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北分界標誌爭議中開建 網友斥勞民傷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2667/1266706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淮安南北地理分界標誌已開工建設。 圖片 北青網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12662/1266225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淮安南北分界標誌在爭議中動工 快報記者 趙丹丹 攝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淮安市政府正在給予《晏子春秋》裏的這段名句以最新的注解,如果一切順利,在今年內,他們將把天氣預報員口中籠統的“我國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具體到以米計算。

這就是淮安市剛剛動工的“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自消息傳出就口水仗不斷,河南的信陽認為自己更具有建造這個標誌的資格,接著河南南陽也加入了進來……但沒等到爭論有個結果,之前沒有參與“論戰”的安徽蚌埠卻悄悄率先豎起了一個南北分界的雕塑,讓人猝不及防。

明眼人一看便知,科學意義上的我國南北分界是一個縱深數千公裏的“地帶”,絕不會落在一座橋的正中央。各地踴躍參與的背後,有著與“爭孫悟空老家在哪”這個荒誕命題一樣的邏輯,官員看重的,可能隻是政府網站招商引資介紹裏的一句話而已。

實地調查

老橋上翻建分界標誌

淮安正在動工的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位於淮海北路東側的古黃河(即古淮河,曆史上黃河曾從此奪淮入海而得名)上,原名王營南大橋,此處也是淮安市清河區和淮陰區的交界處。記者前去采訪時,15個高有5米左右的橋墩紮紮實實深入河道內,橋墩周圍搭著腳手架。施工的師傅告知現在橋墩的修複已近尾聲,不久後橋麵中心建立起一個球狀物,這就是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雕塑。

這座橋現在有個好聽的名字“紅橋”,而依附修建的老橋墩卻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期,70多年的滄海桑田,如今早已瞧不見老橋墩的斑駁和滄桑。隻能聽住在附近的老人隱約談起這段曆史,國民政府時期建起的橋曾經起到連接河兩岸的重要作用,鋼筋混凝土的橋墩上鋪設木製橋麵,行人、馬車、驢車從上而過,老人笑談那會兒過河也就自古華山一條路吧。

抗日戰爭時期,橋麵被燒毀,戰爭結束後政府曾修複過。可是木質橋麵承載力畢竟有限,上世紀60年代末,這座橋被西側的新建的大橋取而代之了。木質的橋麵破損不堪,而橋墩卻依舊紮實地矗立在河中。

橋見證了淮安70多年的曆史變遷,而如今河兩邊也早已不是農田,而是市民廣場和住宅區。西側的王營黃河大橋早已承接了連接兩岸的重任。

老橋北邊的黃河廣場修建足有8年,是周邊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沿古黃河沿岸步行,岸邊多是垂柳,也有槐樹、花草。市民沿河散步,很是愜意。

從北岸憑欄眺望,南岸也就60來米之隔,皆是一片綠化帶廣場,所種植物與北岸目前來看並無差別,河兩岸兩個廣場遙相呼應。

居民:北邊就此通暖氣?

河道中心線上的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物一建,這立刻就把兩岸的住戶人家分了個南北。有些居民隻知要動工,還並不曉得這橋中究竟要建設何物。而知道此事的居民多用“有趣,蠻有意思的”來形容自己身處南北的感受。

“那我豈不成了北方人,每天上班則是從北方到南方去了。”住在北岸黃河花園的何女士對於這樣的分法饒有興趣。早在上世紀60年代時,何女士曾走過此處的老橋。“這座橋廢棄很多年了,我隻知道這裏是廢黃河,年輕時還在此遊泳。至於南北分界線隻是一個提法吧,其實就兩岸來說是沒有明顯差別的。不過修複是個好事,沿襲曆史文化,對於淮安來說也算是一大特色。”

“那房價會有區別嗎?北方的房子是不是會比南方的房子便宜點呢?北方還有暖氣供應,咱這不會也供應暖氣吧?“住在北岸的周先生似乎更關心的是經濟因素,他認為這個標誌隻不過是個城市規劃雕塑而已,至於意義他並不多關心。

“一腳踏出去就到了北方了,這個想法挺有意思,那是不是北邊就會冷一些呢?不過對於孩子來說,可以趁機向他們普及南北差異的知識。”南岸的郭女士表示。

8旬老者楊先生覺得這隻是一個分界的標誌而已,不論身於北岸南岸並無差別,但是以此廢橋再利用,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淮安人民在心理上會有變化的,更了解古淮河文化和它曆史的地位,能傳承曆史文化地理,才是最深遠的。”

而也有部分居民認為,既然已經有西側的黃河大橋可走,再花錢修葺此橋,也是多此一舉,南北差異心中有數即可。

爭議不斷

該不該建?9成多網友說不

從建南北地理分界標誌消息的傳出開始,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有學術層麵的推敲辯白,也有網絡上的惡語相加。作為一個公共事件,河南信陽和江蘇淮安,兩個直線距離有400公裏的城市的官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個事件的討論。

