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田靜: 如何留住海外人才

(2009-05-12 15:18:27) 下一個
如何留住海外人才(望海樓)
■ 田 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09年5月5日 第 01 版)


  如何留住海外人才?這是個不好回答的問題。人才不同於商品,不僅要能引得來,更要能留得住、用得好。  

  先說引得來。我們且以最高級的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為例,最初的引進標準是55歲以下的國際知名大學的終身正教授,但是逐漸地,標準放寬到了60歲,甚至副教授,甚至企業裏的高級工程師……盡管標準一再放寬,各部門仍然在為能否完成引進任務而心急上火。在《科學新聞》與科學網的一次在線調查中,約47.6%的受訪者認為“金融風暴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影響有限”。國外一些評論家則認為,“千人計劃”能否成功將取決於中國的本土人才能否獲得相類似的支持,以及能否改革中國的科研體製。  

  一些人對海外華人科學家是否會踴躍應聘還存有疑問。美國馬裏蘭大學大氣科學家李占清說:“錢很實際,但是決定因素是我們在中國是否能像在美國一樣高產。”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化學家賈偉說:“中國有句俗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鼓勵人才發展的環境,任何人才計劃都無濟於事。”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蔣高明表示,客觀地講,中國目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長的環境。

  再說留得住。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認為,提供很好的待遇當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自由發揮的學術環境。如果僅僅靠待遇,“今天他可以待在這裏,明天誰出價高,又去了別人那裏”。  

  最後說用得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指出:“再好的人才,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也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所有這些都道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人才能否“請”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全在於環境。  

  我有一位同學,在美國生活多年,最近無條件攜全家回國,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很滿意的工作。兩個月之後他告訴我:“我就是想回國幹點事情,生活、工作沒有任何特別的要求,但是原來即將上任的係主任很有點不自在,怕我搶了他的位置,好不容易才讓他放心了。”“上班一個月,開的會比我在美國幾年都多。”“上街開一天車,比我在美國一年遇到的違章都多,把我緊張壞了。”長此以往,他當初回國做事的熱情還能依然不變嗎?  

  我在中科院聲學所任所長時,請回來兩位“百人計劃”學者,在所裏工作六七年了,一直幹得很好。但是,他們的夫人和孩子一直留在國外,造成了新的兩地分居,原因主要是孩子適應不了國內的學校和教育方式。我雖然感動於這些真正事業型的人才,但又為此深感愧疚……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1997—2006年10年間,各學科排在前250名的高被引者,全世界共6097人,中國內地的隻有4人;美國4016位中的2350人有出生地信息,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有46人。文章由此得出結論,“僅在美國的華人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國內地的高端人才的11.5倍”,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另外一麵,這46人如果回到了國內,還能剩下幾位上榜?所以,人才的根本在於創新的環境。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