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哈韓也不排韓,一個中國媳婦眼中的韓國百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不哈韓也不排韓,一個中國媳婦眼中的韓國百態 周末和婆婆打電話,老公說想吃媽媽做的泡菜了。 我跟婆婆說,這裏的白菜蘿卜都很便宜,但是我做了,味道不好。 婆婆說,我知道那裏便宜,今年首爾的白菜、蘿卜、大蒜出奇的貴,但是再貴,這泡菜也得醃了吃啊;又問我,泡菜做好了放到哪裏保存了? 我說這裏沒有泡菜冰箱, 那一般的冰箱呢,婆婆接著問, 就放到一般的冰箱裏了, 你們買冰箱了嗎,還是從娘家拿過來的? 這提問讓我很奇怪,我說,不是買的,租房子的這裏都有;除了冰箱,還有電視、空調、床……家具都是齊全的,我們在這裏過得挺好的。 這下婆婆放心了,說那就好,後來又閑聊了幾句天氣,就掛了。我想婆婆根本不知道中國的狀況,而之前我也沒意識到這一點,沒介紹過我們在中國的生活。如果按照韓國的慣例,租來的公寓都是空的,別說冰箱了,就連煤氣灶都沒有。因為韓國租房子的家庭多,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租房子住,一般都自備有齊全的家具,隻是買不起房而已。而中國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隻要願意出錢,多麽豪華的房子都可以租到。這也是我們一直沒有買房的原因,照現在的經濟實力,租得起現在住的房子,但是買不起。反正沒有住過很破的房子,也就心安理得的這樣過了。 韓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情況,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常有親戚跟我說,看看韓國人愛吃的紅薯、白菜、蘿卜,都是咱們不屑一吃的東西。三爺爺前一段去韓國商務考察,回來後說,韓國很幹淨,東西很貴。還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去過韓國的和沒去過的,在各種地方、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韓國的看法,總結而言,似乎可以用“排韓”和“哈韓”一言括之。 近來在很多網站,“排韓”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而起因,就是韓國人說漢字是他們發明的,孔子、西施是韓國人,山東和東北在古代韓國的版圖上,韓國把端午節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還要申請祭孔大典……等等,在這裏,有很多是學術問題政治化、民間化、情緒化。 比如“漢字是古代韓國人發明的”,這隻是一個韓國學者的觀點,韓國學術界是否認同,韓國人民是否認同,都是問題。但是我們把它拿過來,當作宣泄民族感情的出氣筒,似乎並不妥當。其實我國未必沒有這樣的學者,隻是中國的學者太多了,一篇小小的論文,在中國湮沒無聞,韓國人想查都未必查得到。而韓國地方小,某個窮鄉僻壤出了交通事故都能上全國的新聞,任何一種聲音都能引起重視,甚至在外國產生影響。還有一些上升到政治外交的問題,比如古代版圖的問題,為了增強現代人的民族自豪感,難免存在對曆史自說自畫的現象,現在的版圖已定,我個人希望這些隻是兩國曆史學家研究和探討的範圍。 而說到“哈韓”,似乎是愈演愈烈了。三五年前,人們隻是迷韓國音樂、韓劇,而現在,娛樂方麵的“韓”風依舊,借著人們對韓國的崇拜心理,在商業領域又在悄然滋生了一種“南韓經濟”。簡單的說,在中國市場的商品,以韓文標記、中韓合資、產自南韓等類似的口號宣傳的越來越多了,涉及美容、保健、食品、護膚、服裝、日用等各個領域;“這東西是南韓的”成了很多商品提高身價的砝碼,因此說明質量好,價格高。 在天津買衣服,幾年前,攤主告訴你,這東西是外貿的,這就意味著質量好,價格比同類的要高。如今他會說,這是南韓的。是南韓的,其實這話很需要推敲,是made in korea,還是南韓的技術,還是因為上麵印著一些韓國人根本讀不通的韓文?還有電視購物上大肆宣傳的來自韓國的美白產品,甚至中國娛樂圈宣傳的韓國巨星,在韓國,有沒有,知名度怎麽樣,這都是問題。當“南韓”成了商家發財的旗號,人們的”哈韓”情緒就完全被利用了。 如果幻想著在國內的小市場,按咱們能接受的價格買到一件韓國原產的商品,這是不可能的,不管賣主怎麽渲染,包裝上出現多少韓國字。即使超市的一些韓國商品,也是韓國公司在國內投資,國內生產的。所以,“南韓”隻是一個旗號而已,買東西還是看質量吧。一個賣發卡的攤主,在我對其質量提出質疑時,人家說了,有好的,南韓的發卡,拉成一條線也斷不了,35,你要嗎?哈哈,你蒙我,這樣的東西,在韓國也要40以上,你從哪兒來的? 不管娛樂界、商業界怎樣宣傳美化韓國,也不管多少年輕人怎樣批評韓國,其實韓國就是那樣,一個小小的半島國,比我們早發展起來十幾年,工資比我們高,物價也比我們高;人們日日奔忙,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有苦惱有夢想,有痛苦也有喜悅。穿過種種宣傳和臆想的迷霧,用常識去想,這就是我們心中真實的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