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擇偶要求被稱全世界最高 要求麵麵俱到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份婚戀調查報告指出,造成人們單身的最大原因是交際圈太窄機會太少。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幹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的擴招都導致了人口大幅流動的加快,人們在流動的過程中交友的途徑和社交的圈子也在逐漸地縮小,往往造成曾經熟悉的社交網絡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情況。

  2009年1月,中科院為大齡單身科研精英組織了一場相親會。這是中科院送給這些科研精英們的一份特殊的年終獎。這些被社會稱為精英的“剩男”說,他們真心渴望結束單身生活。於是,都市中才華橫溢、花容月貌的適齡女子趨之若騖。

  相親,一度被看做是“ 舊時代”的產物再一次在21世紀的“剩男剩女”中流行起來,各種相親方式相繼上演,多元化發展。“替子征婚”、“網絡征婚”、“電視征婚”……其中,互聯網上的征婚成為E時代“剩男剩女”最便捷和最受歡迎的方式。一個龐大的網絡婚戀市場的形成很能說明問題。

  2006年《中國網上婚戀交友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網上婚戀市場規模為9100萬元,同比增長145.9%。彼時,報告預測,未來三年該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53億元。這吸引了眾多風險投資機構重金進駐。


  盡管扮演“剩男”秦奮的葛優在影片中說,相親其實是件挺不靠譜的事兒。但是,不管是自願還是迫於壓力。相親成為了“剩男剩女”們生活的一部分。

  “去看看也好,給自己一個機會。別笑,很多婚姻就是這樣看成功的。問題不在看,問題在一個人在當時有多想結婚。想得夠厲害,一定會成功。”香港暢銷作家亦舒曾經借她女主角的口這樣說。

  從這個角度看,愛情也許是找來的。

  智商出了問題還是情商出了問題?

  柏拉圖曾經問他的老師,愛情是什麽?老師說,愛情是田野裏最大、最豐碩的果實。於是他出去尋找,結果空手而歸。因為,他總認為前麵還有更豐碩的果實在等著自己。然而,就在他放棄這一個,尋找下一個的過程中,最佳選擇期已經過去了。

  現實社會裏,年齡是擇偶評價體係中最重要的標杆之一。

  根據調查顯示,女性在25歲時,有65%的男性認為是理想的婚姻對象;30歲時,有26.5%的男性選擇;而到了35歲時,獲得認可的隻有12.5%的男性。相反,男性在31歲時,有82%的女性認為是理想的婚戀對象,而到了35歲,則下降到30.4%,40歲時更是降到15.2%。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多,男女在婚戀的價值優勢上是直線下降的,而這一點對女性的要求更為苛刻。

  被“剩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按照絕對的人口統計學上看,“剩男”的出現是理所當然的現實。據統計,目前我國男性總數比女性多3700萬。更有人預測,到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這也就意味著,平均5個男人就有1個討不到老婆。

  相比之下,“剩女”的大幅出現原因要複雜得多。婚戀網站世紀佳緣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剩女”大都是麵容姣好、工作體麵、收入頗豐、學曆較高的“三高”人群,往往忙於事業或者學業而錯過了擇偶的黃金季節,又或者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而一剩再剩。

  “喜歡的人不出現/出現的人不喜歡/有的愛猶豫不決/還在想他就離開/想過要將就一點/卻發現將就更難/於是我學著樂觀/過著孤單的日子”港台歌星劉若英在《一輩子的孤單》裏唱出了“情剩”的矛盾。受教育的水平和經濟獨立的程度往往讓他們對婚姻有更高的期待而不敢輕易邁步。

  “‘情剩’都是自己把自己逼進愛情死角的。”田範江無奈表示,現代的擇偶觀念早已不是過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候。在人們逐漸為愛設了諸多限製之後,我國國民的擇偶要求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高。

  “西方重視的隻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是否開心,而不在乎家庭、婚事等的束縛。而我國卻是什麽都要麵麵俱到。想要門當戶對的理性,想要兩個人的愛情合適,也想要一見鍾情的浪漫。盡管現代人接受了新的觀念,對於婚戀也不再是以前的保守態度,但是一旦涉及到婚姻,作為父母就一定會出來幹涉。每個人都會受到盤根錯節的傳統觀念的束縛,瞻前顧後,導致了擇偶難度越來越高。”田範江說。

  男強女弱、男外女內的匹配模式依然占據社會的主流。擁有財富、權力、才華的男性顯然能在婚姻市場上呼風喚雨;而那些花容月貌、溫柔賢淑的女性自然也在婚姻市場上大受歡迎。但在對“情剩”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剩男剩女”對於另一半的期待和對自身條件的預估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優秀的女性往往希望找一個更為優秀的男性,而一個很優秀的男性在眾多的選擇中卻未必渴望如此的另一半。“為什麽各方麵都不如我的女生可以擁有一個如此優秀的男人?為什麽我還是剩下的?”“剩女”中,總有不甘心的。

