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舊社會的老北京廉價小吃

(2006-06-12 00:03:00) 下一個

舊社會的老北京廉價小吃

舊社會裏,勞動人民生活艱辛,《北京老字號》裏提到的那些飯莊,對於奔嚼穀的"短衣衫"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窮人樂"是指來北京那些深受中下層百姓歡迎的廉價小吃,譬如鹵煮火燒、羊霜腸等等。今天就在這裏說說。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在北京是一種盡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有時也用豬腰子),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具體製作過程是這樣的:把處理好的豬小腸和豬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種香料、調料配製的鹵湯煮,八成熟的時放入生麵火燒、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腸、肺爛熟,火燒煮透又不脫形的時候撈出,小腸切段,肺、火燒、炸豆腐切塊,澆鹵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據口味自行添加。

看起來不複雜,做起來可費了事兒了,再加上這東東又不貴,所以大多數人都在外頭吃,沒聽說過幾個自己做的。俺判斷鹵煮店好壞有四標準:

一,氣味

豬小腸畢竟處於消化道的偏下位置,所以一定要洗得幹淨。處理生豬肚要翻過來掉過去的用生鹽反複撮洗,小腸在豬肚下端,又曲裏拐彎的,這難度就更大了,洗不幹淨的話,煮出來的異味兒是加多少蒜汁、辣椒都壓不下去的。

二,底鍋

別看是專供窮人的食品,可是這煮腸子的湯鍋比涮羊肉還講究。底鍋都是用大塊的豬骨加上花椒、大料、血豆腐、肉皮、辣椒油熬煮的,煮的久,所以又渾又濃。滾沸的湯上漂著厚厚的一層油花。用這種方法製作的湯鍋不僅能驅除腸子裏的異味,而且對於難得嚐葷腥的勞苦大眾來說太實惠了。

三,火候

小腸要煮至爛軟,不能跟橡皮筋似的嚼不斷、吞不下;火燒要煮到吸足鹵湯,切開以後沒有白碴兒,但也不能表層與內層完全分離脫落,變成一鍋爛粥;炸豆腐要外硬裏軟,充滿空洞。

四,分量

過去勞苦大眾很少能吃到葷腥,隻能把這"窮人樂"當享受,所以就一定要分量夠,而且最好吃也相對最貴的小腸所占比例越高越好。師傅們經年累月地幹同一件事情,早就熟能生巧了,別看不象肯德基、麥當勞似的有定量的控製,可一份菜底兒該加多少腸、多少肺頭,手底下都跟有杆秤似的。

京城的所有鹵煮店裏,最負盛名的毫無疑問就是百年老店"小腸陳",如今已經傳至第五代了。俺以前老在夜市小吃街、大商場食街吃鹵煮,自打吃過小腸陳後,就再也不讓那些粗製濫造的東東汙染俺的胃了。

羊雜碎

羊雜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腸等原料混合燴製的。製作羊雜碎還講究"三料"、"三湯"、"三味"。

"雜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雜碎之主料(又叫三紅)是心、肝、肺,下鍋的時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腸(生油的)、肚(生味的)、頭蹄肉(架碗充數的),下鍋時要切成細絲和長條。一碗羊雜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 雜碎三湯"有如下說法。青城百姓,居家過日子,買上一副羊的五髒,下鍋煮好,連湯帶水地熱熱吃起來,這叫吃"原湯雜碎",味道體現在鮮美清淡上。怕雜碎有五髒異味的人家是先將洗好羊雜碎鍋裏氽一下,把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一下,盛到碗裏,這叫吃"清湯雜碎"。由於是蒸熟的,味沒入湯,食者味道全從對雜碎的細嚼慢咽中得。街巷鋪點、車站、路口小攤上多是新的雜碎時時不斷地往一個大鍋裏續,一鍋湯用文火常熬不換,甚至是這鍋湯經營者叫賣幾年就熬上幾年,湯稠如油,色釅如醬,過往食客買上一碗吃,這叫吃"老湯雜碎"。雜碎酥爛綿軟,醇美味存於湯,故經營者最不舍多給食客加湯。

" 雜碎三味"說起來簡單,凡青城專賣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有這佐餐三味,即一盤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一盤紅燦灼眼的辣椒麵和一盤潔白晶瑩的食鹽。這是吃羊雜碎萬萬不能少的的三味調料。食者坐下來,或愛清香爽口的,或喜辛辣熱麻,或好鹹中得味。總之,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自行調兌碗中的湯。

