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最好
(2006-03-13 20:23:04)
下一個
胡祈隨想:不“中”最好
胡祈 精神心理醫生 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三日 於紐約
華夏互聯網上流傳著驚歎華人下一代都成了“西”人的文字,筆者不看則已,一瞧就又來了隨想。
要想華人下一代不當“西”人也行,“中”總得優越吧?從現在的情形看,“中”除了強迫優越之外,好像一無是處。
自己有三個孩子,也不是不想讓小孩學中文,但麵對子女對中文是強詞奪理的疑問,也感覺到中文的無理,子女有選擇人生的權利吧?
特別是中文學校的為人處世的虛偽狡猾腐敗,子女厭煩,自己也不齒,就憑那幾個孔子老子的忠實奴才狗老師也叫優越,可悲。
“中”化的人都不誠實,成天到晚仁義道德講太多,都變成哈巴狗話連篇的儒人,所以華人下一代不願意再“中”下去,有利。
“中”的人不瀟灑,華人本來長得就不怎麽樣,又不注重打扮,總是樸素唯物,感情不豐富,表情不生動幽默,華人下一代不“中”也好。
“中”的人太多包袱,“中”的祖宗太沉重,“中”的規矩太荒唐,“中”的民族國家太蠻橫,不“中”一身輕吧?
“中”的本身就是虛假,中國是夜郎自大,所以不“中”就是誠實了,“西”人發達,不錯。
“中”缺乏民主法製自由,成天到晚就強逼華人搞忠誠孝順,“中”蔑視科技,“中”難以發展生產力,不“中”也行。
“中”難以自我,“中”沒有自己,“中”不能自私,“中”禁止自利,“中”不自由,“中”少自尊,“中”缺自信,不“中”最佳。
筆者的隨想,不“中”最好。
“我們似乎並不知道,在以往西方的二三百年裏,不論是文藝複興,宗教改革,還是啟蒙運動,西歐人至少從未擔心過,在改革之後是否會變成不是意大利人了,不是德意誌人,不是法蘭西人了。唯獨在中國,這是最大的忌諱。”
這正是我們文明的沉重之處和淺薄之處。巨大的文化財產變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優越感變成了巨大的文化負罪感。殊不知,現代的中國人,早已不是商周,漢唐時的中國人了。一個人要進步,就要變,變就會不同於從前。若總是懼怕變化,那麽我們還怎麽進步呢?
詩雲:撫我則後,虐我則仇。道理很簡單。西方對我人生的正麵影響,遠比那東方古國對我的正麵影響多得多!而象您一樣,我至今實在想不出作中國人的任何好處。我自然要後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