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香港

每天想少一點,做多一點
正文

閱讀香港--大眾飲食篇

(2005-10-08 21:27:30) 下一個
香港人喜歡吃,並且懂得享受食物帶給人們的樂趣。先不細數這個“美食之都”擁有世界各地菜式的多少, 單從普通大眾飲茶的習慣就可以猜出幾分。一份當日的報紙,一壺普通的香片,兩隻叉燒包,外加一碟油菜,就這樣優哉遊哉地在茶樓泡一個上午,完全沉浸在享受食物與生活的過程中。有時想,是不是97以前,香港人太容易賺錢了,養成這樣的惡習。習慣難以改變,成就了又一特色。到如今,飲茶早已經成為大眾休閑,聚會的項目之一。星期六或星期日早晨,茶樓永遠是需要等位的。 茶餐廳可謂是香港普通大眾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是西裝筆挺的白領,還是汗衫拖鞋的老伯都是茶餐廳的常客。其實要想真正品嚐“地道”的香港美食,隻有在這樣的茶餐廳。中西文化的交匯的地方,食物當然也是中西合壁的:“鴛鴦”--咖啡加奶茶,沒有菠蘿的“菠蘿包”,跟雞尾酒沒有絲毫關係的“雞尾包”,西多士(toast)+火腿醃列(ham and eggs)+公仔麵組成“特餐”。羅宋或忌廉(cream)是西餐的固定配湯。 壓在桌麵玻璃下或是張貼在四麵牆壁上的餐單是完全屬於香港人菜單,從腸粉到麵包,從雲南米線到意大利麵,排骨蒸飯到葡國雞,從西洋菜蜜到咖啡,完全不同的菜式在小小的茶餐廳共存共榮。那請問還有什麽不能在香港實現的呢?我們隻是需要多一點時間來了解和接受。好象有點跑題。。。 店堂裏的服務員通常年齡偏大,也就失去了被叫做“靚女”的資格,取而代之的稱呼就是“阿姐”,我以為“阿姐”比起“靚女”更為貼切,因為有什麽樣的需要,隻有“阿姐”可以幫你搞定, “靚女”給人有點“中看不中用”的感覺,不過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叫成“靚女”,所以要是對著阿姐叫靚女,估計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點餐也有很多種變化。比如,米粉轉河粉,走蔥(不要蔥,以下類推),走糖,走奶,少甜,少冰。。。總之你有怎樣的要求,都可以提出;有時阿姐也會提醒你點套餐要比分開點劃算許多。或許是因為要求太多,漏單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遇到這樣的事,千萬不要生氣,因為這是茶餐廳裏的正常現象,尤其是在午餐時段,你就自認倒黴吧!這個時候當然還是要靠阿姐來幫你搞定。 其實到現在我都不能理解的就是茶餐廳裏不提供餐巾紙,但是在報攤買報紙送餐巾紙。不知在香港這兩個行當究竟有著怎樣密切的關係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