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今朝依雲

2001年來到這裏的時候,除了父母的牽掛,我一無所有,如今我有了筆下這些故事,且讓我寫吧。。。。。。
個人資料
正文

金剛經說什麽(四) 南懷瑾

(2008-07-11 09:57:32) 下一個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文喜和文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這是加進來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金剛經放輕鬆一點,當作是師生問答的記錄,或者當成一個劇本,不要像念書一樣死板,要把心扉打開一點去了解。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如果你夢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雲端上,那你就著魔了;那不是真見佛,你盡管拿石頭去丟他,拿金剛經打他,你可以說:是你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跑來幹什麽?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能開悟,於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場。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胡子白白的,頭發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那裏來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麽樣?他回答說: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這裏來,想求見聖人……你們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麽樣?老頭子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聖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文喜問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後三三。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知道他講什麽?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後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後麵有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前麵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裏是什麽關,那裏是什麽關,都是講這個。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後三三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麽兩個人談到這裏,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後麵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隻獅子站在空中。
  可歎這位文喜,千裏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現原來與文殊菩薩當麵對談而不自知,真是後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後,文喜發憤努力,終於大徹大悟。文喜悟了以後,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裏所稱的夥夫,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裏頭,從外麵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練過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動。所以少林寺學功夫,隻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願意發心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身,還是騎他那隻獅子,在飯鍋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台山金剛窟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邊就打過去,一邊嘴裏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裏幹什麽?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討厭。這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後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


燒佛的和尚

  所以說,諸位千萬不能著相,一著相後來都變成精神病了,這是反覆請求諸位,也是警告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禪宗到了後來,有一樁丹霞燒木佛的故事。
  丹霞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經當方丈了,冬天冷起來沒有柴燒,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看到了,嚇得說;燒了佛,這個罪過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胡子、眉毛當時都掉下來,脫了一層皮。佛是丹霞燒的,因果反而到了當家的身上去,這是禪宗裏頭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燒木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須眉’的公案。這些道理都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著相,一著相就嚴重了。
  對於佛的這個說法,在第六品中,須菩提提出懷疑的問題了,他說:佛你這樣講了以後,將來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你這樣講,尤其金剛經這一種理論流傳到後世,‘生實信不?’他們能夠相信嗎?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夠辦得到嗎?‘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佛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要這樣看法,接著,佛就說預言了。


五百年後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相。】

  這個話很嚴重,因為講到一切無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鬧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線,自找麻煩還是小事,已經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須菩提提出來問佛,他說你這樣講法,後代還有人真正懂得,能夠相信嗎?佛說你不要這樣看,當我死了以後,過五百年──為什麽講過五百年?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時代;佛過世以後是像法時代,就是有佛像有經典的時候;到了佛經都沒有了,隻有迷信的時候,叫作末法時代。所以他說,等我過世五百年後,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開就可以相信這個話了。
  佛說五百年後,重點是指後世,也有許多說法,針對五百年後這句話,多方研究推測論斷,在此不多作討論。


善行功德智慧

  剛剛講到釋迦牟尼佛說,有人持戒、守戒、修福報,福報修成就了,才能得到無上智慧。一個人不要說智慧,生來能有一點聰明,都還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無上的智慧,不是求得來的,是修來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無上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來的,守戒累積起來,加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報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別提出來,在他過世以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話。
  五百年後文化演變更不同了,這是一個大問題。我經常跟青年同學討論這個問題,站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來說,時代愈來愈進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來講,愈來愈墮落,是退步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時代進步,是站在物質文明的立場來說的;佛法是從人文的立場來看時代的。遲五百年,人的智慧變得越來越低,到了末法時代,人十二歲就可以生孩子,腦袋非常發達,四肢和兩手兩腳越來越小,極聰明而沒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殺人。換句話說,災難、病痛、戰爭隨時存在,這是末法的時候,現在還沒有到。
  五百年後,有人真能夠行善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對於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說法,能夠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來,這是非常難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無所得的果。尤其我們看到廟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塊錢啦!現在充其量是一百塊錢,買一大堆香蕉、餅,一人把香,燒了以後又拜,拜了以後又磕頭,然後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體好、愛國獎券又中、生意發財、樣樣都好,然後還把香蕉帶回去慢慢吃。你們看!出這麽一點點本錢,那個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會理這一套的。哼!你這個人自己都成問題嘛!花一點點本錢,要求一切都圓滿,達不到目的,還要講這個菩薩不靈,這個菩薩好當嗎?就像古人的一首詩,講這個天氣很難辦:

