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樓-曆史人物誌

聽雨樓是我爺爺的居所, 是一所平凡的石庫門房子, 是我長大的地方,也是一個即將被遺忘了的名字。聽雨樓中的人物成就了不朽的事業,但他
正文

曆代錢幣簡述

(2006-04-09 02:49:44) 下一個

曆代錢幣簡述

來源:http://www.china-zyd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59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煤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而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要林區、林農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符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麵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園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樸,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製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秦半兩。但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括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曆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製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製。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製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采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製複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製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一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與無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製小錢鑄大型五銖,以一當十,陳宣帝鑄太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製作絕妙,居南朝泉品之冠軍。西魏鑄永安五銖,北周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為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凶"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貨幣的曆史而進入寶文製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製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範。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後,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乾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曆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土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地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鹹通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五代十國貨幣
       公元九零七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開始了我國曆史上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局麵。
       朱溫滅唐,改國號為梁、遷都汴京、建元開平。傳世有開平元寶,開平通寶各一枚。
       後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間(公元926-930)鑄天成元寶,仿模開元,而精美不及。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貸不足,財用匱乏,鑄銅錢以天福元寶為文,今凡天福元寶多為私鑄質量很差。
       後漢鑄錢以"漢元通寶"改名,形製全仿開元,唯"漢"字不同,因此,實際上是一種改範錢。存世少見。
       後周太祖郭威建元廣順(951-953)於柴榮顯德二年(955),廢天下寺院3336所,取銅鑄"周元通寶"。
五代戰亂,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建號鑄錢,以廣財用,前後鑄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鹹德、廣政、大蜀等,許多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於公元937年建國大齊,鑄"大齊通寶"世僅二枚,爾後改稱"大唐",鑄保大,永通泉貸,唐國與大唐通寶,存世均不多見。
       楚馬殷占據湘楚大地,鑄有天策符寶銅鐵錢,乾封泉寶鉛鐵錢,乾元重寶大鐵錢,小銅錢,開元銅錢等。
       南漢曾鑄乾亨重寶鉛、鐵錢及乾亨通寶銅錢,後者極為罕見。
       閩王氏政權在此期間鑄開元背"閩"大小鉛錢及永隆通寶鉛鐵錢。天德重寶銅鐵錢也由閩王所鑄。
縱觀五代十國貨幣,以鉛、鐵為主,劣幣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兩宋貨幣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自此中國又恢複了基本統一的局麵,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經濟上明顯得以恢複。
兩宋的幣製,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幣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製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錢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號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號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幣較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禦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幣書法藝術的顛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欽宗共九朝,曆時168年,鑄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鹹平、天聖、明道、景佑、皇宋、康定、慶曆、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佑、紹聖、元豐、元符、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種貨幣,南宋之初,繼承了北宋遺風,錢文有幾種書體,且成對錢,之後基本上在書體上變化較少,但增加紀年、紀監、且鑄錢質量日益低下,毛砂錢,大錢時有出現。
        南宋曆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等朝,曆時153年,鑄有建炎、紹興、隆興、乾道、淳熙、紹熙、慶元、嘉仄、開禧、嘉定、大宋、紹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開慶、景定、鹹淳十九種年號銅鐵錢。