老北京的羊雜鋪多由回民經營。起先回民在殺羊後並不吃羊下水。但發現這些被遺棄的下腳料常被附近饑民煮食,隨後一些頗有頭腦的回鋪掌桂加以開發,就成物美價廉的羊雜碎。

爆肚

爆肚在清乾隆年見就有記載了,多由回民經營,是"窮人樂"裏的上品。

所謂肚實際上是胃。因為牛羊都是反芻動物,胃很多(有四個胃),也很發達(經常反芻),所以口感也好許多。
京城最有名的"爆肚馮"曾號稱爆肚分為13個部位,我是沒吃過,隻知道一般羊肚分為:散丹、肚仁、肚領、蘑菇、和蘑菇尖,牛肚分為:百葉、肚仁和肚領。

一般我們吃的所謂黑百葉就是羊肚,準確地叫法應該是散丹。因為隻有牛的才叫百葉。牛百葉還分兩種,吃飼料長大的牛百葉發黑,吃糧食莊稼長大的牛百葉發黃,至於味道應該是後者為好,原理自然跟柴雞一樣了。

牛肚比羊肚要厚實些,所以如果你想吃脆點的就應該要散丹,想有點嚼頭的就點百葉。

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這玩意比較金貴,很嫩,比肚仁還嫩。據說要好幾個肚才出那麽一盤。羊的肚領要把外麵的皮剝了吃,牛的可以直接爆。這個肚領爆的火候也很講究,因為太嫩了,所以火候稍微一大就老了,不能吃了。另外,蘑菇尖也是金貴玩意。蘑菇本來就隻是羊肚的一部分,這蘑菇尖更是精華,一隻羊隻有那一小塊,更是要很多隻羊才能湊齊那一盤。而肚仁也很不錯,吃起來就很嫩很滑。據說一盤肚仁也要三隻羊胃才可以做出來。

在舊社會,一般老百姓吃爆肚大多是吃百葉、散丹之類,隻有窮人乍富或者不那麽有錢的有錢人才會要肚仁、蘑菇來吃。

吃爆肚應該吃的就是個脆勁兒,嚼在嘴裏咯吱咯吱的。而且肚爆出來應該有股清香,聞著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鮮。一般爆肚鋪還烙大餅兼賣低價白酒。那些拉洋車的跑杠8房的體力勞動者忙活一天,坐在桌上就著蔥花大餅來一碗爆肚,一邊喝白幹一邊罵大街,也是種享受。

爆肚不僅受下層人民歡迎,而且許多政要人物、大學講師、京劇名伶也好這一口。關鍵在於爆肚原料是牛羊的胃,比腸子"幹淨"。北洋軍閥段祺瑞,以及梅蘭芳、馬連良等京劇明家都是"爆肚馮"的常客。

羊霜腸

霜腸在北京已經絕跡了。1987年我在東四西大街回民鋪上吃到最後一碗,從那時起到現在,17年中再也看不見霜腸的蹤影了。今年春節,我曾抽空逛了地壇、東嶽廟、白雲觀三個廟會,也是失望而歸。

羊霜腸是在羊腸子裏灌血,圓滾滾的用小火放在湯鍋裏煮,陪煮的有羊脆骨、羊筋(製作方法和鹵煮火燒差不多,但羊霜腸是回民經營,你說鹵煮火燒是要挨罵的)。

腸子熬煮時間長了,裏麵的羊血就凝成血豆腐。掌櫃子從鍋裏挑出腸子,用刀切下一段,在案板上切成片放在碗底,再放一些碎羊肉,澆上熱湯,撒上辣子、芝麻、香菜、蔥話。齊活!

羊霜腸要和熱燒餅一塊吃。羊腸子比豬腸子油水多,價錢卻差不多,所以更受老百姓歡迎。白色的羊油都凝在腸子和碗邊上,像掛了一層霜,因而叫"霜腸"。我少年時家住西城北長街,學校在東城,每天都要經過五四大街和東四西大街。那會兒這些地方還沒有拆遷,路上有一家回民小飯館,一年四季賣霜腸。剛開始1毛5一碗,到87年市政搬遷時,已經漲到5毛一碗了。現在那裏成了一家書店。這些年北京提倡恢複古都原貌,挖掘民俗,許多消失多年的小吃都逐漸"複出",偏偏沒有霜腸,是個遺憾。

酸豆汁

豆汁這東西,不要說是外地人,就是自稱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後遷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來,豆汁卻是提神醒腦敗火的上等飲料。

過去北京經營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場豆汁張、東安市場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橋舒記豆汁。這四家裏,舒記豆汁最純正,張家的熱豆汁是一絕。其他兩家也各有特色。

喝鬥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則那酸味太"衝"鼻子,要像喝茶一樣一點一點的泯。豆汁裏要放鹹菜絲辣椒油,就著焦圈兒一塊吃。

由於豆汁有祛火養嗓子的功效,所以許多京劇名角和相聲演員也喜歡喝。梅蘭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癮。抗戰時梅大師蓄發明誌隱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個大灌子盛滿豆汁從北京風塵去拜訪他。梅蘭芳當即請他到國際飯店美餐一頓以表謝意。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