  做天難做四月天  蠶要溫和麥要寒
  出門望晴農望雨  采桑娘子望陰天

  你說老天爺究竟該怎麽辦?人同天一樣更難,菩薩更是難上加難。兩家人打官司,兩邊人都燒香要幫忙,保佑他打贏,你說這菩薩究竟幫那一邊好呢?你說菩薩是看誰的香蕉多一點,豬頭大一點來決定嗎?所以啊!這些都是宗教儀式,從心理學立場來研究,這是很滑稽的。我們經常聽人家講宗教儀式的,也隻好寫四個字來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簡直不可理喻!嘴裏沒有辦法講出來,隻好說對對對,你說的差不多啦!是那個樣子,慢慢來吧!將來再說吧!那個將來再說,也許是三大劫以後才再跟你講呢!就是說你現在聽不懂,隻好三大劫以後再說吧!
  現在佛說這個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難相信的,他說後世有人對於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過的要有大福報才行。這個福報不是世間的鴻福啊!所謂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為實’,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真理。佛說你要曉得,將來世界上這樣的一個人,他不止是跟過一個佛兩個佛三個佛四個佛五個佛而種的善根;這樣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來的!他已於‘無量千萬佛所’,不知道經過多少世,在這些有成就人前麵學習過!‘種諸善根’,他已經做了無量的好事,種了這樣大的善根,才生出這樣大的智慧。


