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在明洞的那個地方,我注視著旗幟在無奈地降下來。看著那個情景我心裏一陣悲涼……”
駐韓國台北代表部參事梁兆林說,1992年8月24日下午4時他親眼看了“靑天白日旗”降旗儀式,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心裏難受。穿著白色校服的女學生們手持的青天白日旗,被眼淚沾濕的手絹,懸掛在大使館前旗杆上的靑天白日旗在漢城華僑高中樂隊演奏的國歌聲中徐徐降落。梁兆林拍著青天白日旗降下的最後一幕,他的臉頰上也流下了淚水。他說,“當時我拍的畫麵在台灣電視上播過。”
16年前韓國與台灣斷交時,他作為一等秘書就在明洞的那個建築工作過,而現在在光化門一大廈的駐韓國台北代表部當參事。1992年斷交後就在這裏處理台灣與韓國之間的大部分業務。他說:“如果當時韓國政府早一點告訴與台灣斷交,我也不會那樣傷心。”說著,掩飾不住心中的遺憾。
梁兆林灑過淚的地方——首爾中區明洞83-7號中國大使館(舊台灣大使館)將消失在曆史之中。3月19日,首爾市召開第6次城建聯合委員會,通過了《明洞旅遊特區第一種地區單位區中國大使館特別計劃區開發計劃案》。
按計劃,拆除1968年所建6層鋼筋水泥建築,建造中國式瓦頂和的24層最新建築,還將掛中國國徽。該計劃總投資310億韓元,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工,2012年竢工。中國大使館的相關人士說,根據國際貫例,將從中國本土調進人力和設備修建大使館。問是否考慮安全問題,回答說隻是遵照國際貫例。
新建大使館的結構比較特殊。1、2層為一個整體,從第3層分為業務樓和宿舍樓。業務樓的1~10層為公共業務設施,宿舍樓為9套57平方米和33套89平方米的宿舍,共52套。說這是為了滿足迅速增加的中韓外交業務所需。在大使館中央廣場有噴泉、樹林和林陰路,將給建築增加幾分韻致。1992年韓中建交後,這塊地按國際法程序從中華民國轉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年來一直被放置。
2001年中國方麵曾提出改建計劃,但因盧武鉉政府提出行政首都轉移問題推到現在。由於韓中交流猛增,辦公場所緊張,隻好將領事館和大使館分離,領事館搬到南山,大使館2002年5月租了孝子洞的4層樓。
也有人說,中國方麵決定改建大使館,可能是因為李明博當選總統,沒有了後顧之憂。因為李明博向來反對“搬都”計劃。建設消息一傳開,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新建築與周邊環境不協調。但首爾市考慮到外交關係通過了中國大使館建造計劃。新館建成後,其建築麵積將達到17199平方米,在首爾的外國公館中規模最大,直到現在最大的是位於首爾中區貞洞的俄羅斯駐韓大使館(12012平方米)。
中國大使館地址有其深遠的曆史意義。大韓帝國末年,有權有勢的捕盜隊長李景夏的家就在這裏。1882年壬午軍亂暴發時,自恃宗王國的清朝派出3500名軍隊駐紮在首爾各地。明洞大使館地址就是其中之一。李景夏受壬午軍亂之責被發配後,隨軍而來的袁世凱住在他的家,當上了中國大使。甲午戰爭後清軍被撤走,此地的所有權就轉到了日本手中。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大韓民國政府成立,該地就交給第一個建交的蔣介石的中華民國,建造現在的樓為大使館。
1992年韓中兩國領導人秘密磋商建交問題時,有所察覺的台灣方麵為保護該地進行了百般努力。當時,該地時價高達3.3平米1億韓元。駐韓國台北代表部的一位相關人士稱,當時台灣曾意圖把該地賣給韓國的一家大公司。但一直到韓中兩國在正式建交文件上簽名的前一天下午5點之前,韓中兩國都徹底維持保安,所以這種嚐試化成了泡影。
1992年建交時在北京擔負著韓中建交談判事務的前韓國駐中國大使權丙鉉在卸任後接受一家韓國媒體的采訪時說:“當時在進行建交談判時,韓國把明洞大使館當作‘王牌’。”當時,中國方麵很想拿到這一超過1萬平米的繁華區土地,並為此列舉曆史、政治性價值,而韓國政府則在談判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一點。
在明洞生活了很久的華僑對重建大使館表示支持。在大使館正門附近有家書店40多年來曆經兩代人經營著台灣、中國大陸等地出版的中文書籍。店主羅慧心說:“新建大使館後,流動人口會增多,生意也就會更好些吧。”當記者問她作為台灣華僑是否對中國大使館的進駐抱有反感時,她說:“都是中國人,又有什麽關係呢?最重要的是生意好。”
現今,見證了無數變遷的這塊土地又將煥發生機。韓中建交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的中國憑借“世界工廠”的實力成為國民總產值排名第4、實際購買力排名第2的世界大國。如同中國外交方針由“韜光養晦”轉變為“有所作為”一樣,明洞正中間的舊鋼筋水泥建築也將被推倒,原地建起24層的新型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