元代貨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製,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采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幣製,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銖兩貨幣。蒙古人過去遊牧時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換辦法,采用白錢製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產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幣,如"大朝通寶"爭、銅幣。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幣。至元之後,鑄造了許多漢文、或蒙文或蒙漢文的銅錢。有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冶、仄定、至順、元統、至正等元寶、通寶銅錢,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數量很少,很難遇見。
明代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製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征,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清代貨幣
       清朝幣製,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錢,小數用錢,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滿人在入關之前,便開始鑄錢,努爾哈赤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國稱帝;年號天命,鑄漢文與滿文天命錢。以後以常名鑄錢,自順治、唐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鑄造了數以億計的製錢。清錢的另一個特征是,雖然正麵錢文一致,但背麵以滿文區別各地鑄局。因時,因地、因銅料與技術不一,就產生多寡不一,版別複雜的特點,清錢第三個特點,因時代近,入土較少,大多流傳於世,但曆經幾十年溶銷,收繳、數量日漸少,不象唐宋錢,時有出土,近年來,清錢日受收藏家重視。
       清末,由於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義軍所鑄貨幣,至今流傳下來的時可見到,但由於時期不同,鑄地不同,許多珍稀版別,也隻能望拓興歎。太平天國錢幣的顯著特點是(一)錢稱"聖寶",有別於曆代錢幣。(二)錢幣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標誌。(三)錢文分書於正反兩麵。
曆代銀質貨幣
       中國曆史上,自金奶被人類發現並使用以來,一直被作為財富來,貯存和統通。早期銀塊,是否像早期青銅塊一樣作為貨幣來流通和使用,還有待進一步的出土資料作證。春秋戰國時期的銀空首布,可以稱為我國最早的錢質貨幣。以後各朝、各代均鑄有不同殂製,不同名稱和不同用途的銀幣。但其主要用於大額支付及賞賜及陪葬和供奉用。真正民間使用並作為主幣的時期並不長。除晚清及民國時期銀幣和銀錠時可遇見外,其它銀質貨幣很難一見,除了本身鑄造數量少之外,由於中國婦女長期以來喜愛銀首飾,因而大量銷熔,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中國銀質貨幣,除了由國家發行之外,還有許多是由地方甚至銀鋪、錢莊、自主鑄造發行,依據本身貴重金屬地位及重量來維護信用,這也是中國銀質貨幣的一大特征。如中國銀錠已記錄了有近二千種,大部分是地方發行的。相對而言,銀質機製幣,則主要由國家控製發行。除了貴金屬的價值外,還依告本嶴標記的麵值來充分當貨幣來作價,這便是銀本位。盡管銀質貨幣的信用很高,商民樂用,但終因其金屬貴重,來源有限,不能大量鑄造,以及苯重等原因,終末能長期居主幣地位。隻是在各朝各代晚期,主幣信用較低情況下,斷斷續續出現在中國貨幣曆史譜係中,可以說,當銀幣在民間大量使用的時期,便是某代的幕期。
       中國銀質貨幣,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形狀有不同的稱呼。隋唐以前稱餅、笏、鋌(扁平形)或挺(棒形)。宋改稱銀錠,元朝稱元寶。明清銀錠形狀改為馬蹄形。清朝末年,由於外國銀元的流入,引起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於是清延順時應勢,自鑄銀元。根據其圖案不同,各有不同稱謂如"光洋"、"花邊"、"龍洋"、"大頭"、"小頭"、"船版"等等。晚清及民國還曾鑄造了許多種類的銀質紀念幣,有的是吹牛拍馬之輩為討好上司而製作,有的是地方軍閥自製,有的是為紀念壽誕及重大事件而設,這些銀幣大多數量較小,圖案精美獨特,製作精良。而今已成為國內外藏家竭精盡財追尋的目標。
中國銅元
        中國機製在銅元始鑄於廣東,自光緒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開爐鑄造,到民國三十八年貴州黔字半分銅元,曆時半個世紀之久。它的出現不但結束了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方孔圓錢的曆史,同時與國外貨幣製接軌,使中國的貨幣經濟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銅元經曆了清王朝的衰落,軍閥混戰,國民革命,外邦侵略,人民中國的誕生和蔣氏王朝的履滅。這些,在中國銅元上烙下了深深的曆史印跡。可以說,中國銅元史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辛酸的一頁。
中國紙幣
        紙幣是用紙印製的兌換幣,它本身沒有價值,但可代替足值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它是在貨幣充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中國四川地區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北宋的"交子"。之後,紙幣便在中國各朝代沿襲下來。南宋發行的有"會子"、"關子",金代發行的有"交鈔"、"寶石券",元代發行的有"元寶交鈔"、"通行寶鈔"明代發行的有"大明寶鈔",清代發行的有"大清寶鈔"等,到民國以後,紙幣已成為流通主幣。明代的"大昨寶鈔"為世界幾今最大幅麵紙幣。即幣麵為209毫米X320毫米。
        最早的西方紙幣是受中國紙幣影響,在1661年由瑞典發行的,法國在1720年,美國在1797年,法國在1806年才相繼發行自己國家的紙幣,中國紙幣與丁方最早的瑞典相比,早了900多年。
中國花錢
        中國古錢,在長達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貧民乞丐,沒有誰能擺脫其梏桎。也沒有人能超脫其影響,即使是神靈、鬼怪,也須用形形色色的錢來來供奉。因此,它深入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出生的"小兒佩戴的"保生錢 ,婦女佩帶的"春錢",建房要用"上梁錢",造堤要用"鎮水錢",起墳築墓要用"防蟻錢",拜神祈道的"香火錢",驅邪避惡的"厭勝錢",雅玩清賞的"玩錢",不一而足,有的除了世欲功能之外,還有有一定的貯值交換功能。由於大部分外形仿錢形,故統稱之為錢,而且這些錢,各有其款式,皆具特色,互不相幹。製作時,由於關係到神靈的喜怒哀樂及個人的禍福,因而無不殫精竭智,力求美好,比起通常使用的貨幣總是技高一籌。
中國異形錢
        中國古錢在製造、流通及退出領域之後,由於長期使用贈生了形形色色的異形錢。有些是有意加工形成的,有的是使用,流通,製造過程中產生。由於形製獨特,多具有內涵外延,而形成為藏泉家把玩心愛之物。如"削邊錢"。據考證,多為民間磨製,經作利器,特多還是武林,黑道的殺人暗器。有的成為小偷割衣破袋之工具。"剪邊錢"多為民間盜取銅料,以劣充優的奸商之計。"額論錢"除特殊形製之外,許多是在流通中產生。"餅錢"、"錢餅"多為籌碼。"穿眼錢"則為曾作民間遊戲用途或作鈕名之實用。"錢樹"、"錢劍"多為厭勝之品。"龜背錢"、"齒邊錢"曾作墊片、齒輪、門扣之實用。"砸字錢"有許多曾作為地下組織的信物,有些則是一些無事之徒,閑時之作。這些異形錢,除了作為貨幣實用之外,還具有本身材質,形質實用的外涵,因而也是中華貨幣文明的組成部分。考證其用途,對了解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具有重要的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