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s Trading room

stay cool, play cool, you will be really cool
正文

美國人的生意經才是全球糧荒罪魁禍首!

(2008-05-25 03:14:24) 下一個
“美國生意經”製造全球“糧荒”?

  4月16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對母子在國家糧食署銷售點把剛剛購買的低價大米裝進口袋。據當地媒體當日報道,麵對國際市場大米價格大幅上漲的局麵,菲律賓政府決定在兩周內實行一項限購低價米的政策。菲國家糧食署將不再向市場投放每公斤18.25比索(約合0.45美元)的低價大米,而是改由糧食署在各區市公共場所設立大米直銷點等新的銷售渠道,直接向貧困家庭銷售政府補貼的大米,以保障貧困人口的口糧供應。屆時,貧困家庭將憑借政府頒發的“購糧卡”購買這種低價大米。新華社記者劉華攝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以來,世界糧價飛漲,創下20年來新高。先是小麥價格飛漲112%,玉米上揚47.3%,隨即大豆價格攀高,之後還有大米……與之相伴的,是多個國家的糧食恐慌和隨之而來的騷亂。
  
而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艾奧瓦州──全美玉米種植麵積最大和出口最多的州之一,從事農業35年的約翰遜,今年卻不再把成熟的玉米送到密西西比河的穀物收購站以供出口,而是選擇了把玉米賣給幾公裏外的乙醇提煉工廠。因為這樣他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每蒲式耳5.5美元(1蒲式耳合25.4公斤),比2年前翻了兩倍還多。

  “穀物價格現在直接與石油價格掛鉤了。”華盛頓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特布朗如是說。人們已經意識到,石油在搶奪糧食,而美國大量使用玉米製造生物燃料乙醇,破壞了原有的供需關係,進而推動了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

  要了解美國人在“糧荒”背後的生意經,先讓我們將鏡頭拉回到艾奧瓦州。在那裏,現有28個乙醇加工廠,消費著全州玉米產量的1/4,還將使艾奧瓦州的玉米出口在未來幾年至少縮減一半。

  艾奧瓦州是美國的縮影,美國玉米產量的1/4用於生產乙醇,而在2008年美國的玉米出口將減少48%。不要小看這一比例,要知道,美國玉米出口占到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75%。同時,由於玉米漲價更快,大批美國農民放棄種植大豆而改種玉米,美國大豆播種麵積大幅減少15.6%。

  2007年美國玉米種植麵積估計高達9360萬英畝(1英畝約合0.4公頃),創下1944年以來的新高,而玉米產量為125億蒲式耳。但市場分析人士稱,盡管產量創下新高,但玉米價格仍有望升至創紀錄的每蒲式耳3.5~3.6美元。種植麵積擴大,而價格卻繼續上升,玉米價格與傳統農產品的價格規律完全背道而馳。這一切,都源自美國能源戰略的調整。

  早在汽車誕生之後不久,福特汽車就曾嚐試使用乙醇燃料。由於乙醇做燃料在動力上遠不如石油,而且成本高昂,所以很快就被放棄了。但美國一直沒有放棄對乙醇燃料的研究,目前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生物能源生產國,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玉米(巴西排名第二,但巴西生產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甘蔗)。

  其實用糧食做乙醇並不是一項新發明。這項有著千年曆史,在古希臘釀造了酒神精神,在中國演繹著紅高粱傳奇的釀酒工藝,是如何在21世紀成為新能源先驅的,隻要看看發瘋的油價就明白了。

  玉米做乙醇,值嗎?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仲穎對《環球》雜誌記者表示:“2005年美國年生產生物燃料乙醇為42億加崙(1加崙約為3.785升),2007年為80億加崙,可替代美國2%的石油使用量。”為了這2%的石油,導致全球糧價上漲,讓全世界為糧價感到恐慌和憂慮,這樣的代價值得嗎?

