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貓貓”網民調查團被指作秀 成員遭人肉搜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5906/1590623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2月20日上午8時30分,“躲貓貓”事件調查委員會出發前往50公裏外晉寧縣參加“躲貓貓”事件調查。調查委員會全體委員15人,年齡層次不一,上到60年代生人,下到80後;從事社會職業各不相同,從組建到調查完畢,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謀麵。圖為調查途中,“躲貓貓”事件調查委員會成員紛紛對主要議題發表意見。 (雲南網記者:楊之輝 張賾濤 攝)


  “今天你躲貓貓了麽?”

在雲南警方公布看守所內有在押人員因為“躲貓貓”一類的捉迷藏遊戲而死後,這句話便開始風行網絡,熱度難減。

2月19日,事件發生轉變——網民調查團成為超越案件本身的熱點。然而在經曆尷尬的調查後,網民铩羽而歸,真相並未大白。這些質疑案件的網民代表,反成遭質疑的對象。

在這些質疑的喧囂聲中,躲貓貓事件已成為政府處理網路輿情的實驗性標本。無論結果成功與否,都已開創先河。

起因:政府不再“躲貓貓” 組建網民調查團

2月19日下午2點,雲南省委大樓4層的辦公室內,宣傳部副部長伍皓盯著電腦屏幕上滾動的QQ群信息,眉頭輕蹙。伍皓思考著他的決定,一個足以引爆網絡世界的決定。

下午2點49分,他在QQ群內發布了第一條信息:“為應對躲貓貓事件,我們擬采取一個行動,組建一個網民調查團……”

躲貓貓事件進入伍皓視野是在2月17日左右,當時他正忙於參加全省的宣傳部長會議,“上網時發現這個事件已經成為網絡輿情的聚焦點,而我們卻還沒及時應對”。2月19日上午,雲南省委召開了一個專門的協調會,政法等相應單位參加會議。

會上,伍皓提出讓網民去現場進行調查,“網絡的焦點,就要按照網絡的規則解決”。提議之初,各部門的領導尚有顧慮,但很快大家達成共識,決定讓網民公開、透明地了解情況,“政府這次不再躲貓貓,要讓社會公眾知道真相”。

伍皓的QQ群名為“伍皓網絡意見箱”,成員數百人,多為媒體記者和網絡寫手。為了吸引網友參加,在QQ群發出消息的同時,他還承諾最先報名的可擔任調查團的主任。消息發出37秒後,網友“邊民”最先報名。1分鍾後,網友“風之末端”報名,按照承諾,兩人成為調查團的正副主任。

隨後,當天下午,雲南網發布《關於征集網民和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參與調查“躲貓貓”輿論事件真相的公告》,公告迅速被轉載。公告所留宣傳部新聞處的電話被打爆,近千名網友報名參加。

進展:無法介入事件核心 調查報告讓人沮喪

2月20日,上午8點多,調查團的成員齊聚雲南省委大門前。調查團共15人,其中相關部門工作人員4人,媒體代表3人,網民和社會各界代表8人。

當天上午8點半,車隊出發前往距昆明約50公裏的晉寧縣。在車上,李寧提出了他準備的兩個“疑點問題”,一是死者傷口的位置,另一個是看守所的環境。在車上,大家分別提出意見,並匯總成5個問題,“氣氛很民主,想到了就可以說出來”。

上午10點07分,調查團來到晉寧縣公安局一樓一間會議室,與當地相關部門見麵並開會,會議全程錄音。隨後,眾人來到距公安局約100米的事發看守所。

按照規定,看守所內禁止攜帶攝影錄音等設備,辦理好相關證件後,調查團爬過一段鐵樓梯,走上看守所的巡視道。

透過鐵網和玻璃窗,李寧等人詳細查看了看守所的環境。“沒有發現什麽蛛絲馬跡,我們再次提出要看監控錄像,也因相關規定而被拒絕了”成員李寧說,大家很多預期的設想都沒實現。調查團查看了一些文字資料後,離開看守所。

昨天淩晨1點,報告正式整理完畢,3名成員分段向大家朗讀了最終報告。21日淩晨2點左右,報告正式於網上發布。

在7000餘字的調查報告中,調查委員會用一句話介紹了自己的使命:為徹底找到“躲貓貓”這個網絡流行詞的真相而盡到一份力量。

在報告中,調查委員會明確指出,他們本有五個目標,但事實上,幾乎一個都沒能完成。這五個目標分別是:1.聽取晉寧縣公安、檢察等部門的情況通報,然後進行提問;2.前往看守所案發現場查看;3.向事發當時的值班民警、看守所醫生谘詢情況,4.詢問“躲貓貓”事件中與死者李蕎明同一監舍的當事人和目擊者;5.查閱事發當日看守所的監控錄像,查閱看守所值班日誌、死者病曆、屍檢報告等相關文字卷宗。