這是個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事件。

9成多網友認為沒必要建

8月28日,網上出現了一條題為《江蘇淮安開始建設我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的新聞,還進行了“如何看待建設南北分界標誌”的網絡調查。截至8月30日上午,共有約15萬名網友參與調查,93.61%的網友認為淮安不該建設我國南北分界標誌,隻有不到7%的網友表示讚同。

反對者認為:“南方和北方隻是民間的一個模糊概念,我國不該有具體明確的南北方分界線。”“ 團團圓圓的中國為什麽非要分南方和北方?”“所謂南北地理分界標誌和純地理意義上的北回歸線、赤道線標誌不同,它隻會留下曆史隱患!”“花錢在這些沒意義的事上,不如多給老百姓辦些實事。”

讚成者表示:“這對普及地理知識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建不建南北地理分界標誌物,南北界線依然存在。建標誌物隻是為了有一個更明確的概念和認識。”

南北分界標誌是個偽命題?

“非常抱歉,我不能接受你的采訪,因為該話題有炒作之嫌,不符合科學規律,南北分界線不是幾何學上的直線,是有一定寬度的過渡區域,無所謂‘南北分界標誌’,沒有標誌,硬要人為建出,怎麽會存在哪個城市更合適的問題呢?”

上周日,王義民老師在電子郵件裏禮貌地回絕了記者的采訪請求,這讓人多少有些意外,原本以為,作為信陽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副院長,王老師會為自己的家鄉“辯護”,力申信陽如何比淮安更具備設立南北分界標誌的優勢。

持這個觀點的,不僅王老師一人。在之前媒體的報道裏,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姚士謀教授曾被稱為“認為淮安建設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相對條件更好點。”但昨天姚教授在接受快報記者采訪時一再強調“南北地理分界是‘地帶’概念,並沒有哪一個城市特別適合建,沒有哪個城市有建設的惟一性資格。”

兩座城市之爭

昨天接受采訪時,姚教授對“各地一窩蜂上馬”表示明確反對。但各地官員們的熱情並沒有因此受到絲毫影響。

爭這個標誌的口水仗最早發生在2007年初,2007年1月5日,江蘇多家媒體及眾多網站發出了一條消息:“江蘇淮安將修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紀念碑”。半個月之後,河南信陽市旅遊局負責人通過當地媒體對此回應:“市委、市政府已指令我們著手論證在信陽建設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的可行性。我們已經組織專門人員,正在進行這個論證。”

兩個月之後,淮安當地一網站論壇發起了一場討論,名字叫《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紀念碑之爭淮安如何應對?》,這個討論之所以在這時才開始,是因為有網友發現,就在淮安和信陽爭這個分界點的時候,安徽蚌埠已經悄然豎起了一個雕塑作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誌,事先毫無征兆。

淮安和信陽的爭論還在繼續,信陽市林業局林業高級工程師熊林春對當地媒體說:“地處秦嶺餘脈、淮河源頭的信陽如果不是分界線上的典型城市,誰還能是呢?”

而民間的言論似乎在這時有些出格。淮安一市民在寫給媒體的信中主張加快速度:“建設這個標誌,可以打消沿淮其他一些城市的覬覦之心,先入為主確立淮安是淮河之都的文化氛圍。”

信陽的一個市民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也話中有話:“得向人家淮安市學習。人家條件不足創造條件,我們是抱著金飯碗不當回事。”

因為事情在2007年沒有進一步進展,網絡上的爭論暫時停歇,直到上周五,淮安開工建設的消息再次引爆了這個話題。隻有不到7%的網民讚成的調查相對應,淮安當地網站也搞了一個投票活動,支持這個項目者高達62%。

不管怎麽說,在淮安的那條不知名的河上,那座外形像個大水車的地標已經在爭議中慢慢崛起。樂觀一點的市民發現了這個建築還是有些實際作用的:“我覺得這是個利民的工程,最起碼它是座橋!”

中國地理四大區域

淮安回應

400多萬建橋並非“勞民傷財”

淮安南北地理分界標誌倡議者、淮安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荀德麟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不斷有當地文化界人士提出建設南北分界標誌。

當時的理由主要是淮安曆史上就是“轅楫交替”之地,有“南船北馬”之說,在建築、飲食、植被、氣候、語言、文化等方麵表現出明顯的南北過渡特征。此外,曆史上黃河奪淮入海,古黃河與古淮河匯為一體,穿城而過,因此,在古淮河上建南北分界標誌有其代表意義。

據介紹,2007年,南北地理分界標誌工程被列入淮安市城市建設重點。荀德麟認為,建設南北地理分界標誌主題公園主要有3個目的:一是依托氣候地理博物館,建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是配套文化休閑設施,建設人文景觀;三是打造一張城市名片,提高淮安知名度。

針對網友“工程建設勞民傷財”的質疑,工程建設負責人之一、淮安市市政公用局總工程師盧炳燦告訴記者,工程主體標誌雕塑“紅橋”並不是在古淮河上新建一座橋梁,而是對上世紀30年代建成、目前已被廢棄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進行改造,造價400多萬元,對於一座現代橋梁來說“花錢並不多”。“同時,‘紅橋’建成後將為古淮河兩岸居民增加一條交通線,方便居民往來。”盧炳燦表示。