  對美國商人來說,這是很值得的。據王仲穎介紹,按目前的生產技術,1蒲式耳玉米大約可以製造2.7加崙乙醇,那麽80億加崙的乙醇就需要29.6億蒲式耳玉米,而美國的玉米年產量為120億蒲式耳左右,目前做乙醇的玉米為美國玉米總產量的1/4。隨著未來幾年乙醇燃料的增加,美國審計總署說,今後5年裏美國將有1/3的玉米用於生產乙醇。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在向《環球》雜誌介紹玉米做乙醇的成本時說:“玉米做乙醇在油價為50美元一桶的時候,可以收回成本。”而當前的油價是100美元以上,玉米做乙醇的利潤相當可觀。

  100美元一桶,一桶相當於42加崙,也就是一加崙石油為2.38美元。據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凱斯斯柯林斯估計,現在美國用玉米生產乙醇的成本為每加崙1.60美元。乙醇生產商在批發市場上出售他們的產品,有時賣給煉油廠,有時賣給中間商再轉賣給煉油廠。乙醇價格一般會隨汽油價格的漲落而起伏,而汽油價格又會隨國際油價而波動。每加崙乙醇的售價通常比汽油高51美分,因為聯邦政府會給生產混合燃料的廠家每加崙51美分的減稅以資鼓勵。

  2006年,乙醇行業上演了一場瘋狂行情。由於汽油價格上漲和乙醇需求量增加,夏季時乙醇價格飆升,較汽油高出的部分超過了1美元。

  在油價高漲的今天,生物乙醇的總利潤已經接近50%,把各個中間環節考慮進去,依然有利可圖。同時,美國還給與生物燃料製造以大量補貼。據瑞士日內瓦的全球補貼行動組織在200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06年美國政府對生物燃料的資助額在63億~77億美元之間,預計在2008年達到130億美元,2014年將近160億美元。

  在美國政府的現行政策下,大部分補貼流向了對乙醇的支持。美國的減稅率在過去一年維持不變,每一加崙乙醇(含進口)可獲得51美分補貼。報告指出,“由於沒有從製度上規定上限或者與油價掛鉤,因此補貼成本跟隨國內消費增長而同步增加。”補貼正是美國最有效的產業政策。美國的燃料乙醇生產企業一般可以享受到雙重補貼和雙重稅收減免。

  三大汽車公司老板遊說白宮的背後

  油價的上漲使以生產“油老虎”出名的底特律汽車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公司,眼睜睜地看著在豐田的帶領下,亞洲競爭對手奪走了美國汽車市場的大量份額。美國車在全球正被亞、歐汽車逼入絕境,這時美國政府發布了發展乙醇燃料的戰略,對汽車業來說真是太及時了。

  現在,美國的汽車大部分是使用E15乙醇汽油,即15%的乙醇混合85%的汽油。而未來美國的目標是推廣使用E85乙醇汽油的汽車,即85%的乙醇混合15%的汽油。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已經賣出數百萬量使用E85的汽車。

  所以,我們對這樣的一幕不必驚訝: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老總坐著使用乙醇燃料而且裝飾著玉米柄的汽車來到白宮和國會,呼籲總統和議員們支持乙醇燃料汽車。美國汽車巨頭一邊希望借助乙醇燃料打壓在傳統節油領域中占技術優勢的日本車,一邊企圖快速樹立世界範圍的乙醇燃料和發動機標準,打壓中國等後起的競爭者,奪回失去的市場。

  乙醇工業也在改變著美國的傳統農業。2006年5月底,美國的第100家乙醇廠在艾奧瓦州正式投產運營。目前,在美國50個州中,20個州生產燃料乙醇,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和西部地區。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01年,美國有59家乙醇工廠;而到了2007年,已達到119家,目前還有另外86家正在建設當中,其中不乏國際知名大企業,BP、杜邦、凱雷資本。而一個叫做Renewable Energy Group的公司專門從事生物燃料的開發,已經占據了40%的市場份額,2007年這家公司入選《財富》雜誌15家將改變世界的公司。

  美國可再生燃料協會的哈特維希說,乙醇是美國農業州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2005年乙醇行業創造了15.3萬個工作崗位,使美國農業地區的家庭收入增加了57億美元。

  已經有人預言,生物能源技術可能如當年的互聯網一樣正在醞釀泡沫,而新能源對美國將起到的作用是否也將如互聯網一樣成為經濟新的引擎?

