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饅頭?包子?

(2010-08-22 12:45:48) 下一個
“饅頭”的稱謂是怎麽來的

許暉

饅頭是北方人的主要食品,眾所周知,饅頭無餡,有餡的叫包子。不過在吳語區,有餡無餡一律稱饅頭。鮮為人知的是,最早的饅頭卻有餡,是由諸葛亮發明的。

據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載,諸葛亮率領大軍征討孟獲,渡瀘水的時候,有部下對諸葛亮說:“蠻地多邪術,咱們也要按照蠻地的風俗向神靈祈禱。蠻地祈神的風俗是殺人後用人頭當作祭品上供,神靈才會幫助。”

諸葛亮認為這個風俗太過野蠻,沒有聽從,而是命人用羊肉和豬肉摻雜在一起拌成餡兒,外麵裹上麵,捏成人頭的形狀,當作祭品。因為是蠻地的風俗,故稱“蠻頭”,後來以訛傳訛,“蠻”變成了“饅”,“蠻頭”也就成了“饅頭”。

諸葛亮沒有遵從陋俗,反而得到了神靈的佑助,七擒孟獲,奠定了大後方的安全,饅頭也因此傳了下來。不過,在宋代之前,饅頭必定有餡兒。宋仁宗生日這一天,賜給群臣的食物是包子,不過當時叫饅頭,包子隻不過是饅頭的別稱。北宋時期還有“羊肉饅頭”的稱謂,可見饅頭必定有餡兒。嶽飛的孫子嶽珂百忙之中還寫過一首叫《饅頭》的詩:“幾年太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紅縷肉”才能引人“流涎”,不能想象沒有肉餡兒的饅頭何以“慰饞奴”。

南宋羅大經所著《鶴林玉露》一書講過一個很好玩的饅頭故事。有士人買到一個妾,自稱是蔡京蔡太師府中包子廚房裏的下人。士人便請她做包子吃,該妾卻說自己不會做,士人很詫異,該妾回答道:“我僅僅是包子廚中負責切蔥絲的。”蔡京的生活真是奢侈啊!

到了清代,饅頭的稱謂開始出現分野,北方物產沒有南方豐富,於是偷工減料,省去了饅頭裏麵的餡兒,無餡者稱作饅頭,也稱為“饃”,成為日常生活的主食,有餡者則稱包子。南方則仍然保持著諸葛亮發明饅頭的原始形式,不管有餡無餡一律稱饅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