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今朝依雲

2001年來到這裏的時候,除了父母的牽掛,我一無所有,如今我有了筆下這些故事,且讓我寫吧。。。。。。
個人資料
正文

金剛經說什麽(三)南懷瑾

(2008-07-10 10:01:17) 下一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講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布施,也是內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內布施、外布施。我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這裏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複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的,佛怎麽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服其心。等於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第一義很難懂,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取經,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震旦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當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到圖書館門口取經的時候,守門的說:拿紅包來。孫悟空氣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說:你不要動粗了,這是最後一步,不然我們那麽辛苦,不是白費了嗎?我們沒有錢卻有一件袈裟,拿到當鋪裏當了,給他紅包。孫悟空又氣又罵的,迦葉尊者很難為情,所以廟子裏塑的迦葉尊者,都是歪著脖子縮著頭。其實西遊記隻是小說,最後拿到了經典到了山門口,孫悟空跟師父吵,說那個老和尚靠不住,還要我們紅包,要把經打開看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隻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家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眾生不懂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所以複次是差一點的,有字的經。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複次隻好講差一點的。


無所住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麽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這一句話。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什麽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去做了,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著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裏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喂啦!老爺沒有回來啦……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下麵告訴我們所謂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麽是色?色法在佛學裏,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就連我們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麵的,是抽象的,沒有辦法表示。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曉得原子能,那個能是什麽東西?老實講,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以外,一般人並不清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為空,它的能力無比的大,甚至最後在科學儀器上都看不出來,隻知道是這麽一個東西,但卻是無法表達的,稱為無表色。
  ‘極微色’,等於現在講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故稱為極微色。
  ‘極迥色’,遠大的很,延伸到銀河係統那一邊的,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稱之為極迥色。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
  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物件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學佛的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物件,有物件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麽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再說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著眼睛坐在那裏,心裏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裏住色布施。嘴裏說要放下,放下,結果什麽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裏發麻,受不了。為什麽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為他住在色法上,念頭住在色身上。如果念頭不住在色身上,感覺就可以空掉,感覺空了,兩腿兩腳發麻你也不會感覺了。所以一切眾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布施’,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麵,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


不住聲香味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些同學們,用功好一點時,聽到念佛念咒的聲音,然後自己覺得得道了,最後道沒有得,得了個神經。真的,好幾個就是那麽就走了,走到陰國去了,因為他不懂不住聲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學都有經驗,坐得好的時候,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可是他的確聞到了。香味那裏來的?是你內在定境到了極點,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隻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遊記上說的,一聞就知道這裏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們到豬欄一聞,就知道那裏有豬味,狗窩裏一聞,就知道那裏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們這個樓上一聞,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這個經驗我也有過,在高山頂上住了三年,一下來離都市還有五六裏,就受不了那個人味了。其實我也是人啊!隻因為在那個山頂,四顧無人的地方住慣了,下來以後覺得人味撲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習慣。學醫學的就曉得,人體內部並不髒,但是身體內部的東西,一接觸到外麵的空氣,與細菌一碰,馬上就有味道了。當我們坐得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如果自認功德無量,聞到菩薩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對!要應無所住,趕快放下。


內觸妙樂的菩薩

  ‘香味觸’這個觸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時候,不願下坐。你們初學的兩腿發麻難過,坐得好的人,功夫夠了,兩個腿發舒服快樂,快樂得你決不願意把腿放下來。這叫菩薩內觸妙樂,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菩薩的戒律,不準入這種定,因為耽著這種禪定,就不肯去度眾生了!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哪個人還願意跑來站在這裏講課啊!所以說,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觸是身體的感受,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於觀念、思想、精神方麵。如果你心裏還有個空空洞洞清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麵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麵的也丟下了,這才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說要這個樣子才對。
  講到這裏,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呀!你看這個老人家對弟子多親切,他意思是說孩子啊,下麵我再給你講。