淩晨2點多,看過網上的報告後,伍皓直言“不解渴”,他說以網民的角度,這份報告並沒有給事件下一個結論。

同樣沮喪的還有調查團的成員,他們在報告中稱,在網上可以呼風喚雨的網友,在現實中確實那樣無力,“這篇報告,絕不可能讓躲貓貓事件解密或者真相大白”。

網友:整個事件是作秀 調查團成員被人肉搜索

“不解渴”的報告在網上發布後,再次引起軒然大波。調查團成員成為網民議論的焦點,關注熱度甚至超過了命案本身。

因為調查團查看監控錄像和會見嫌疑人的請求未能實現,開始有網友質疑調查團是宣傳部門的托,整個事件是在作秀。

昨天淩晨,因遲遲不見報告公布,在天涯論壇上,網友從最開始讚揚“風之末端”是草根英雄,轉變為“政府的托”。網友開始啟動對他的人肉搜索。

很快,一些線索浮現在論壇上。“風之末端”本名趙立,自我介紹為網站編輯。但有網友搜索到《昆明日報社2007年工會工作計劃》,其中趙立為工會的宣傳委員,計劃中所登照片也與本人一致。

隨後網友繼續人肉搜索發現,8名網民和社會代表中,多人實為媒體記者和官方網站版主。同時有網友發現,在此前雲南電視台的一次會議中,“風之末端”和“邊民”就已經作為“熱心觀眾”露麵。網民們懷疑兩人是“禦用網民”,質疑其草根身份。

對此,伍皓回應稱,原定的計劃中,最先報名的網民將成為調查團的主任。而“風之末端”和“邊民”因為是他QQ群中的成員,所以占了“提前報名”的權利。他稱,此前確實在關於雲南電視台的會議中見過兩人,但兩人絕不是官方的托。

至於兩人為何在宣傳部副部長的QQ群中,伍皓稱是因為看重他們的網絡影響力,“那個邊民絕不是托,我倒覺得是個刺頭,有時候讓我很頭疼”。

伍皓稱,除“邊民”等3人是QQ群提前報名外,其他人選都是隨機產生,至於為何媒體人員居多,可能是因為他們對事件的關注度更高。

雲南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龔飛負責這些隨機人選。他說在報名的眾多網友中,他挑選網絡知名度和影響力較高的網友,判斷的標準是發過的網文作品。而在社會人士中,則選擇各行各業的人,既有大學生也有民營企業員工和保險推銷員。

“我們既然決定公開透明地處理此事,就沒必要找托進行遮掩。”伍皓稱。

意外:宣傳部副部長伍皓身陷輿論漩渦之中

除卻調查團的網民遭質疑外,事件的推動者宣傳部副部長伍皓也身陷輿論漩渦之中。號召令發出後,在天涯論壇上,有人發帖稱“伍皓是個好同誌”,也有人稱伍皓想借機出風頭,謀取政治資本。還有人稱,宣傳部不應越俎代庖,插手此事。

讓伍皓欣慰的是,事發之後,國新辦網絡局和中宣部新聞局的領導支持了雲南的做法,“開創宣傳思想的新的思路”。

伍皓說,他並沒有想過會否影響日後的仕途。他說,他曾長期擔任新華社的記者,雖然現在是新聞官員,但在追求真相這一點上,記者和新聞官並無差異。

伍皓總結了此前宣傳部門應對相似網絡事件的辦法,“捂是一種辦法,我至少可以和省內媒體打招呼;拖是一種辦法,不予置評,不理它;刪是一種辦法,可動用各種資源刪帖;等是一種辦法,等司法機構出了結果,再開新聞發布會”。

他認為,這些都不是正確解決網絡呼聲的辦法,社會公眾有權公開透明地了解真相。

對參與事件的許多人來說,網絡調查團事件影響深遠。21歲的李寧,曾是網絡遊戲的熱衷者,而今他越來越關注網絡上的社會焦點問題。

而對宣傳部門而言,網絡調查團開創了宣傳處理上的先河。雲南省委宣傳部介紹稱,這種處理方式將作為常態保留下去,並將在實踐中完善。宣傳部門將建立網民數據庫,在社會熱點問題上,邀請網民參加。“這扇窗打開了,我們就沒打算把它關上”。

■最新進展:李父:質疑警方結論

2 月20日下午3時許,記者經多方打聽後,終於找到了李蕎明的家,見到了他的父親、45歲的李德發和他的未婚妻李玉梅。采訪中,除家人、親友對李蕎明的死提出質疑外,周邊不少村民也對警方給出的答複表示懷疑。晉寧縣公安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會給死者家屬一個滿意的答複。

伍皓今日談“躲貓貓”

今日下午3點,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躲貓貓”事件調查委員會主任“風之末端”將做客《春城晚報》“民生圓桌會議”,為大家解開關於“躲貓貓”事件的種種謎團。該會議將同時在雲南網(www.yunnan.cn)上直播。

獲知這一消息後,昨日,已有不少讀者和網友點擊進入相關論壇,提交問題。一位網名為“不重要”的網友說:“這次組織的調查有以下問題讓人遺憾:給網友和公眾調查員的準備時間基本沒有,頭晚公告並確定人員後,第二天一早就進入工作,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公眾根據自己的情況及時參加進來;給公眾調查員的權限不明確,使調查組無法開展工作。”

法學教授:網民無法做到真正調查

對於網民參與調查“躲貓貓”真相一事,昨日,西南林學院的副教授李春光表示:調查委員會既無名也無實。查清犯罪事實屬於偵查權的範疇,隻能由享有偵查權的國家機關偵查。調查委員會更沒權力獲取尚屬於偵查階段的相關案情。網民無法做到真正地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