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是因為太窮:兩堂兄弟合娶一個媳婦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1126/Img26084774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陶家人曾住過的硝洞阡岩洞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1126/Img26084774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陶朝生一家人在新家前合影

  這一切都是因為太窮:兩個堂兄弟合娶一個媳婦;8戶人家、30多口人,全都住在山洞裏;每天三頓吃苞穀麵炒洋芋粉,稱作“金裹銀”……

  在大巴山深處,庫區腹地,原巫山縣官陽區硝洞阡,曾經生活著重慶最後的岩居部落。三峽工程上馬之後,這8戶人家開始逐步搬遷,接受現代文明。

  不久前,三峽工程開始試驗性蓄水,整個三峽工程具備雛形,岩居部落的生活轉型也已基本完成。新生活給他們帶來新幸福,也帶來一些新煩惱。

  合娶媳婦的兄弟分開了

  這8戶人家都姓陶,扯來扯去都是一家人。曾經合娶一個媳婦的,是兩個堂兄弟。兩個人身高接近1.7米,身體健康,樂觀勤勞。十多年前,由於居住的地方太差了,沒有人願意嫁進來,他們才半明半暗地合娶一個媳婦。

  他們以前居住的硝洞阡,山倒不高,但坡度太陡,地質也不穩,找不到平地修房子,所以8戶人家全部住在一排岩洞中。洞外修了堵牆,成為典型的岩居人家。

  陶家媳婦、74歲的董開英說,洞裏沒有電,擔一挑柴到鄉場換煤油和鹽巴,來回要走一整天,淌過7條小河溝;喂一頭肥豬出去賣,要請七八個人輪流背。

  他們上山種地時,會帶上生苞穀和洋芋,中午在山上燒熟了吃,一直到天黑才回來。洞裏的小孩沒人帶,也帶到山上,在地邊挖個坑,將搖籃在坑裏埋一半,再把孩子拴到搖籃裏。

  三峽工程上馬後,巫山縣對這8戶人家實施整體搬遷,遷往平河鄉昌平旅遊公路兩旁。政府為每家人修建4間磚房,重新劃定了責任田。

  合娶媳婦的兩兄弟現在分開了,4個娃娃每人帶兩個,哥哥和媳婦在一起,非常幸福。記者昨天看到,兩家仍然是緊鄰,都收拾得很幹淨。

  “岩居人家”富起來

  8戶人家中,陶朝生目前最富裕。當初政府修的房子隻有一層,他現在加蓋了一層。房子外邊貼了白瓷磚,裝了雕花玻璃。房子內搞了裝修,貼著米色地磚,安裝了黃色實木門,房間裏還擺放著飲水機、電話機。記者采訪時,老陶掏出一包龍鳳呈祥,拿出5瓶啤酒,熱情地招呼我們“抽根煙,喝口酒”。

  老陶如何富起來的?他說,自家現在人均1畝多地,種苞穀、洋芋、芝麻,再喂幾頭豬,吃飯沒得問題,很多家都可以天天吃上肉。一年下來再賣幾頭豬,也能找點零用錢。“我和兒子近幾年到沈陽打工,找了點錢,就把房子修好了。”

  在老陶的帶領下,目前有5戶人家的房子加了層,房子更加寬敞了。由於交通方便,出去發展的人越來越多,小孩基本都在上學,大人或外出打工,或在大昌古鎮做點小買賣。他們的新家距大昌古鎮隻有20公裏,十多分鍾車程。

  新生活帶來新煩惱

  對於陶朝遠的母親石德元來說,新生活帶來的煩惱是“沒有柴燒”。他們以前居住的硝洞阡,房前房後都是森林,基本可以隨便砍,從來沒燒過煤炭。現在不行了,山上長的樹一棵也不能亂動。隻能燒煤,或者燒煤氣罐,“這多貴呀!”老人家心疼錢。

  外邊的姑娘現在也願意嫁進來了。年輕後生在上學和打工過程中,結交的朋友也不少。但是,石德元總認為鄰裏關係不好處,“那些當地人總盯著我們外來戶:我家房後的路垮了,劉家不讓我修,說是他的地盤,給1000塊錢才能動;退耕還林,我種的棗子樹遭李家的黃牛吃完了,林業站的人來檢查,說我的田裏沒有樹,不給我補償,我怎麽辦?……”

  煩惱雖然很多,但有一點得到陶家人的共識——“不管怎麽說,不能再回到硝洞阡!”陶朝生告訴記者,“以前的日子太苦了,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