雁過長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風來竹麵,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跡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裏頭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複計東西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什麽?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複計東西啊?什麽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麵,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菩薩應不住於相。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麽?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什麽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什麽!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麽都學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剛才講到不住於相這個重點,下麵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裏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麽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係,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裏,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為什麽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鍾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鍾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麽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麽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麽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向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現在人念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隻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裏向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向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鳩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老式翻譯就是‘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於意雲何。南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雲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是那麽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金剛經被鳩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裏為什麽先提東方虛空?這裏為什麽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隻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東方佛西方佛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參究。你們要學禪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為自己已懂了,光以為東南西北,很簡單,為什麽不南東北西呀?這裏為什麽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什麽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的道理都有關係。
  我們大家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從東方上來。
  為什麽念阿彌陀經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所以趕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這些並不是偶然的說一說,佛學裏頭,這些地方都有道理。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麽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禪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就是走的這個法門,一切無所住,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礎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我們看金剛經講般若,常常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為金剛經是談空。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隻拿虛空來作比方,大家認為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隻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並不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的,而一切是無所住,並沒有叫你空啊!這一點青年同學要特別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認識真正佛法,無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占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隻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劃得來。那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後飛到中國來了,不曉得因為地震還是其他道理,這個塔懸空飛過來,落到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這個塔裏邊是佛當時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這個廟子本身也稱阿育王寺。亞曆山大東征打到印度時,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這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優婆,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見佛手裏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裏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於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曆史上這種人很多,我們清朝末期中興名將曾國藩,功蓋一時,也是一輩子皮膚病。相傳曾國藩是大蟒蛇變的,皮膚養抓得一片片掉下來。阿育王一生也吃這個苦頭,這個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裏一毛錢都沒有,怎麽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裏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隻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麽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裏就知道了,打鍾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布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等到阿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曆史上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長春一樣,成吉思汗一死,丘長春告訴徒弟們說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後說,我那個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什麽?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家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生也得一個治世聖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盤陀伽的掃帚

  還有個佛經上提到的周利盤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時他也跟著學佛,笨得無比,豈止金剛經不會念,連個阿彌陀佛都不會念,佛最後就叫他念‘掃帚’兩個字。他念了‘ 掃’,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掃’,學了好多年才會念。可是後來他的神通最大,還救了幾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周利盤陀伽在後麵一指,就把山推開了。那個氣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掃帚念出來的。
  佛經裏講到他也有一段因緣,當他要到佛那裏出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我們這些師兄阿難呀,須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擋住不準。他就在山門外麵大吵,佛在裏邊打坐聽到了,出來問大家,為什麽不讓他出家!這些大弟子們都有些神通,說觀察過這個人,五百生以來都沒有跟佛結過緣,因此無緣出家。佛就罵他們了:你們啊,就隻曉得當羅漢,神通隻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什麽你們知道嗎?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條狗,與我有緣。它跑到一個地方吃大便,那個茅廁叫做吊足樓,你們在這裏很少看到,在大陸高山上住,那個茅廁上麵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廁底。所以古人有兩句詩:‘板狹尿流急,坑深糞落遲。’大便要很久才落到底。這個是挖苦古代專門讀書做對子的人,連茅廁也做成對子。那隻狗到這種地方吃大便,上麵大便掉下來,正好掉到它尾巴上。那隻狗嚇得掉頭就跑,一邊跑看到一個古塔,是個有道羅漢的墓,狗看到這個古塔就要翹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這個羅漢的墳堆上麵去了。佛說:他啊,當時就是以這個大便供養我,所以跟我結了緣。那個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獨覺佛的骨灰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於我們吃紅燒肉一樣的香,那是它的糧食。它以最好的糧食,尾巴一甩上去,無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它是福德無量。佛說:以此因緣,所以他可以出家。
  這位老頭子跟佛出家以後,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沒有辦法教會他,稍微多兩句,他就忘了。佛隻好叫他去掃地!教他一邊掃,一邊念‘掃帚’,搞了好幾年,他才記住了掃帚,後來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掃帚一樣,心裏頭雜念都要掃掉,無住相布施,所以無住相這一句話就是掃帚,你心裏頭什麽妄念都要掃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隨時隨地都達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這才是真學佛。這是第四品,妙行無住分,我給它的偈子做結論:


第四品偈頌

  形役心勞塵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華過眼春風歇  來往雙丸無住輪

  這一首偈子,也就是說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這樣子。
  ‘形役心勞塵役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形,我們這個身體活著很可憐,大家讀過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吧!講人生心為形役。我們人都做了身體的奴役,冷起來要穿,熱起來要脫,餓了要吃,吃飽了要吃瀉藥,一天到晚為身體忙。外境界的塵勞指揮我們,我們成為外境物質世界的奴隸。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國文學講我們這個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麵上的一滴油一樣浮在那裏,等一下散掉就沒有我了,水還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樣飄浮在那裏。一天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這個身體,為了一個思想、一點念頭在忙碌,自己騙自己。
  ‘繁華過眼春風歇’,功名富貴呀,兒孫滿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熱鬧得很,等於春天到,滿院百花盛開。年輕到中年這一段,唉呀,前途無量,後途無窮,覺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尤其站在十二層樓,國賓飯店,或者中央飯店那個旋轉廳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個樣子。這些繁華景相,幾十年眼睛一眨就過了。春天沒有了,百花也掉了,什麽都不屬於我了,隻有什麽呢?
  ‘來往雙丸無住輪’,兩個彈子,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永遠在轉。我們死了以後,太陽月亮照樣的轉下去,這個宇宙照樣的是無量虛空,決不因為我們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有許多老年人感歎,唉呀,不得了啦!現在年輕人真不成話。我說: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樣,現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輕人亂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後,太陽還是照樣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他們亂七八糟的曆史啊,也是很繁華的過下去,決不會因為你我死了以後,曆史改變了形態。所以人生要把這個道理看通,太陽、月亮,它永遠不斷的在轉,因為它無住,不停留嘛!太陽、月亮有一秒鍾停留不轉的話,這個世界整個沒有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樣叫做無住,並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個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剛經並沒有告訴你是空啊!如果解釋說金剛經告訴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錯解了金剛經。第四分我給它的偈子是如此,我這些話也是隨便說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為真,如果你信以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非相和空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大家要注意啊!剛才講叫我們學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說明不住相的福德,這個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無比的大,無量無邊。現在進一步真正告訴我們,怎麽樣見佛?很嚴重啊!我們大家學佛都想見到佛。他對須菩提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你的意思怎麽樣?可不可以身相來看見佛呢?
  佛經上說,佛有三十二相,與我們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種隨形好,有八十種跟隨他那種特別的身相來的好。譬如他一出來可以放光,這個我們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張開,指頭與指頭像廉子一樣,是連著的。上次我們講過,他舌頭吐出來,可以抵到發根,各種各樣不同,每一種相有每一種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來的。譬如人拿花、香來供佛,來生變漂亮人,小姐們要注意!衣冠供佛,來生不怕沒有衣服穿,而且身體健康。多拿醫藥來布施,來生一輩子不會生病。前生慳吝醫藥的布施,這一輩子多災多難多疾病,種種都是因果報應。所以佛為什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這是果報來的,因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於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這個福德生相,這是講他活著的相。他的兄弟阿難,比他差一點,有三十種相好,差兩樣。翻譯經典的鳩摩羅什法師,也是三十種相好。
  這裏佛說,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來看佛呢?這是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的問題。須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學們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那麽你或許會說,廟子裏為什麽要弄個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許多宗教一樣,是反對拜偶像的。那為什麽畫的佛,塑的菩薩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個字‘因我禮汝’。因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來,那個像是一個代表而已。你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樣,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這一念真誠的恭敬下來,不要說畫的真佛,就是拜一個木頭,拜一塊泥巴也罷,誠敬的一念專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這叫‘因我禮汝’,這並不是拜我啊!佛說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麽?你的心,你的誠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這個偶像認為是見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看他肉身為師,那是著相。有一個人著相,楞嚴經中阿難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佛問阿難:你為什麽跟我出家?阿難說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決不是欲念來的。佛就罵他:你這個笨人,你著相了,是愛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這就是著相,所以佛說不能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什麽理由呢?真正那個不生不死的身,不是這個肉身,肉身還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後還是要死。譬如說,佛教裏頭有一位禪師叫寶掌千歲,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為沒有悟道,曉得將來大乘佛法要到中國,先到中國來等著。等到見了達摩祖師,又在中國活了五百年,大陸上好幾個地方都有他的廟子,名字叫寶掌和尚。像迦葉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講,所以,長壽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還不是不生不滅的。肉身盡管長壽,五百年還是五百年,一千年還是一千年,而永遠不生不滅的,並不是這個肉身相,而是法身。那個法身,不能拿形象來見,所以佛接著吩咐我們一句重要的話。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到了這裏,鳩摩羅什特別加重語氣,佛特別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四句很重要,要特別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麽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你說打起坐來有境界,不打坐就沒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實在的。
  怎麽樣才見到真正的佛呢?見到法身才是真正與佛相見了。若見諸相都不是相,這不是講空啊!一般多解釋成空,那是亂加解釋,既然是空的,何不譯成一個空的,那該多好啊!他隻說,‘若見諸相非相’,非相是什麽?沒有給你下定論!所以一般人念金剛經,在這裏自我下個定論,認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說的;佛隻說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重點是,佛隻告訴你不是相,並沒有告訴你空!道理在什麽地方呢?就是無所住。