淨信和無所住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樣的人,聽了我剛才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這個觀念,他信得過的,甚至於一念之間生出來淨信。
  這個要特別注意!淨信很難啊!它不是正信,而是淨信,幹淨,空靈,什麽妄念都沒有。心境清淨到極點,心地上的淨土,能夠生出淨信。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一個生淨信的人,他已經是悟道了,已經到達真正無所住了,到達一念不生全體現了。金剛經開始叫你無所住,無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才是淨信。淨信是要證得的,不是理論上了解。
  佛說須菩提啊!我統統知道,我也親眼看見這一種人,當下已經得到無上的福德。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報,大功德了。佛說的隻是這一句話,但是我們曉得,證得這個真理極難,達到這個智慧成就更難。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一個人到達了一念淨信,知道凡是有現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無相,連無相也無。能夠這樣悟道的人,就得大福報。為什麽?因為此人現生已經到達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為什麽說他到達佛境界呢?因為這個人已經到達無人相,無我相,真正淨信了。一念放下,當然無我相,也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四相是非常嚴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從心理學上來講,四相是四個觀念,也就是人類普遍的四種現象。每個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識份子‘我’的意見非常重。知識份子什麽都可以忍讓,假使碰到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你對他說讓開一點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這個蠢東西,好吧!看你可憐,讓你坐。這就是我相,因為‘我’看你可憐,讓給你了;因為看到你不懂,懶得跟你講。所以知識份子的那個我見啊,當然同我現在一樣,是很厲害的。
  人,處處落在我相,我相能夠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當然無相,一切平等,看一切眾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夠作得到這些就是因為無我相,無人相,自然就做到無眾生相,平等,也無所謂壽者相;活得長,活得短是一樣。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壽夭同視,生死一條,這是莊子的觀念,生與死是一個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樣,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須要覺時戀夢夢戀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現象,在心理上是觀念,主觀的觀念。
  下麵兩個更重要,‘無法相’,一切佛法及什麽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不著相,統統放下,這個是無法相。但是你要認為什麽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麽‘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對不住,你又錯了,你又落在一個‘對’上,這個對就是 ‘無非法相’。換句話說,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剛經,認為金剛經是絕對講空的,錯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換言之,認為一切皆空也錯了,因為一切有也是它變的。所以,楞嚴經中佛說了兩句名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就是‘無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無非法相’這句話的注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離也離。所以金剛經並不是講空,它隻是說在見道的時候,見法身的時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起而行之,修行的時候,孜孜為善,念念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禪宗大徹大悟的大師們,解釋學佛人基本的道理說:‘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是講本體;萬行門中,起而行之,在行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樣樣都是有,不是空。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麵再說第三重理由,它整篇裏頭,正麵、反麵,反覆說明,最後綜合起來產生一個結論。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他說,什麽理由呢?假使一個人,心裏的觀念著相來學佛;譬如今天非來燒香,非來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舊文化的時代,上廟子很想拜菩薩,實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顧無人的時候,趕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來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趕快拿引磬‘ 咚’一敲,把我嚇壞了,怕被同學們看見笑我迷信。後來我就問這個和尚,為什麽你要敲這個大磬呢?他說年輕人不知道,‘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薩不知道’。聽得真是啼笑皆非,這也算是一本經。實際上啊!杭州的廟子又多,這樣一拜佛,他敲一聲磬,口袋裏的錢就要跳出來了,非要給一塊不可;香油錢總要拿呀,所以他這個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說拜佛為什麽要放炮?好像菩薩耳朵聾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這個就是說著相,一切眾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於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罵其他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麽他的正信又是什麽?他說不拜偶像,事實上還是要拜的,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還是一樣落在一個不是正信的觀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四段的反覆說明,反正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這很難辦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要想悟道,是在這個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訴我們這是什麽道理,‘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真正學佛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這真是很難辦,這裏我講兩個故事,雖是笑話,但是其中有真理。
  話說孔子絕糧於陳,學生就向老師建議,向對麵那個有錢人借一點米來吃吧!孔子心裏很難受,好嘛!你們堅持要這樣,你們去借吧!誰去呀?子路向來是最衝動的人,子路就去了。敲開門,那個人問,你是對麵那一批落難的人嗎?你既然是孔子的學生,一定認得中國字,我寫個字給你認,認對了,不要借,送米給你們吃,不認得,就不借,有錢也不賣。他寫了一個真假的‘真’字,子路說,這個字你還拿來考我,這是‘真’嘛!這個人把門一關說,你認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閉門羹,回去告訴老師,孔子說:我們到這一步,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你還認‘真’個什麽!不應該認‘真’了。這一句話講完,子貢說:老師呀!我去借。子貢當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門,老頭子出來又是寫這個‘真’字。子貢想到剛才子路為了認真吃癟了,他就說這個是‘假’字,老頭子更生氣,‘碰!’把門一關。子貢跑回來跟孔子一報告,孔子說:唉呀!有時候還是要認‘真’的啊!所以這個人很難做,認真不認真之間,很難拿準火候;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講做人行為。
  第二個是禪宗裏頭的故事,有兩個禪師是師兄弟,都是開悟了的人,一起行腳。從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麵一個鐵打的方方的,叫做鏟子。和尚們背著這個方便鏟上路,第一準備隨時種植生產,帶一塊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塊埋下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要化緣了。第二個用處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把他埋掉。這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兩樣,究竟那個對呢?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為人死了最後都是變泥巴的,擺在上麵變泥巴,擺在下麵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我們通過這兩個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不應該抓住一個佛法去修,落在某一點上,就先著了相,就錯了。你說,我什麽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學佛法,你更錯了,有時候也要認真!所以,‘不應取非法’。