但這就是現實。因為女人和男人眼中對於另一半的優秀定義並不同。田範江分析說,對於更多的成功男士而言,他要的可能隻是一個賢妻良母型的女士為伴侶。是否會持家?是否很體貼?這才是根本。至於另一半工作有多好,能力有多強,這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男女的比例是均衡的,但其中年齡的分布呈現不平衡。22、23歲間的男性會員和27、28歲間的女性會員占得比例更多。“因為年齡偏低的男性在很多女性中被看做男孩,還沒有任何資本,也不能讓人有想依靠的感覺;而27、28歲間的女性則因為滑向30歲,所以和年輕女性相比,受男性歡迎的程度比25歲的女性要下降一倍。”

  然而,那些被認為優秀的“剩女”在物質上完全獨立,在精神上也比較獨立,因此對感情生活有著更理想化的期待,在愛情的夢想前,不願意輕易妥協,導致夢想照不進現實。

  這是一個大大的矛盾。因此,人們認為“剩女”比“剩男”更成為問題。

  那麽,究竟怎樣才能收獲愛情呢?《一千零一夜》中有這樣一則故事:當阿拉丁召喚出關在神燈中的藍色精靈後,精靈許諾可以幫助他實現任意的三個願望,但是同時又告誡有三樣東西是無法實現的:一、幫助他殺人;二、讓死去的人起死回生;三、使一個人愛上他。

  原來,愛情是無所不能的神明都無法幫忙實現的事情。但在《女人不壞》中,周迅為廣大的“情剩”們創造了一項最偉大的發明。她發明的那種叫費洛蒙的膏藥,居然真的能夠發出費洛蒙的力量:在愛情的世界裏可以呼風喚雨,如魚得水。她可以令任何一個她喜歡的異性愛上她。

  但在現實中,田範江認為中國人普遍缺乏“戀商”。人們對愛的觀念從小就是有誤解的,中國的教育從小到大的學習就為了將來的事業和發展,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找一個伴侶是天生就會的,不需要學習和教育,“但是憑什麽我就知道該找一個什麽樣的人?很多人對於愛的認識是通過電視劇、小說,甚至當它們為教材,這就和現實社會產生了偏離。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人在職業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感情上卻是小學水平,他們不明白別人的需求以及自己的需求,缺乏愛的能力。這是缺乏戀商的根本表現。”

  徹底改變“情剩”的命運,婚戀專家一致認為首要的是對婚戀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應該抱有積極地態度,適當調整自己的擇偶標準,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完善自我。

  一個人好還是兩個人好?

  “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應當是人們對婚姻的最高理想。

  然而,近些年來,婚外情、性夥伴、試婚、一夜情、協議婚姻、同性戀漸漸從隱蔽之處走向陽光地帶,攤開在所有人的麵前。它們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傳統的婚戀觀,與此同時,日漸走高的離婚率正在瓦解人們對婚姻神聖的想象。

  “閃婚閃離更多的出現在80後小夫妻間,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觀念更快,對於婚戀的態度也更趨於西方化,注重愛的質量要高於穩定度的問題。而一旦雙方出現矛盾又缺乏一種妥協精神,往往都會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才會出現去年從結婚到離婚隻用了3個小時的罕見事件。但我們必須看到,整個社會的觀念演變是不如年輕人快的。這個社會雖然存在種種新的婚戀模式,但是傳統觀念束縛的人們還是很難去認同他們的存在。”田範江指出。

  正是在這樣一個情感多元化的社會裏,人們對於婚戀觀念受到的衝擊也讓婚姻不穩定的因素增多。據統計,我國離婚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據國家統計局2007年的離婚率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目前的離婚率從20年前的0.7%上升至現在的5%,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是北京,為39%,其次是上海為38%。而據田範江介紹,我國的離結婚率增長的也很快,部分大城市已經接近50%。

  離結婚率是以民政部門當年辦理結婚的數據做分母,以離婚的數據做分子,得出的一個反應婚姻質量和穩定性的概率。“目前,我國的離結婚率可以說在國際上也算是很高的,其越高表明婚姻越不穩定。”田範江表示,我國目前的婚姻質量很讓人擔憂。

  李銀河曾經指出,在新世紀中國的婚姻家庭領域中,最深刻的變化莫過於人們由原來的包辦買賣婚姻到自由戀愛,這是一種個人權利的伸張。新世紀將會在此基礎上更加尊重個人的權利,婚姻模式也會趨於多元化。

  這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徘徊在婚姻之外的“情剩”可能因此更加猶豫甚至卻步,而“情剩”隊伍的壯大,反過來也可能使婚姻模式的多元化加劇。人們擔心,這種多元化會危及穩定。

  然而,在接受我們采訪的“情剩”中,雖說徹底的獨身主義者不是沒有,但斬釘截鐵地抱著獨身主義觀念的人,僅在極少數。到了時間和年齡,人便想結一次婚,心理上有結婚的傾向,就像候鳥在冬季南飛。

  《聖經》上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