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我中華

中華民族得振興不應該隻是經濟上得振興;更應該是精神上得振興
個人資料
正文

稱“韓國對中國文化亦有貢獻”不無道理(轉)

(2008-12-29 04:42:24) 下一個
“以前討論國民性時,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12月27日上午10時,著名學者、複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廣東省科技圖書館一樓學術報告廳做客嶺南大講壇時,以對“國民性”的認知這個命題開始了他《改革開放與中國的現代化》的演講,其中提及“韓國對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有貢獻”,這迅速在網友中引起極大爭議。(12月28日《新快報》)

  聯係起近些年韓國在“端午祭”成功申遺後,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遺,還不斷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發明”、“孔子是韓國人”等等背景,葛教授的發言可謂捅了中國網友的馬蜂窩,罵聲連連。在很多人看來,韓國人是在有計劃地“掠奪中國傳統文化”,怎能說他們“有貢獻”,這不是親痛仇快嗎?

  在我印象中,葛教授是一位治學嚴謹且頗有學術聲望的學者,想必已不屑於靠嘩眾取寵在學術江湖揚名立望了,他“不合時宜”地說“韓國有貢獻”,應該自有其研究及心得。由於葛教授點到為止,沒有展開論述,不好妄自揣測他這一觀點含有哪些曆史依據,但按我的理解,就現實而言,他也並非信口開河。

  猶記得3年前,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給國內輿論帶來的強烈衝擊,不少人紛紛斥責韓國“掠奪”,更多有識之士則是以此為契機,反思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並呼籲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持續深入的社會大討論,從今年起,清明、端午、中秋得以列入法定節假日。

  在這個過程中,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無疑是一個有力的刺激力量,讓國人對傳統文化有了危機感,並將“保護與傳承”付之行動,不再停留於空談。從這個角度看,韓國人不就是在“幫助”我們保存傳統文化,並作出“貢獻”了嗎?

  再形象一點說,韓國係列申遺就是一頭來勢凶猛的鯰魚,讓守著儒家文化源頭而不自知甚至還糟蹋的國人無法再慢悠下去,開始明白在傳統保護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同樣適用。

  對這樣的鯰魚,我們可以不喜歡,但由此產生的效應,則沒有理由拒絕,因為這對我們有利無弊——借助異國的視角與經驗,重新打量自己的傳統文化,並認識到它的價值,不但不該打倒、砸爛,反而大有保護的必要與現實意義。

  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曆史的民族,是不斷需要外部刺激的,隻有刺激,才能煥發出內在的行動力。基於此,我們無需對韓國人申遺過於敏感,大可以敞開歡迎,甚至邀請有著同樣文化源頭的日本人參與,三方申遺的競爭越激烈,就越證明中國傳統文化超越時空的價值,也可以幫助國人糾正有失偏頗的傳統觀,提高我們保護傳統的效率與質量。

  總之,葛教授隻不過說了一句實話,委婉點出國人在傳統保護上的惰性與被動性這一“陋習”,更重要的,則是告訴我們在儒家文化圈裏,競爭與合作的互動關係——越能激發不同國家以傳承者自居的傳統,越有生命力;而不同傳承者的競爭,不僅不會有損傳統的價值,隻會讓它更具國際傳播與影響力,最終受益的是競爭各方。當然,這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摒棄那種自己不保護還不允許他人、動輒將傳統命題意識形態化的狹隘思維。(作者:修仰峰)www.stnn.cc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