何處是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們,‘以是義故’,由這個平常教你們的道理,‘汝等比丘’,你們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我的說法像過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捆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背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法尚應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後舍不幹淨,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裏佛講得非常徹底。
  佛法傳到中國,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那裏呢?不須要回頭啊!現在就是岸,一切當下放下,岸就在這裏。
  禪宗有個公案,有一個龍湖普聞禪師,普聞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慶諸禪師那裏問佛法。他說,師父啊,你告訴我一個簡單的方法,怎麽能夠悟道?這個師父說: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來:師父啊,你趕快告訴我。師父用手指一下廟子前麵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風水的說法,前麵有個很好的案山,風水就對了;像坐在辦公椅子上,前麵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這個廟子,前麵有個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許多種,有的案山像筆架,是筆架山,這個家裏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樣,一定發財的。石霜禪師說:等前麵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他聽了這一句話當時開悟了。換句話說,你等前麵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這是什麽意思?‘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裏,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
  有些禪師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學問我,我說不錯啊!可是不是你啊!你們連刀子都不敢拿,拿起來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殺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個大壞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當然立地成佛!你們手裏連刀子都沒有,放下個什麽啊!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就應該懂得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金剛經一切講空,既然空了,什麽壞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況壞事,壞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麵是我當時所作有關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頌

  金雞夜半作雷鳴  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萬象一毛輕。

  ‘金雞夜半作雷鳴’,這一品佛告訴我們了生死的道理,這一句就是說,像我們睡覺一樣,一切眾生都在睡夢中,半夜聽到雞叫,把我們叫醒了。人生開悟的時候就是這樣,覺得自己從迷夢中清醒了。雖然在半夜三更迷夢中,卻被雞叫醒了;諸佛菩薩說法等於雞叫一樣,把我們叫醒了。
  ‘好夢驚回暗猶明’,你不要以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個悟的境界,你還是大混沌一個。真正悟了的人,連悟的境界都不會存在,有一個悟的境界,你已經著法相了。所以說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來等於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裏到了,應該去睡覺了,死生一條,沒有什麽了不起。所以中國文化素來就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能夠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麽?
  ‘信知萬象一毛輕’,宇宙萬有在莊子的觀念中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個天地就是這一指,整個宇宙萬有也就是這一指,就是這麽一點;萬象萬物就是這麽一馬,整個的宇宙萬有像一匹馬一樣,有馬頭,有馬尾,有馬毛,所以說宇宙萬有輕如鴻毛。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換句話說,學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麽樣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訴諸位一句話: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得什麽說什麽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講到這裏,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樣?你認為我,一個成佛的人,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你認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個東西嗎?這是第一個問題。‘如來有所說法耶’?你認為我平常在講經說法嗎?反問須菩提兩個問題。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了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念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什麽叫做定法?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他說:據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裏有定法呢?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剛經這樣講法,圓覺經那樣講法,法華經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又是它的一套。等於有人說,你們學佛的嘴巴好厲害啊!下雨出門,說是慈雲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雲普覆,反正都對。
  這叫什麽?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那裏?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金剛經下麵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記得當年有老前輩問我:依你這個程度,為什麽不出家呢?我說,你要搞清楚,我從來也沒有入過家。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麽怎麽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麽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是當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非非法’,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程度的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什麽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隻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了解,隻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隻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隻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他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七品,我們現在再討論其中的重點。佛提出來,成了佛悟了道,也無所謂悟。假使有一個無上大道的境界,有一個無上大道的觀念,悟了道,存在心中,這已經不算道了,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說到佛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後世佛教裏有顯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說法,執著了任何一種認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法華經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上又講‘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裏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樣的。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修持方麵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的重點。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這樣說:我們現在來解釋金剛經,已經犯了佛這個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說。此事自己會之於心就對了,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這並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什麽都不執著,你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聖賢之別

  上次我們最後一分鍾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中文的習慣,經常把賢聖兩個字倒過來,賢聖是講什麽呢?中國文化無形中有個差別,修養、學識、道德到了最高處,稱為聖人。差一點的,還在修行的路上則稱賢。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謂三賢十聖,修大乘菩薩道有十地,十個層次,叫做十聖,十地菩薩上麵是佛。初地之前的修養,還有三十個層次,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修養到那個程度,沒有到達十地的果位,屬於三賢。
  十聖呢?譬如說,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等,這些大菩薩們,才在聖果位。這些都是分類法,是後世對修行的解釋。廣義的來舉例說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譬如我們現在講一句話,教書及當學生久了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在課堂上講一句話,下麵一百個聽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許多話,筆記記下來,觀念都是灰色的,變樣很多。這就是說,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種宗教,各種層次智慧的差別不同。
  現在講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頌

