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到哪兒,說哪兒吧。

世界上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美國人學不來的《無間道》林沛理

(2007-07-18 18:01:08) 下一個
同樣用悲劇的筆觸寫臥底的無法回頭,《無間道》不僅繼承了港產臥底電影的一貫主題——社會秩序建立在人與人的出賣上,隻是有些出賣是合法的、製度容許的;有些出賣卻是為法不容,甚至致命的——更探討了出賣作為一種生存方式的人性代價。 - - 摘抄


香港人最大的驕傲,不是美國版《無間道》獲奧斯卡獎,而是美國人始終學不來原作的精髓。

  如果模仿已是最大的恭維,改編自《無間道》的《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台譯《神鬼無間》)在本屆奧斯卡電影頒獎禮上,連奪包括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的四個獎項,便是好萊塢對港產片前所未有的一次脫帽致敬。

  不過,香港人更大的驕傲,是發現在美國贏盡票房和口碑的《無間道風雲》,始終拍不出原作《無間道》的神韻。在《無間道風雲》,兵賊難分的身份危機是個概念、情節和戲劇處境,導演馬丁·西科塞斯手起刀落,將它拍成一部噱頭十足、賣座元素豐富的通俗劇。然而在《無間道》,兵與賊的身份危機卻是一個充滿存在主義味道的生存處境,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將兩個形單影隻的“零餘人”(superfluous man)灌滿了真情實感,結果拍出了一部香港人的悲劇。

  本來犯罪片一直是好萊塢的強項。美國文化強調個人的自強不息,汰弱留強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在很多美國人的心目中,寧取不擇手段的成功也不要寂寂無聞的失敗。這大概就是犯罪電影從一九三二年的《疤麵煞星》(Scarface)到《教父》(Godfather)到最近的《盜海豪情》係列(Ocean 11/12/13)在美國皆大受歡迎的原因。事實上,評論家羅伯特·華肖(Robert Warshow)早在一九四八年,已經在《匪徒的悲劇英雄色彩》(The Gangster as Tragic Hero)一文中,詳論犯罪電影與個人主義千絲萬縷的關係。

  好萊塢出品的優秀警匪片絕非忠奸分明,但在這些電影裏,兵與賊之間還是有一條比較明顯的界線。它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以是像“辣手神探”(Dirty Harry)那樣視法律如無物的警察,也可以是像教父那樣擁護家庭價值的罪犯。可是這些角色的“他者性”(otherness)再強,也沒有像《無間道》的梁朝偉和劉德華那樣失掉他們的身份和自我。

  的確,香港犯罪電影的原創性,跟它對兵賊、警匪這兩個既對立又互相倚賴的身份的雙重性(duality)的心領神會,以及對“?底”身份的感同身受不無關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政治前途變得不明朗開始,?底逐漸成為了港產警匪片一個經常出現的角色(stock character)。

  章國明的《邊緣人》(一九八二年)寫一個盡忠職守的警察被忘恩負義的社會出賣。片末飾演?底探員的艾迪在屋s被錯認是匪徒,給一班暴民、街坊活生生圍打至死的一幕,今日看來依然令人心寒。林嶺東的《龍虎風雲》(一九八七年)寫官僚製度對個人的剝削。周潤發飾演的?底被警方當做一件工具般利用,反而在李修賢飾演的悍匪身上找到相濡以沫的溫暖。這套電影啟發了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成名作《落水狗》(Reservoir Dogs),但正如《無間道風雲》最後隻是《無間道》有形無神的模仿,《落水狗》的?底情節隻是一個借口、一個設計,好讓塔倫天奴可以盡情發揮他的暴力美學。

  同樣用悲劇的筆觸寫臥底的無法回頭,《無間道》不僅繼承了港產臥底電影的一貫主題——社會秩序建立在人與人的出賣上,隻是有些出賣是合法的、製度容許的;有些出賣卻是為法不容,甚至致命的——更探討了出賣作為一種生存方式的人性代價。更有趣的,是影片塑造了劉德華這個潛伏在警方的黑社會臥底,進一步模糊了正邪、善惡和邊緣與中心的界線,將“我是誰”的身份危機這個長期困擾香港人的問題提升到接近哲學的層次。

  香港電影擅寫邊緣人的悲劇,跟香港本身的邊緣性格大有關係;而要理解香港電影的臥底情結(the undercover complex),必須從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城市的獨特角度切入。長期作為殖民地的香港被英國統治一百五十年,原就生活於整個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中心的邊緣。故此香港電影從來沒有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格局,香港導演從來不擅長描寫整個民族的苦難和困境。香港電影最神采飛揚、靈光閃現的時候,是當它擺脫所有文化權力中心的幹擾,全然從他者的角度描繪香港的城市性格。臥底既是永遠的他者(the eternal other),又有誰比認賊(英國、侵略者)作父(殖民地主人)的香港描寫棄明投暗的臥底悲劇來得更有切膚之痛?■

  林沛理,《瞄》(Muse)雜誌編輯總監,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從張國榮的生與死到張藝謀的真與假》(次文化堂出版)

P.S.: 如果有2個小時的獨處時間,沒別的事可幹,看電影,會看什麽?我買了整套《無間道》的光碟,每次看都握著拳頭、心情緊張,探其原因,就是被正邪、善惡和邊緣與中心的界線模糊所折磨,本來要一個相對長的時間來滲透的問題,非要在2小時裏搏殺出結果而帶來的緊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