法報化體相用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這是千年來一個大問題,因為經文中間還有四句,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四句。現在第五品首先碰到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時要特別注意。現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說不應該以身相見如來。
  我們曉得在佛學裏,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因此有些廟子塑的佛像,同樣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這是說過去大陸上的大廟子。唐代以後,道教興起,也同樣仿照這個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這是談到宗教的情況。其實不論東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當程度的互相模仿。
  現在我們曉得成佛有三身,清淨是法身,圓滿是報身,千百億形像不同是化身。我們推開佛法的立場不談,專從佛學的觀念來看,法身就是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借用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切的能源。報身是所謂的現象,法身是體,所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就是不要把現象當作本體。至於化身,是他的變化的作用。換句話說,法、報、化三身,拿哲學的觀點來看它,就是體、相、用。宇宙間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體相用。譬如水是體、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這個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個水的本身性質是法身,是體;同樣的一滴水,變化各種不同的現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論上,這是我們必須先要了解的法、報、化三身。
  在佛法裏講,修持成功的人,禪宗所謂大徹大悟,也就是金剛經上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悟是悟的什麽呢?是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經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金剛經的開經偈所說:‘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體現,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無相的。
  至於圓滿報身,就是修持方麵。前麵我們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有八十種隨於特殊相所生的隨形好。這個就是說,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這個色身就轉了,這是報身,也是肉身。為什麽講他是報身呢?一切眾生所有的身體就是報身,一生過的非常舒服,樣樣好,享福一生,是他善報所得的報身。有人很痛苦,很艱難的過這一生,這是他過去生所種的不善之因,招致有這一生的這個報身。至於修道有所成就的人,這個報身就轉了,道家一般的觀念所講卻病延年,長生不老,就是報身轉了。報身修道完全圓滿時,整個的人脫胎換骨,就具備了一切神通。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所以說圓滿報身非常難得。
  一般道家所講的修氣、修脈,打通奇經八脈,與密宗所講的修通三脈七輪等,多半側重在修報身開始。一般所講的止觀、念佛、參禪,多半側重在修法身上著手。至於報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這個肉體以外,同時有另一個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這是大致上法報化三身的情況。
  普通一般學佛的人,在理論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線,密教號稱要三身成就,因為三身成就的人,學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即身成就。這個裏頭兩個字不同,即‘生’成就,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論上講,幾乎比這個即生成就還要難,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轉化父母所生的這個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轉化了,才修到即身圓滿成就。


蓮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有蓮花生大士。據說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的。他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身而來,成密教的教主並由蓮花化生。
  當時南印度一國國王夫婦沒有孩子,很難過,夫婦倆在禦花園裏賞蓮花,忽然一朵蓮花中央,長高長大,蓮花苞中跳出來一個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蓮花生。後來他繼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過去在西藏,每年有一個全國性的護摩法會,是一個宗教儀式。護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樣,什麽東西都拿來燒,有些婦女自己頭發都剪了,丟進去燒。大火繼續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圍著火光念蓮花生大士的咒語,往往看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
  據密教傳說,因為蓮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騎白馬騰空而去。當他親自現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相,沒有變過,偶而會留一點小胡子。這個就是說明報身的成就,修成而永遠存在;也就是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同休,天地同壽,這就是報身圓滿。當然,報身修成了以後,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學佛圓滿。
  我們了解了這些理論和說法後,就知道金剛經大體上,是著重在見法身。如何見到法身?就是悟道、見道。金剛經是般若的部分,所謂般若是側重於證得實相般若,就是生命萬有無始以來的本體。報身、化身則是屬於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金剛經這裏所講的如來,就是與一切眾生共同的生命的本來,生命的本體。所以說,我們有信仰,有虔誠是可以的,但是過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學佛不可以,任何一個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身相的執著