據介紹,橋麵將由此分為紅藍兩色,寓意全國的南北氣候特征。而中間的球狀標誌物正好位於河道中心線位置,球體由南向北將采用暖冷色調進行漸變過渡。實際上紅橋將成為一座步行橋,進行燈光亮化,市民可以從橋上通過,穿越球狀物雕塑,來親身感受南北分界後的差異。

“南北地理分界標誌工程得到了全市各界的支持。”淮安市規劃局用地規劃處處長朱春陽表示,工程方案公示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獻計獻策,最終的方案是在充分吸取意見的基礎上出台的。工程還將在古黃河兩岸種植南北方不同品種的喬、灌木植物,並修建不同風格的建築,希望能給參觀者留下身臨南北分界點的直觀感覺。

開發文化資源

應考慮社會心理因素

針對輿論對於淮安“搶占曆史文化資源”的說法,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認為,南北地理分界標誌是自然遺產,不具有排他性,南北地理過渡帶的典型城市都可以建設相關標誌。荀德麟也表示,淮安隻是想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曆史、文化資源,並無獨占之意,位於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當然可以再建其他標誌。

對於很多網友“明確劃分南北地理分界標誌會造成南北對立”的擔心,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季宗紹表示,由於區域間經濟、社會、文化差異,不少人都對人為進行區域劃分存在反感情緒。“事實上,一些對區域的人為劃分,缺乏科學依據,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季宗紹建議,在開發地理、文化、曆史資源時,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社會心理因素,避免激化區域對立情緒。同時,也應及時發布解釋信息,回答社會輿論關心的問題。

淮安體現的南北差異

淮北嫁女下午進門

淮南嫁女上午進門

在采訪中,記者聽聞關於淮安建設全國南北分界標誌園一事,民間素有“二範”推動之說。

“二範”是指範元中和範成泰兩位年過七旬的老學者。

身為淮安九三學社成員的範元中早在2004年就向有關部門提交過關於建設南北分界標誌園的提案。而範成泰有多年水利工作經驗,在淮安建設全國南北分界標誌園一事,他收集大量材料,希望重塑淮河文化。在采訪中,兩位老人饒有興趣地介紹起淮安體現的南北差異。

淮南愛吃米

淮北愛吃麵

從地理角度來說,範元中稱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學地理課本上都有記載。而他從淮安本身的情況來分析,從氣候、地貌來看也提供了很多依據。

“自然南北差異,包括地貌、氣候是個漸變過程,淮河兩岸差別自然不大,但以此為界,越往南北去,差別越大。”範元中稱,從自然景觀地貌來說,淮安境內是典型的衝積平原,淮河以南多是丘陵地帶,由盱眙到南京逐漸明顯。而淮河以北,往徐州一帶去就是平原居多。從氣候特點來說更為明顯,淮河以南是亞熱帶氣候,而以北則是暖溫帶氣候,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多在0℃以上,而以北就稍微冷一些,越往北多是 0℃以下。

而從降水量來看,在淮安以南降水量大約在900多毫米,而往北徐州一帶降水量隻能在600-700毫米之間。淮安以南有明顯的梅雨季節,以北則沒有梅雨季節特征。淮安以南多是水田,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為主,以米食為主。而北麵多是旱地,主要是小麥和雜糧,以麵食為主。

而從植被種植來看,範元中也認為淮安以南多是常綠闊葉林植物,針葉林少。而越往北針葉林越多,落葉闊葉林大麵積存活。

淮海戲豪放

淮劇柔情

從曆史人文方麵來看,淮安曆來就有“南船北馬”之稱,古時,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人,都是到淮安清江閘下船登陸,換乘馬車,由此向北。而北方人也是在淮安棄車馬坐船南下。“所以不難看出,自古淮安就是南北分水嶺,在此建分界標誌名副其實。”

別看現今的這條古黃河(古淮河)河道僅有五六十米寬。而據範成泰介紹,元代,《馬可波羅遊記》裏記載馬可波羅乘船經這一帶時,河寬一英裏,也就相當於近2公裏的寬度。“也許是兩岸相隔甚遠,所以淮河南北兩邊的民風民俗也有差別。”

從語言上來看,淮安地處江淮方言區,屬於北方方言區與吳越方言區的過渡地帶。淮安語音,尤其指楚州口音,有“淮平子”之稱。南稱蠻北稱侉,而淮安的語音也就是不蠻不侉的意思,相對較平。

從戲曲上來看,淮安北部流行粗獷、豪放的淮海戲,而淮安南部則流行較為柔情的淮劇,甚為有趣。兩個劇種都是“淮”字打頭,然而唱腔風格各異,淮海戲與流行於安徽的泗州戲、徐州和魯南地區的柳琴戲,同屬拉魂腔。

從建築風格來說,淮河以北的地區多幹旱,以土牆草蓋四合院為主,而以南建築多為U型、L型主房。廂房結構磚瓦房多,具有典型南方特征。

就連婚俗習慣上,在淮河以北的宿遷女孩出嫁通常下午進門,而在淮河以南的淮安市區則保持上午進門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