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本文為大中華地區民調係列之五,刊載於《世界民意平台》及《港大民意網站》,作者林泉忠為該世界民意研究合作計劃(WorldPublicOpinion.org,簡稱WPO)特約評論員。請看完全文,再作評論。香港大學網站http://hkupop.hku.hk/chinese/release/release661.html
後冷戰時代的美國雖然因蘇聯的瓦解而繼續穩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寶座,然而從九十年代初幹預前南斯拉夫問題而被譏為「世界警察」,到強勢發動伊拉克戰爭而被冠上「單邊主義」,十幾年來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每況愈下。
不過,自從今年白宮的主人換上奧巴馬後,國際社會不約而同地對奧巴馬寄予正麵的期待,美國的國際聲譽可望有所扭轉。這種氛圍也反映在這次跨國民調的結果上,大中華地區也不例外。
這項民調得到兩岸的共同參與,中國(大陸)的調查由上海複旦大學新聞學院負責,台灣的調查則由TVBS合作進行。
檢視兩岸分別進行的調查結果,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岸對美國的整體印象與認知存在明顯的差距。
在被問到「你認為美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是正麵還是負麵?」時,大陸有百分之三十二的受訪者認為「主要是正麵的」,而回答「主要是負麵的」則有百分之四十一。這組數據與在台灣的調查正好相反:認為「主要是正麵的」有百分之六十五,而回答「主要是負麵的」則隻有百分之十五。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是否認同美國處理氣候變化手法的問題上,而在是否認同美國尊重人權的問題上,兩岸表示認同的差距也高達三十七個百分點。
兩岸人民在「美國觀」上的分歧,觀察其背景,筆者以為有三點值得留意。
其一,美國與北京、美國與台北的微妙關係。盡管一九七八年美國舍棄台灣而與大陸建交,但在「台灣關係法」的框架下,美國仍是台灣最能倚重、關係最為特殊而密切的合作夥伴。反觀大陸與美國的關係,受過去冷戰思維與價值觀的影響,三十年來起伏不定。
其二,兩岸對「自由」與「民主」認知的分歧。盡管在對美國外交政策也有不認同的時候,但是美國國內製度在彰顯自由與民主的價值上一直都得到台灣社會的高度肯定,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之後。另一方麵,相對而言,大陸至今仍未對自由與民主展示清晰的肯定態度,有所保留。
其三,受民族主義的影響。台灣社會對民族主義的態度,盡管在九十年代也經曆過曲折的道路,不過,接受了民主政治的洗禮,如今已有了較為冷靜的思考。反觀大陸過去三十年來,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來,從上而下的愛國主義教育雷厲風行。同時,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中國社會興起的「愛國主義」浪潮一波又一波。在此時空下,對中國屢多批評的美國自然成為頭號的「假想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qn04n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14aevyb.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