螵蛸、枸杞子、山萸肉、茯苓各1兩;蜘蛛15個;熟地4兩。

  老奴丸真的有那麽神奇嗎?王旭東給記者解釋了老奴丸的功效,它不僅可以溫助腎陽,而且還可以滋腎強精,兼能祛肝經風濕諸邪,疏通經脈,故有興助陽事之功。因腎為人之先天之本,本方藥功在補腎,故亦可起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壽作用,適宜於中老年人精虧陽衰、虛耗風濕、陽痿不舉、腰腳疼痛者服用。

    皇室為何看中華佗改良的“仙姑打老兒丸”

  除了老奴丸,醫術中同樣記載了另一種神奇的丹藥——打老兒丸。

  相傳很久以前,一年輕女子手持木棒,在路上追打一須發皆白的老頭子。過路的人見了,無不憤然。論相貌,那女子無疑是老者的晚輩,即使是夫妻,年輕妻子在路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難以容忍。於是,路人對那年輕女子群起而攻之。誰知那年輕女子的一席話,竟將過路的人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原來,被追打的老者,既不是“年輕女子”的丈夫,更不是她的長輩,而是她的兒子,所謂“年輕女子”,實際已百餘歲。她因長年服用家傳秘方配製而成的一種藥丸,所以容顏不老,雖已百餘歲,仍然身輕如燕,體態姣好。而她的兒子,屢屢不聽她的勸告,拒服她配製的藥丸,結果70多歲,變得須發皆白,老態龍鍾。為此,她十分生氣,常常追打兒子,逼迫他服用藥丸。

  聽到這裏,路人無不驚詫萬分,將“年輕女子”奉為神仙,紛紛請求賜予藥丸,“年輕女子”毫不吝嗇,將家傳秘方一一告於眾人。眾人用之果然均收到奇效。於是,有人將這種藥丸稱為“神仙訓老丸”。此後,“神仙訓老丸”名聲大振。至漢代,名醫華佗卻嫌該藥尚有缺陷,便在原來配方的基礎上增減了幾味藥物,突出了該藥壯陽滋陰的作用,並改名叫“仙姑打老兒丸”。

  打老兒丸的成分另有不同,分別為石菖蒲、幹山藥、川牛膝(用黃精自然汁浸,漉出,酒浸一宿,若無黃精,酒浸三日,漉出,細銼,焙幹)、遠誌、巴戟天、續斷、五味子、楮實子、杜仲、山萸肉、茯神、熟地、小茴香、肉蓯蓉、枸杞子等。

  “仙姑打老兒丸”經華佗調理,其名聲和作用更是不同凡響。不久,它便進了宮廷,成為皇帝和皇親國戚們的專用藥品。既然進了宮廷,該藥“打老兒丸”這一不雅的名稱自然不能再用。於是,它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後來傳到明代,太醫院把“仙姑打老兒丸”改成“延年益壽丸”。明代末年(1641年)中原名醫郭敬海將家傳的“不老還童掛骨丹”合並改為“延年益壽補腎丸”。

  王旭東告訴記者,打老兒丸作為延年益壽方藥,一般中老年人皆可服用;它也可用於治療心腎兩虛所引起的腰膝疼痛、陽痿不舉、精力衰減、記憶力減退、夜尿頻多、眼目昏花、兩腳麻冷等症。

    這些藥方可以益壽不能長生至今還用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冰玉散”也是大大有名,它是用生石膏30克、月石21克、冰片0.9克、僵蠶3克製成的。

  傳聞,神農時期有個叫赤鬆子的人,因為服用了這種“冰玉散”,可以入火而不化,隨風雨上天入地,後來他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兒追隨他,也得道成了仙。

  對於這三種“長生不老藥”的“長生”功能,王旭東給予了肯定,他告訴記者,這三個藥方一直流傳至今,臨床上還在使用,“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這些方子可以延壽但不會長生不老。”最後,王旭東還提醒陰虛或素有陽熱者應當忌用。

    現代科學家的長生不老術

  既然人的極限年齡為120~130歲左右,那麽有沒有辦法讓人類突破這個局限,從而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英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認為完全有可能,因為人可以活到1000歲:“衰老是病,它像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樣是可治的。”

  王旭東告訴記者,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實:就是每一種細胞的壽命都有一定限度,在人工培養條件下,接近這個限度時,哪怕用最好的培養方法都拯救不了既定的命運。像人體的成纖維細胞,據試驗,最多隻能繁殖50代,到那時必然趨於死亡。其他像老鼠的成纖維細胞隻能分裂18代,龜的成纖維細胞分裂110代,如此等等。研究發現,控製細胞分裂次數的時鍾是端粒。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片斷,經常被比作鞋帶兩端防止磨損的塑料套。這些小顆粒中並不含有基因,但它們可保護染色體免受傷害。不同個體的端粒初始長度也不同,但對每個個體來說,它們則可隨時間流逝而變短。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頂端的端粒也縮短一點。就像磨損鐵杆一樣,如果磨損得隻剩下一個殘根時,細胞就接近衰老。細胞分裂一次其端粒的丟失約30-200bp(堿基對),鼠和人的一些細胞一般有大約10000bp。當端粒不能再縮短,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

  這一發現似乎告訴人們在細胞內有一口衰老鍾,這限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也就限定了生物的壽命。因為高壽生物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分裂而形成的,它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以此類推地增殖,組成胎兒,再分裂而成青年。如果細胞不能再分裂了,那麽個體就出現衰老現象。最近,又有研究發現,患有一種可加速衰老的遺傳疾病的人具有異常短的端粒,進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端粒被一部分科學家們視為 “生命時鍾”。

  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科學家已經找準了衰老的真正起因,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長生不老”之路。因為隻要有一種方法保持人類端粒完整不受損傷,人類就能永遠活下去。對此,王旭東表示:“誰都無法肯定有沒有可能。”不過,他告訴記者,最新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居然就有這種複原的能力,生生不息,“曾有科學家宣稱,如果破解了癌細胞一邊分解一邊複製的原因,那麽人們離1000歲就不遠了。”可是,王旭東表示他對這種做法及觀點持保留意見:“我認為,通過控製細胞的增長使人體衰老得慢一點是可以的……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人要是真能活到1000年實在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