  另一筆賬

  美國大力推動玉米乙醇還有更大的一筆賬要算:用自己在土地資源上的優勢去彌補在石油消耗上的劣勢,從而繼續維持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主動地位。

  美國有著巨大的耕地麵積,這是其推動生物燃料乙醇戰略的底氣。美國的耕地達19745萬公頃,占世界耕地總麵積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麵積最大的國家,而人均耕地0.7公頃,是世界人均耕地的2.9倍。強大的土地資源優勢,是美國放手發動乙醇燃料這一石油替代戰略的重要後盾。事實上,維持美國的能源安全也早已成為美國農業部的重要戰略定位之一。

  同時,盡管美國對石油的依賴已從對中東地區的依賴轉為多元化進口,但美國人很快意識到,行動在石油產地和輸油線路周邊的恐怖分子也會威脅到美國高速路上開車的美國人。這讓美國迫切地感到需要能源自主。生物乙醇汽油的使用,盡管現在才占到美國石油總使用量的2%,但是它昭示著一個對美國來說非常令人鼓舞的前景。

  王仲穎介紹說,到2030年,美國的30%的汽油將用生物液體燃料替代,生物液體燃料的總產量將達到600億加崙。按美國目前石油需求的年增長為1%~2%來計算,600億加崙意味著美國從現在到2030年的石油需求增長將全部得到滿足,美國隻要能保証目前的石油進口量就可以保証其石油安全。

  打通油價與糧價之間的通道

  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最新發布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統計數據,從2006年4月22日到2008年4月22日,以美元計算糧食價格上漲了69%,石油上漲了84.4%,而金屬、礦石的價格有所下降,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糧食價格和石油價格的聯動關係。而以歐元計算,糧食和石油價格的上漲幅度比以美元計算低了19%。如何解釋這些現象?

  糧食的周期性價格上漲,本來是可以通過糧食庫存來進行自發調節,而且上漲幅度也不會像2007年到2008年這樣劇烈。糧價出現如此劇烈的波動,現在人們主要歸結於自然災害、新興經濟體需求增長以及美國生物燃料的發展。

  自然災害是短期性因素,不會持久發生作用。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是不是真的增加了對糧食的所謂剛性需求呢?北京大學中國經濟中心教授盧鋒的研究表明,感覺往往是靠不住的。以中國為例,盧鋒對《環球》雜誌說:“結合中國實際經濟情況和統計數據看,中國長期收入增加導致糧食需求增加有限,中國糧食消費增長顯著低於十幾年前預測的水平,對食量需求快速增長線性增長的‘所謂剛性’缺乏經驗証據支持。”

  那麽再來看美國生物燃料的發展。生物燃料的發展起到了打通油價與糧價之間通道的作用。本來在正常情況下,糧價上升,自然會促使農民採取擴大種植麵積,開發荒地等手段,增加糧食產量。但是,在玉米可以做乙醇的情況下,油價上漲驅動了生物能發展,使玉米做乙醇成為有利可圖的生意,增加的玉米轉化為燃料。而玉米價格上升,導致和玉米輪作的大豆種植麵積減少,又帶動了大豆價格上升。同時,玉米是重要的飼料,飼料價格上升直接導致肉、蛋、奶價格上漲。

  有人認為,在目前美國的能源戰略格局下,唯一能夠阻止糧價繼續上漲的希望是,在纖維素乙醇上取得關鍵技術突破,實現從玉米根莖部分提煉。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這些技術實驗要最終變成現實估計需要將近10年的時間。麥肯錫合夥人凱撒預測,這種燃料到2015年才可實現商業化。而悲觀的人士認為,任何採用植物為原料的生物燃料技術,都有可能導致與糧食搶奪種植麵積。在未來十年,隨著美國新能源戰略的逐漸展開,全球糧食價格將保持持續上行態勢。如果糧食供給沒有大的改善,至少在中期之內,全球糧價將維持在高位。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不僅從糧價上漲中受益。更為重要的是,美元貶值使美國成功地將目前的經濟困境轉嫁給了其他國家。陳鳳英指出:“美元貶值並不是美國衰退的標誌,而是美國轉嫁危機的手段。”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在美元的推手下,世界糧價和油價的劇烈上漲。還要警惕的是,美聯儲近日宣布再次降息25個基點,美國的本輪降息周期已經結束。隨著下半年美國經濟的轉好,美元升值在未來將成為美國的又一利器,重新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攪動。想想柯立芝總統的那句名言:美國的事業就是商業(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美國玉米做乙醇的故事或許是一個最好的政治經濟學案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