  巢空鳥跡水波紋  偶爾成文似錦雲
  得失往來都不是  有無俱遣息紛紛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這一品,並作了一個結論。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上有這麽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它不棲在樹上,它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偶爾成章似錦雲’,都是偶爾構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禦木,偶爾成文’。有一隻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形狀構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爾成文似錦雲,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聖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了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什麽好夢啦!夢中菩薩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隻說一切放下而已。
  金剛經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佛的人,怎麽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麽樣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後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話:應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到這裏為止,佛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隻是說應無所住,一切無所住。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或阿彌陀經,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裏了,都有所住。佛隻講到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隻要你心有所住,有所掛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問題到這裏為止。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麽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還想求到什麽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麽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什麽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隻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隻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麵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來得大。


一切佛與金剛經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什麽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裏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裏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羅!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個佛劫裏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當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時期的觀念來看,這是一個宇宙觀,這個劫數的時間非常長,接近無量數的時間。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裏麵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裏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裏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裏來。


佛法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什麽!他上麵講的那麽好,多大的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麽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裏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盡管打他,這個是妖怪,不是佛。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為,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什麽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後,馬上推翻。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去了,心中不留。
  金剛經這種句法,後世許多儒家不了解,像清朝的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上就講,叫一般學生不要看佛經,佛經沒有什麽看的,這個東西就是一桶水,一個是滿的,一個是空桶,一下倒過來,一下倒過去,倒來倒去就是這麽一桶水。他認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倒來倒去,等於沒有說嘛!
  這個第八品的要點,說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賢聖悟道的道理。說到了這裏,又引出後麵一章的大問題;現在我們先給它來個結論:


第八品偈頌

  錦繡乾坤似奕棋  人天福德枉成癡
  原來佛法無多子  脫縛離黏說向誰

  ‘錦鏽乾坤似奕棋’,人世間最有福氣的是當皇帝,我想每一個人都想過一下這個癮。古代的皇帝多有福氣,但是我們讀了曆史以後,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當皇帝。康熙皇帝自己就說過這個話,自己感覺到痛苦極了。從曆史看來,中國有多少個皇帝,叫年輕人背一背,連二十個也說不出來!叫什麽名字都不知道,隻曉得叫皇帝而已。這個錦繡乾坤江山,從曆史上看來,像下棋一樣,一下輸了,一下贏了,通通過去了。‘人天福德枉成癡’,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修廟、齋僧那麽多,將來福報怎麽樣?達摩祖師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罵這個梁武帝,你這點算什麽了不起,人天小果,你死後不過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樣會墮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是有限度的福報,不是無漏之果,無漏是永遠沒有缺點。所以說,人做了好事,他生來世做帝王將相,升官發財,功名富貴,世間的福報很好,但是智慧喪失了。
  禪宗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師,叫溈山禪師,是禪宗五家宗派裏的一位開山祖師,溈山仰山是佛教溈仰宗。溈山禪師三世為皇帝,幾乎喪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所以他不幹了;這個神通不是說千裏眼,或者會飛之類,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幾乎喪失了這個悟道的智慧,如果學佛為了求福報而學,求來生怎麽樣而學,不錯,是有這個事,但不是徹底的,所以說人天福德枉成癡。
  ‘原來佛法無多子’,這是禪宗的話,臨濟禪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無多子。實際上這三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麽一點點東西,沒有什麽多的。
  ‘脫縛離黏說向誰’,佛法的目的是什麽呢?我們被人世間一切的煩惱感情捆縛著,要解脫三界的情欲、煩惱、妄想,脫開了一切的黏縛,回到自己本來的麵目,這就是佛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講了半天,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這個,要把那些黏著的、捆著的,都徹底解脫了,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