  以我個人的經驗,執著身相的人非常多;過份著相的人,在醫學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不僅是佛教方麵這類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並不追求教理,隻是盲目的信仰,變成宗教心理病。佛法裏一句話,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剛經翻譯成‘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說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學禪,做各種功夫,常問:這個境界好不好?這種現象怎麽樣?千萬注意一個要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今天修行打坐這個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曉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個境界就不好了,可見這不是道。假如盤腿道就來了,不盤腿它就變去了,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盤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就是心經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並不因為你去修就多一點;也並不因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點。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減了,不是道體的道理。道體是不可以身相見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說假使前麵看到一個佛好不好呢?根據金剛經的道理,你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見一個佛站在前麵,勸你趕快去檢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聽到什麽聲音,或者心裏有一個特殊的靈感,一般人就去玩這個靈感了。你千萬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上菩提是非常平實的;古德告訴我們,道在平常日用間。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決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認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達最平凡處,你才會體會到最高的。我常常說笑話,世界上有兩個蘋果成了人類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來講,一個蘋果被亞當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類的曆史來,另有一個蘋果被牛頓看見了,於是把世界的文明變了一下。
  其實我們北方的蘋果,我覺得比美國、日本的蘋果都好吃,我們世世代代吃蘋果,也沒有發現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而發現了地心引力。蘋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個人卻在平常的道理裏頭,找出了一個不平常。譬如水蒸氣很平常,燒開水,煮飯,都有蒸氣,但是瓦特卻發明了蒸氣機。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們學佛學道,千萬要丟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觀念。能到達人生最平凡之處,你可以學佛了,也知道佛了。換句話說,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間一切相也不著了。隨時不著相,就可以見到如來,見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這是第五品的結論,非常重要,尤其對我們平常修持的人特別重要。關於第五品如理實見,我當時給它的偈語,現在還是向大家報告一下。所謂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報身是事,報身與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學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證的,是科學性的,所以‘如理實見’是見法身。


第五品偈頌

  反覆叮嚀無相形  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  沉醉心扉依舊扃

  ‘反覆叮嚀無相形’,佛是語重心長,再三反覆的告訴我們,學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無相無形。可是我們人呢?很可憐,所以第二句是:
  ‘覺時戀夢夢戀醒’,這就是人生,我們經常在文學上也看到,大家都會寫,唉喲!人生如夢,你說講這個話的人,他清醒沒有?沒有清醒!不錯呀,人生如夢,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又在說夢話了。因為人在夢醒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傻,嗯,剛才做了一場夢,但是他清醒了嗎?張開眼睛照樣在做夢。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裏做的好夢,今天他還坐在那裏想,還舍不得離開夢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覺時戀夢,醒了以後還貪戀那個夢。做夢的時候呢,又想自己快一點醒才好,你說究竟那一樣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們大家都念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這個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另外兩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學上我們經常引用到,‘當時隻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我們人生都有過這種經驗感受,尤其回想年輕的時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當時看看是很平常,過後都感覺不同。就像我們大家今天晚上坐在這裏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後大家回想,當年我三十年前在複青大廈樓上,我們那一班同學,唉呀,現在都過去了,一定感歎一番。這就是,當時隻是平常事,過後思量倍有情。尤其我們老年人,想當年,怎麽樣都是好的,雖然那時鄉下衛生設備不好,蒼蠅叮在飯上麵,但是我現在想想,還是那個味道好,趕趕蒼蠅挾挾菜,現在再想那個味道而不可得;當時隻是蒼蠅事,過後思量也是倍有情。這就是人生,我們人生很容易欺騙了自己,這也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灑常啼淚’,關於眾生的迷戀,法華經上提到一位菩薩,名叫常啼菩薩,常啼,永遠在啼,這位菩薩大概喜歡哭,就是愛哭的菩薩。他覺得眾生太笨太可憐了,害得他盡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薩。佛反覆在金剛經裏告訴我們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灑常啼淚。盡管常啼菩薩悲痛一切眾生為什麽不能覺悟,可是我們一般人呢?
  ‘沉醉心扉依舊扃’,心頭這個智慧之門永遠打不開。智慧之門打不開是自己打不開,而且永遠是緊閉著的,鎖起來的。這是我們對於第五品的結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