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原創] 閑談相聲 - -- 相聲的表演形式和相聲藝術家們(1)
(2006-04-21 11:41:59)
下一個
人總說相聲無非就是說學逗唱。可是人跟人說的不一樣,逗得也不一樣。所以還是可以聊一聊的。
基本上任何一位相聲演員都要經過這四點的刻苦訓練。可真正能成功並且融合自身特點的也就是掰著指頭數得過來的那幾位大師了。
隻能在這裏說一說我自以為比較了解的幾位相聲藝人的表演風格。
張壽臣:此人是馬三立那一輩相聲藝人的“門長”,算是老大哥了,可是因為死得早,我想聽過他的相聲的網友並不多,看過他的vedio的就更少了。我有幸看過一段,很不清楚,可是感覺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留著一抹胡子,說話很快,動作瀟灑。給人連珠彈的感覺,劈裏啪啦。說單口相聲的感覺比較急,不如劉寶瑞那麽收放自如,可以根據聽眾的情緒來調整自己的表演。但很明顯有非常深厚的基本藝術功底。可惜他的風格沒有形成一個派。
侯寶林:名氣最大的相聲藝人。太多的榮譽我在這裏就不重複了。某報社記者曾經說他是名揚四海,婦孺皆知,至今藝術造詣、人品藝德仍空前絕後的一代宗師---侯寶林!
但個人以為他有兩點最值得紀念。第一,把相聲真正的帶入了大雅之堂。第二,歸納總結前人的遺產,並發展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他的成績更多的是在學術科班化方麵的。
對相聲傳統表演方式的去蕪存菁,淨化相聲語言方麵功不可沒。但他的表演在相聲曆史上,隻能說是最好之一,而不是獨占鼇頭。
他的風格給我的感覺是二個字:脆,雅。不動手,不罵人。馬三立有時還說點髒話,拐著彎罵點人。但這些你在侯寶林的相聲裏麵是聽不到的。他的“柳活”算得上是第一人。說學逗唱都是全麵發展。用自己深厚的表演功力來博得觀眾一笑,也許有些時候觀眾更是對他的能耐表現的讚賞,而給以掌聲。據說馬三立聽到他的“唱”以後,就再也不唱了。聽他的相聲,感覺像珠落玉盤叮當響,吐字清晰,嗓音脆亮。蘇文茂的風格跟他有點像,不過沒有他瀟灑。侯寶林好像比較少說單口相聲。給他捧哏的郭全寶老實憨厚語速平緩,嗓子沙啞,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我發現說對口相聲的演員不管是聲音還是體形如果有強烈對比的話,更容易獲得成功。像馬三立和王寶山,薑昆和唐傑忠等。薑昆和唐傑忠搭檔的時候創造了很多好段子,後來換成了跟他風格很像的戴誌誠(名字沒記錯吧?)以後,薑昆的表演水平馬上下降一大截。如今已是要半死不活的了。扯遠了。。
侯寶林的失敗是收了馬季這個徒弟,更大的失敗是這個徒弟比他還要喜歡創新。最大的失敗是這個徒弟的徒弟都比師傅更要喜歡創新。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想法子去搞新,奇
,怪。真正的基本功倒是練不紮實了。也許侯寶林晚年也會後悔當年不該死活去跟劉寶瑞爭這個徒弟吧。至於文革中,他們師徒的恩怨,說起來太長,就不提了。
個人以為侯寶林最經典的段子是《秦瓊賣馬》。
劉寶瑞:此人是一位奇才。人稱單口相聲大王。對於這一點我舉雙手並且加上兩隻腳表示同意。有人說郭德綱的表演超過了他,我覺得那人是不懂相聲。至少沒有把兩個人的相聲都聽五十遍以上。衡量誰的相聲水平高很容易,就是一遍一遍的聽,先聽誰的聽討厭了,誰就是水平低一點。郭德綱的相聲我隻能聽兩遍。劉寶瑞的相聲現在還沒統計出來。
劉寶瑞的風格是說話不慌不忙,偶爾還帶點顫音,極有韻味。他的風格也占了一個“雅”字。很輕易就能把聽眾帶入劇情,並且跟著他抑揚頓挫的聲音一起喜怒悲哀。幾個小時的段子聽起來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他的嗓音層次感很強,聽著不覺得的乏味,間歇停頓的時候也讓人覺得很舒服。
他的經典長篇“官場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惜沒有說完就死了。很多藝人都有完整版的官場鬥,可是都比不上他那沒說完的半截耐聽。聽說海外有人懸賞二萬美金收購他的全本。也許就應了那句話,經典的東西都是不完整的。紅樓夢,維納斯。。三個多小時的解學士也不錯,連升三級都被編進小學課本了。
在文革那段特定的曆史環境裏,他還是創作很多優秀的雙口段子,西行漫記,我的曆史,雖然有很濃厚的歌頌成分和時代印記,可是並不讓人覺得厭煩,反而覺得有些可悲。科技是這樣,他還是沒能逃過被迫害的命運。死的莫名其妙,並且很慘。
馬季: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把他當作藝術家來寫,因為他的某些作品實在是有些底氣不足。雖然他在中國婦孺皆知,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段子。別忘了,他的後天條件的優厚是無人可比的。除了侯寶林是他正宗老師以外,劉寶瑞,郭榮起,馬三立都曾有對他的指點和提攜。數來數去,受過這麽多大師熏陶的演員,沒有什麽理由不成功。
可能是因為受了侯寶林的影響,他本身一直想為相聲尋找一條出路。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年代,快餐文化,電視的普及,都對相聲造成了衝擊和影響。如何適應這種衝擊,並轉化成為相聲發展的機遇,我想一直是馬季考慮的問題,並且一直為之努力。可惜最後他失敗了。
一會兒看看有沒有時間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